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BCG和IL—2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解BCG+IL-2联合应用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将60例膀胱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BCG 60mg,丝裂霉素,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BCG+IL-2组除有24小时扣自限性的轻微膀胱刺激症状外,无骨髓抑制等全身毒副反应。结果表明,BCG+IL-2较丝裂霉素C能更有效地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且可减少BCG剂量。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2000年12月起对18例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BT)后应用表阿霉素(EPI)改良膀胱灌注方案预防肿瘤复发,疗效及安全性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表柔比星(EPI)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应用EPl30mg(40mL)作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l小时。结果 经7~28月随访,平均15月,复发4例,复发率为6.3%,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5例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EPI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副作用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中MMP-2、TIMP-2的表达及其与浅表性肿瘤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和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MMP-2、TIMP-2的表达,并将它们与肿瘤临床和病理参数相比较。结果:在46例膀胱癌中,MMP-2、TIMP-2的阳性率分别为47.8%和58.7%,TIMP-2在间质中的表达率为47.8%。MMP-2表达率随着肿瘤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而TIMP-2表达率则呈下降趋势,但在浅表性膀胱癌(Ta-T1)中,TIMP-2的表达与MMP-2相似,随着肿瘤分期分级的升高而增加,TIMP-2间质表达阳性组中浅表性膀胱癌的2年复发率显著高于表达阴性组。结论:MMP-2和TIMP-2的相互作用对于膀胱癌的侵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TIMP-2在间质中表达可作为判断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N—CWS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评价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N-CWS)在预防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应用N-CWS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并与丝裂霉素C(MMC)进行随机对照观察。N-CWS组治疗45例,随访99例。随访12~60个月,复发13例,未复发26例,1年无癌生存率为87.4%,复发率为12.5%,5年无癌生存率为66.7%,复发率主33.3%,MMC组治疗30例,随访25例,随访12~60个月,复发12例,未复发13 相似文献
6.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用THP(30mg/40ml)作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40min。结果:经10-12个月随访,无肿瘤复发32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5.9%;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5例患者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得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更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术中膀胱切缘注射白细胞介素2(IL-2)和术后灌注IL-2加卡介苗(BCG)治疗33例膀胱癌患者。结果:随访4~77个月,复发率为9.1%。结论:采用此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α—干扰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天然白细胞干扰素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对43例长期行膀胱内灌注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39例有效,3年以上无复发,总有效率为90.7%;无效4例,3年内 总复发率为9.3%。 相似文献
9.
表阿霉素单次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单次、多次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BCG膀胱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2 3例患者分为 4组 ,A组在术后 6h内表阿霉素 80mg单次灌注 ,B组、C组和D组分别于术后 2周内表阿霉素 4 0mg、丝裂霉素 2 0mg、BCG12 0mg多次灌注 ,观察术后复发率和无肿瘤间期及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 随访期 10~ 2 5个月 ,平均 18.6个月。A组复发率 18.8%、B组 14 .7%、C组 2 0 .7%、D组 17.9%。各组之间复发率及Ka plan Meier无肿瘤间期分析显示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BCG组副作用明显高于其他 3组(P <0 .0 5 )。 结论 表阿霉素单次膀胱腔内灌注对预防早期、分化良好的初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效果可靠 ,副作用发生率低 ,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0.
切缘注射加术后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对24例患者采用术中切缘注射白细胞介素2(IL2)和术后膀胱灌注卡介苗(BCG)及IL2治疗。随访6~66个月,复发率为12.5%。认为此方法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丝裂霉素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方法 2 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局部手术后随机分为二组 ,每组 14例。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加膀胱灌注MMC和MMC单纯膀胱灌注治疗。 结果 2 8例随访 12~ 2 6个月 ,平均 2 1个月。介入加灌注组肿瘤复发 1例 ,单纯MMC灌注组肿瘤复发 4例 ,两组肿瘤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 ,副反应少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卡介苗联合白细胞介素-2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机理。方法对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分别行BCG和BCG加IL-2膀胱灌注,随访14~2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1.25%和21.05%。结果应用IL-2加BCG膀胱灌注6周后,外周血天然杀伤细胞激活因子(NKCF)活性明显增强,在NKCF活性与IL-2活性间有显著正相关变化。结论IL-2加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用BCG,IL-2和BCG两者间有免疫促进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卡介苗细胞壁骨架加白细胞介素2膀胱灌注对肿瘤细胞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卡介苗细胞壁骨架(BCG-CWS)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膀胱灌注对膀胱肿瘤细胞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分别检测33例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前后肿瘤细胞凋亡及端粒酶活性.[HT5”H结果膀胱灌注前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5.6±12.7)%和(79.1±11.3)%,灌注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P<0.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灌注前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强度"-”3例、"+”6例、"++”15例、"+++”9例,灌注后"-”10例、"+”16例、"++”6例、"+++”1例,灌注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BCG-CWS联合IL-2膀胱灌注能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表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表阿霉素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 方法 应用表阿霉素对 32例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早期一次性膀胱腔内灌注 ,定期膀胱镜检查和随访。 结果 32例术后随访 12~ 2 4个月 ,平均 18个月 ,4例于术后 3~ 8个月复发 ,复发率 13% ,无药物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结论 表阿霉素早期单次膀胱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小 ,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动脉导管化疗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化疗对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的治疗效果。 方法 应用髂内动脉置化疗泵对 3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注射化疗药物顺铂 (PDD) 6 0mg及氨甲喋呤(MTX) 30mg,每 2周 1次 ,共 6次 ,以后每月 1次至 1年。 结果 32例随访 5~ 4 2个月 ,平均 2 6个月。无复发者 2 7例 ,有效率 81%。术后 10、16、30个月各复发 1例 ;2例于术后 3及 11个月出现肝、肺转移。未见肝肾功能损害 ,无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结论 此方法可以作为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 膀胱癌术后患者123例,均为浅表性膀胱癌(T1 ),其中移行细胞癌Ⅰ级37例,Ⅱ级73例,Ⅲ级13例。随机分为2组,榄香烯治疗组63例,丝裂霉素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榄香烯注射液及丝裂霉素C行膀胱内灌注,观察2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NK细胞活性。 结果 榄香烯组平均随访19. 7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7. 9%;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2例(3. 2% ),无严重血尿及尿道狭窄;患者治疗前血NK细胞活性为(20±2)%,治疗后为(28±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丝裂霉素组平均随访19. 4个月,复发15例,复发率为25. 0%;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11例(18. 3% ),严重血尿3例(5. 0% ),尿道狭窄1例(1. 7% )。2组术后复发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良好疗效,毒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短期与长期腔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短期和长期腔内灌注吡柔比星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 5 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8例 )行吡柔比星 30mg膀胱灌注 ,每周 1次 ,共 8次 ;B组 (2 8例 )前 8次灌注同A组 ,以后改为每月 1次至术后 1年。随访 2年 ,观察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年肿瘤复发率 :A组 2例 (7.2 % ) ,B组 1例 (3.7%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5 76 ,P >0 .0 5 )。 2年肿瘤复发率 :A组 3例 (10 .7% ) ,B组 4例 (14 .3% )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384 ,P >0 .0 5 )。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 3例(10 .7% ) ,B组 8例 (2 8.6 % )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 (χ2 =12 .36 ,P <0 .0 1)。结论 :吡柔比星短期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CNA表达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87例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CNA表达与肿瘤复发有相关性(P<0.05),而与癌肿数目、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因素无显著关联性。据此可筛选出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高危人群,加强随访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紫杉醇及其联合化疗对表浅性膀胱癌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紫杉醇及其联合化疗对表浅性膀胱癌的应用前景。方法自1995年7月~1997年10月采用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MTT比色法测定了30例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及膀胱癌EJ细胞系的化疗敏感性。结果紫杉醇对不同个体的膀胱癌细胞的总敏感率为16.7%,阿霉素和丝裂霉素分别为16.7%和26.7%,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但优于顺铂和噻口替哌;紫杉醇与顺铂或丝裂霉素联合后的协同性最佳,总敏感率均为83.3%;膀胱癌细胞系的抑制率与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对相同化疗方案的抑制率差异很大。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或丝裂霉素是可选择的灌注治疗方案;临床上应针对不同病人选择最敏感化疗方案;膀胱癌细胞系的化疗药物敏感性不能代表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苯扎溴铵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苯扎溴铵(BB)和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SBTCC)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SBTCC患者术后随机分成2组,BB组60例,术后立即膀胱内灌注1‰BB 300ml,并保留灌注液15分钟,共1次.THP组60例,THP30 mg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然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1年.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结果:随访24个月,BB、THP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6%和20.0%,BB组明显低于THP组(P<0.05),其中高分化、单发、初发肿瘤、BB膀胱灌注较低分化、多发、复发肿瘤以及THP膀胱灌注的复发率低.而肿瘤大小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复发率的影响无差异.BB组的尿路刺激症状、血尿和WBC<4×109/L发生率分别为5.0%、1.7%和0,THP分别为16.7%、11.7%和8.3%,BB组低于THP组(P<0.05).2组肝肾功能受损发生率无差异.结论:BB膀胱灌注预防SBTCC术后复发的效果明确,疗效较THP好,费用低廉,无明显全身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好.由于观察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不长,远期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