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对 4 3例 4 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前眼压平均 4 .4 2kPa ,术后平均眼压为 ( 1 .94± 0 .8)kPa ,较术前平均降低 2 .36kPa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仅 2例眼压高于正常 ,药物可控制。术前视力全部低于 0 .3,术后视力大于 0 .5者 4 6 .7%。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具有降压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应用显微技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确诊青光眼89例(92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做5 mm × 4 m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1/2巩膜厚板层巩膜瓣,将含有(0.25~0.33)mg/ml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结膜和巩膜瓣下3~5 min,再以大量平衡盐溶液冲洗,前房穿刺,切除小梁组织2.5 mm×2.0 mm,剪除周边虹膜少许,巩膜顶端缝合2针,两侧缝经角膜的调整缝线各1针.结果 随访3~12个月,平均8.9个月,视力不变者64眼(69.57%),视力提高者22眼(23.91%),视力下降者6眼(6.52%).术后随访期末平均眼压(1.36±0.46)kPa(1 mmHg=0.133 kPa),眼压控制于2.79 kPa以下,Ⅰ、Ⅱ型功能滤过泡80眼(86.95%),非功能滤过泡12眼(13.05%).Ⅰ度浅前房2只眼,Ⅱ度浅前房3只眼,无出现Ⅲ度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为5.43%.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可减少巩膜瓣瘢痕,能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三种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眼压的控制情况,为术中做合适的巩膜瓣提供依据,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更好控制术后眼压。方法观察行小梁切除术的98例18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三种不同类型巩膜瓣下术后前房及眼压情况,分析并总结巩膜瓣类型与术后浅前房与眼压的关系。结果浅前房的发生率:Ⅲ型<Ⅰ型瓣<Ⅱ型。眼压程度:Ⅰ型瓣>Ⅱ型瓣>Ⅲ型瓣。结论Ⅰ型瓣在前房的形成及眼压的控制方面较Ⅱ、Ⅲ型瓣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小视野青光眼晚期显微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5月起对小视野青光眼晚期实施复合小梁切除术24例(26眼),术前尽量控制眼压,于球周麻醉下进行显微手术,术中注意微创操作、避免眼压骤降,术后行视神经保护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4例(26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眼压得到稳定控制,视力及视野得到有效保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小梁显微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为了挽救小视野青光眼的残余视功能,应尽早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自体巩膜瓣和异体巩膜瓣“双瓣”覆盖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5只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应用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双瓣”覆盖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5±6.9)个月.采用寿命表法统计不同时间点的累积总成功率,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用药种类. 结果 术后6、12、18、24个月的累积总成功率分别为(92.3±2.6)%、(86.0±4.0)%、(84.2±3.7)%、(80.1±3.6)%.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9,P> 0.05),术前平均眼压(39.7±10.7)mmHg,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7.3±5.3)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78,P<0.05);手术前用药种类(3.37±0.91)种,术后(1.62±1.12)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4,P<0.05).术后无引流管暴露、移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自体巩膜瓣和异体巩膜瓣“双瓣”覆盖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双瓣”覆盖能有效降低引流管暴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虹膜节段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及粘弹剂治疗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术中根据患者的年龄、炎症和结膜Tenon囊情况选用不同浓度的MMC(0.25~0.33 mg/ml),应用粘弹剂分离虹膜前后粘连和瞳孔区机化膜并剪除机化膜,节段切除虹膜,可控缝线缝合巩膜瓣.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炎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共38例42眼,平均随访时间(12.01±3.56)月.术后末次复查与术前比较,视力提高14眼,不变28眼;前房炎症消失35眼,减轻7眼;平均眼压(15.20±4.64)mmHg与术前(38.37±12.93)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5,P=0.000).手术总成功率92.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MMC、粘弹剂、虹膜前后粘连分离、虹膜节段切除及可控缝线技术能够提高较严重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炎症反应,减少葡萄膜炎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窦小巢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三联术),对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1人4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改良窦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10个月.结果:术前眼压16~36mmHg,平均26mmHg,术后随访最终眼压12~21mmHg,平均眼压17mmHg,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视力<0.1者5眼,此5例患者均有眼底视神经萎缩;0.1~0.5者11眼;>0.5者22眼.结论:改良宾小梁切除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恢复视力、稳定眼压、减少术后用药,并发症少等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失败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32例(32眼)青光眼术后失败的患者经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作1.5-2.0mm小梁切除术,对术后视力、眼压进行6个月-2年的随访。结果 术后6个月21眼视力在0.5以上(66%),6眼视力达0.1-0.4(18%),术后眼压保持在12.23-20.55mmHg的27眼(84.3%)。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失败的青光眼白内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60例(97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眼)采用小梁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对照组(47眼)单独采用小梁切除术,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眼压下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比较,观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33眼)。对照组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2组患者术后眼压改善情况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眼压水平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均恢复良好。对照组早期浅前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复查,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控制良好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明显改善眼压和提高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降眼压治疗效果不佳的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5月~2010年10月治疗的33例33眼应用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获得明显的提高;术后1周所有患者眼压均在8~11mmHg,经6~12个月随访,患者眼压基本控制在14.36~21.58mmHg。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都应积极处理高眼压,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预防和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分析。方法将青光眼患者分为联合组45例(56眼)采取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方法。对照组53例(68眼)。采取常规小梁切除术不采取可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方法。观察2组对眼压、浅前房、滤过泡型、并发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后眼压比较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比较P<0.05;浅前房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联合组统计比较P<0.05;联合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统计比较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了手术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运用异体巩膜瓣覆盖的Ahmed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施行异体巩膜瓣覆盖的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29例(30眼),对手术前后的眼压、抗青光眼药物种类、视力等进行比较,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术后2周、术后6周、术后3个月后眼压分别为(47.92±11.86)mmHg、(9.54±3.94)mmHg、(22.53±10.64)mmHg、(22.77±11.55)mmHg,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眼压有上升的趋势;术后与术前比较矫正视力变化不明显。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浅前房(16.7%)、高眼压(20%)、引流管暴露(13.3%)。结论用异体巩膜瓣覆盖的Ahmed阀植入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有效方法,术中使用粘弹剂、结扎引流管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联合手术(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体会。方法对50例(5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老年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26眼术后视力≥0.5(52.00%),44眼眼压20 mm Hg(88.00%),41眼(82.00%)呈扁平状型滤过泡,16眼出现角膜水肿,2例浅前房,4例一过性高眼压。结论应用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及降低眼压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与经典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75例。常规组采用经典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体晶体植入术,改良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带三角形深巩膜床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体晶体植入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改良组患者视力中0.1、0.1~0.3和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82,P0.01;χ2=4.6251,P0.05;χ2=13.0434,P0.01)。常规组视力中0.1、0.1~0.3和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6,P0.05;χ2=4.2386,P0.05;χ2=7.3426,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改良组与常规组的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059,P0.01;t=30.0784,P0.01)。手术后,与常规组相比,改良组的眼压与治疗前后下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466,P0.01;t=24.981,P0.01)。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患者的眼压,具有较好的效果,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择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15-03—2018-04间收治的10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2组,各54例。观察组行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三角形巩膜瓣复合小梁切除术。随访3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率高于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的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但观察组均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半隧道切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力,减少浅前房发生率,且滤过泡形成好。  相似文献   

17.
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及眼表上皮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式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及眼表上皮细胞的近期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3月到2007年5月施行小梁显微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膜巩膜瓣下选择性放置丝裂霉素C(MMC)的26例(36眼)青光眼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作常规眼科检查和眼表检查,包括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眼表上皮虎红染色(RB),及球结膜上皮印迹细胞学检查,记录结膜上皮细胞的Nelson分级及杯状细胞密度,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光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BUT均明显缩短,FL和RB值增加,结膜上皮Nelson等级增高,杯状细胞密度降低;SIt值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光眼患者术后1个月的SIt、BUT、FL、RB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膜上皮Nelson分级明显高于术前,杯状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使用0.25mg/ml MMC组与未使用MMC组(对照组)相比,术前、术后SIt、BUT、Nelson分级、杯状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FL和RB评分显著高于MMC组。结论复合式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的稳定性及眼表上皮细胞存在一定影响,术后1个月表现为泪膜不稳定,伴有角结膜上皮细胞的染色,结膜上皮的鳞状化生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减少。这种改变暂未发现与术中使用低浓度的MMC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99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47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44例(52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等临床指标。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2组术后1周眼压控制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浅前房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控制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效果好,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9.
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是1992年VanBuskirk[4]首先报道。我院眼科参照其手术方法并作了改进,在临床应用16例(16眼),经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前后护理要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6树青光眼病人中男6例,女10例,年龄34~69岁,0平均58岁。其中急性团角型青光眼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开用性青光眼2例,绝对性青光眼1例。术前均作前房角镇检查,闭角性者前房用关闭在50%以上。16眼经角膜入路行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术后15例在不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情况下控制眼压,l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控制眼压。出院时眼压0.93~2.4kPa,平均2…  相似文献   

20.
62例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之一.浅前房是抗青光眼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手术失败.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共实施小梁切除术后62例62眼浅前房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