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C)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调节剂。DC的一重要特征是通过交叉呈递使外源性抗原进入MHC I类途径,从而将外源性的蛋白质抗原呈递给CD8^ T细胞,以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CTL。本文从主要的交叉呈递细胞DC入手,阐述了影响交叉呈递的因素;交叉呈递中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交叉呈递的最终结果交叉激活和交叉耐受。对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疫苗研制和维持外周耐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 (DC)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调节剂。DC的一重要特征是通过交叉呈递使外源性抗原进入MHCⅠ类途径 ,从而将外源性的蛋白质抗原呈递给CD8+ T细胞 ,以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CTL。本文从主要的交叉呈递细胞DC入手 ,阐述了影响交叉呈递的因素 ;交叉呈递中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交叉呈递的最终结果交叉激活和交叉耐受。对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疫苗研制和维持外周耐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对细菌颗粒抗原交叉递呈的动力学特点。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诱导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纯度和表型测定。采用第7天未成熟的DC细胞进行细菌抗原的交叉递呈能力检测和动力学分析。结果小鼠骨髓细胞经GM-CSF诱导培养,第7天获得大量具有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树突状细胞,并且在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其表型也发生特征性变化表现在共刺激分子CD80由刺激前的27.7%上调到71.6%,CD86从刺激前的36.0%上调到80.3%,DEC205从刺激前的6.5%上调到26.2%。同时该细胞吞噬低剂量的细菌抗原即可有效活化T细胞,其动力学曲线为:1~3h,该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呈对数增加,3~8hDC抗原递呈能力进入一个平台期,10~12h,抗原递呈能力又迅速增强。结论采用GM-CSF可以从小鼠骨髓中获得大量纯度高并且具有典型免疫表型的DC,该DC细胞能有效的递呈外源性细菌抗原,并具有特殊的抗原递呈动力学曲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补体C3bα链N端 4 2肽是否可促进外源性抗原的交叉呈递。方法 三种肽 :OVACTL表位 (2 5 7~ 2 6 4 )、C3bAN4 2 OVA2 57~ 2 6 4、OVA2 53~ 2 6 6 用化学法合成 ,然后HPLC纯化、质谱分析。三种肽分别在不同条件下与H 2 b 细胞系ANA 1、RMA S共孵育 ,单抗 2 5 D1.16检测细胞表面OVA2 57~ 2 6 4 Kb 复合物的变化。结果 C3bAN4 2 OVA2 57~ 2 6 4比OVA2 53~ 2 6 6 肽更容易被呈递 ,TAP分子不影响C3bAN4 2 肽的交叉呈递 ,但温度和NH4 Cl对交叉呈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C3bAN4 2 介导的交叉呈递可以提高抗原肽 MHC复合物的稳定性。结论 补体C3bα链N端 4 2肽可促进外源性抗原的交叉呈递 ,并且能延长抗原肽的呈递时间。以上发现可以为肽、蛋白疫苗的设计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据Supter TL[Hepatology,2007,46(6):2021-2031]报道,肝脏树突状细胞对肝移植有重要影响。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种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两类CD,即与T细胞相关的指突太DC和与B细胞相关的滤泡DC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介绍各种DC的内在联系,在组织间的移行,功能上的成熟过程以及FDC对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作用的等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趋化因子与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骨髓来源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DC可引起T细胞活化和耐受从而启动和抑制免疫反应。DC居留在所有组织和器官,在活化后可移动到周围淋巴器官,呈递抗原至T区的T细胞。由于DC在T细胞活化中的中心作用,在治疗学上利用DC对免疫系统递送阳性和阴性信号引发广泛兴趣。不同成熟阶段的DC,与趋化因子之间相互作用。该综述主要描述DC与趋化因子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量研究证实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C)能够诱导免疫耐受,处于不同成熟阶段不同活化条件下的DC激活T细胞的能力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DC产生的外染色体能够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原性。非成熟DC(iDC)产生的外染色体能够维持外周耐受,而成熟DC(mDC)产生的外染色体能够刺激效应性T细胞,因此外染色体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由DC活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主要对DC参与抗肿瘤的机制,DC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及近年来DC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DC为基础的肿瘤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1)免疫治疗: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DC后回输体内;(2)基因治疗:以目的基因转染DC后回输体内。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作为一种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两类CD,即与T细胞相关的指突状DC(IDC)和与B细胞相关的滤泡DC(FDC)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介绍各种DC的内在联系,在组织间的移行、功能上的成熟过程以及FDC对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抗肿瘤免疫研究中发现,树突状细胞(DC)在抗原的提呈及激活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方面有重要作用,因而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慢性肝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诱导扩增,DC在未成熟阶段摄取纯的HBsAg后发育为成熟的DC,再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特异性CTL对2.2.15细胞培养液中HBeAg和HBsAg的表达抑制以及产生IFN-γ和IL-12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Rac1、Rac2、Rac3、RhoA以及Cdc42的C-末端肽对树突状细胞(DC)交叉递呈的影响.方法 合成Rac1、Rac2、Rac3、RhoA及Cdc42 C末端区与人工改造的穿膜肽Tat47-57的融合肽,负载DC2.4细胞后,采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DC2.4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采用B3Z细胞检测DC2.4细胞抗原交叉递呈能力的变化.结果 负载了Tat-Rac1 C-末端肽的DC2.4细胞吞噬能力增强,并显著促进DC2.4细胞经MHC I类分子途径递呈外源性抗原的能力.结论 Tat-Rac1 C-末端肽能够有效促进DC的交叉递呈,为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 (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及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DC两种白血病DC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应答的能力。方法: 采用羟乙基淀粉 Ficoll两步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通过贴壁 2h获得黏附的单核细胞, 用GM- CSF加IL- 4诱导培养 5d收获细胞。将细胞分为 4组: A组将K562细胞或原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在 500g/LPEG 100mL/LDMSO诱导下与DC融合; B组加入相应细胞数量的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 C组将K562细胞或CML细胞与DC共培养; D组: 单独DC培养组。融合前以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K562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KH26 /FITC 抗HLA ABC抗体双标细胞并评估融合率。培养的第 6天, 加入TNF -α诱导DC成熟, 然后分别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 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GM- CSF加IL -4和TNF- α依次诱导成熟的DC具有经典的DC的形态和表型特征, 在PEG -DMSO的介导下, DC与白血病细胞的融合率为 ( 17. 33 ~29. 94 )%。两种抗原负载方案激活的CTL均对表达K562抗原的细胞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在效靶比相同时, 融合组诱导CTL的杀伤活性强于冻融抗原致敏DC组。结论: 与冻融抗原致敏的DC相比, 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细胞递呈抗原的效率更高, 体外诱导的CTL特异性杀伤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RNA干扰研究Rac2蛋白对树突状细胞(DC)交叉递呈的影响.方法 首先构建针对Rac2基因siRNA的慢病毒载体pFIVsiRNARac2-1,pFIVsiRNARac2-2,pFIVsiRNARac2-3;DNA-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转染293FT细胞包装慢病毒,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病毒感染的阳性DC2.4(树突状细胞系),Western-blot检测其干扰效率;然后用B3Z细胞(H2-Kb限制性,SIINFEKL特异性T细胞杂交瘤)检测筛选后的DC2.4细胞交叉递呈的能力.结果 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表达siRNA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抗原递呈实验发现下调了Rac2蛋白表达的DC2.4细胞交叉递呈能力下降.结论 初步证实了Rac2蛋白参与树突状细胞对外来抗原的交叉递呈,为进一步了解树突状细胞交叉递呈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 体内免疫后对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以βgal 为模拟抗原,以转染有LacZ基因并稳定表达βgal 的淋巴瘤细胞E22 为肿瘤细胞模型,用携带编码βgal的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LacZ) 转染小鼠骨髓DC,检测转染的效率及LacZ基因修饰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观察皮下免疫LacZ基因修饰DC后小鼠引流区淋巴结细胞数量和组分的变化以及诱导产生CTL和抵抗E22 细胞再攻击的能力。结果:LacZ基因修饰后24 、48 、72 h,均能检测到80% 以上的DC表达βgal,此基因修饰的DC可有效刺激同基因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将其皮下免疫小鼠1 w 后再接种E22 细胞,小鼠的存活期较其他DC免疫小鼠显著延长,但对B16 黑色素瘤细胞的攻击无免疫保护作用。此外,LacZ基因修饰的DC免疫小鼠的引流淋巴结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产生了针对E22 的而非EL4 或B16 的特异性CTL。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修饰的DC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后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用负载肝癌可溶性抗原的DC诱导肝癌特异性T细胞。方法 在体外用GM-CSF和IL-4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使其分化为高纯度树突状细胞(DC)。用负载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可溶性抗原的DC诱导自身淋巴细胞。结果 诱导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大于1.5,表面CD56分子表达下降,CD3^ T/CD4^ T和CD3^ T/CD8^ T细胞比例增加,以CD3^ T/CD4^ T细胞比例增加最为明显。CD4/CD8比例由诱导前的0.84增加为1.04,活化前后γδ比例没有改变。活化后的淋巴细胞不但可杀伤SMMC-7721细胞,同时还可不同程度的杀伤其它3株肝癌细胞。另外,诱导7d的DC可不同程度的抑制4株肝癌细胞和胃癌细胞。结论 实验结果为肝癌DC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激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抗原摄取,加工处理,迁移成熟,激活T细胞,激活B细胞及激活后效应等方面,对近年来DC参与的免疫激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重要的特异性抗原递呈细胞(APC),在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器官移植后,异质性供体DC与受体组织发生接触,这些细胞连同宿主DC有潜在的激活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或使之产生耐受的倾向.在鼠及人类中,DC谱系、表型、成热及功能异常复杂,阐明其功能,有助于了解调节耐受/免疫平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抗原负载的免疫缺陷树突状细胞诱导异种胰岛移植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负载异种MHC抗原的免疫缺陷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预处理受体对异种胰岛移植的耐受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BALB/c小鼠骨髓干细胞分别诱导分化成熟DC及免疫缺陷DC,负载Wistar大鼠MHC抗原。将上述DC通过尾静脉回输糖尿病小鼠体内,7天后分别将Wistar或SD大鼠胰岛移植于受体鼠肾包膜下。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检测T细胞增殖及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结果:对照组胰岛存活时间为8.2±1.1天;成熟DC组胰岛存活时间缩短为6.1±1.1天(P<0.05);免疫缺陷DC组胰岛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为42.3±3.5天(P<0.05)。SD大鼠胰岛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与正常受体组无差异。与正常受体鼠相比,成熟DC预处理组的T细胞增殖反应强烈,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免疫缺陷DC预处理组的T细胞增殖反应微弱,且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明显下降。结论:负载异种MHC抗原的免疫缺陷型DC预处理受体可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无能以及Th1/Th2细胞因子的低表达,从而有效延长异种胰岛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诱导U2 6 6 特异性CTL的作用。方法 :将MM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在rhGM CSF 80 0U ml与IFNα 6 0 0U ml条件下利用无血清技术培养生成DC ,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的U2 6 6 细胞及用U2 6 6 细胞制备的可溶性抗原预刺激DC ,然后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同孵育 5~ 7d以诱生特异性CTL ,采用MTT法检测对U2 6 6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果。结果 :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 CSF IFNα条件下培养 8d后生成具有典型特征的DC ,高度表达CD86、CD5 4及MHCII类分子HLA DR。应用MTT法检测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诱导特异性CTL对靶细胞U2 6 6 的杀伤率分别为 2 1 2 %± 5 4 %和 2 8 0 %± 7 6 % ,对照组未用抗原刺激组都为 11 7%±4 3%。而以抗原直接刺激自体淋巴细胞组为 15 6 %± 4 8%和 13 1%± 5 5 % (P <0 0 1)。结论 :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与自体淋巴细胞孵育能诱导抗U2 6 6 特异性C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