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眼部合并或续发症,国内已有陈、李氏,杨、李氏,杨、钟氏等的报告。1963年下半年国内有几个省区由洪水后引起的无名高热已证明是一种钩端螺旋体病,并且发病后,往往并发葡萄膜炎。在国外文献如日本浦山晃氏曾分析178例葡萄膜炎病人之病因,有17.8%为钩端螺旋体病所致,Hanno氏证明,在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后1—6个月甚至在一年之后还可出现葡萄膜炎。东北地区在1962年以前,未见有钩端螺旋体病的病例报告,亦未见有葡萄膜炎由钩端螺旋体病所引起的记载。目前已证明东北三省都有钩端螺旋体病存在,也有眼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新滘公社是广州市历年来钩端螺旋体发病最多的地区。关于传染源问题,1970年曾对当地病人,野鼠和家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作了调查。当时从鼠与病人培养分离的菌型不大相符,不足以说明鼠类是本地区钩端螺旋体病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是引起人畜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病,也即由鼠、猪、犬等动物及患者的尿液污染周环境或疫水而传播的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因此而误诊或观察不及时而延误抢救导致患者死亡,故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2008年5月~2008年8月,我科收治了2例钩体病患者,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对策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在相关单位收集水气象资料,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密度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气象水等洪涝灾害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鼠密度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长江水位与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和流行无相关关系,鼠密度与钩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当野外鼠密度大于10%(夹夜法)可引起钩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可作为钩端螺旋体病监调和疫情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项目和指标。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经鼠类或家畜传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县部分地区流行及散在发病。现将我院诊治的59例患者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自1915年日本从患者血液中分出本病病原体以来,迄今,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此病的存在和流行。本文对其病原学、发病机理、诊断、防治等方面的进展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世纪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规律。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仙居县1991-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呈散发性,发病时间集中在8-9月份,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20-50岁的男性青壮年为主,感染菌株以秋季热群为主。结论 加强钩体菌苗的预防接种,改变耕作方法是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菌群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区农村常见,因为在夏收夏种季节发病最多,所以又叫“打谷黄”或“稻热病”。钩体病是怎样传染的? 钩体病的传染源很多,其中以鼠类和猪、狗为主。钩端螺旋体随病畜或鼠的尿排出而污染稻田、池塘和河沟。人们接触这些被污染的水(疫水)时,钩端螺旋体就从皮肤进入人体内(附图),使人感染发病。本病常在收割稻谷季节、开发湖沼地时或大雨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验证了用Elisa检测钩端螺旋体病特异性IgM的敏感性与特异性。82例可疑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中阳性率为84.14%,比显凝试验高7%,其中血培养阳性者Elisa阳性率比显凝试验高15.71%。在可疑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中血培养与显凝试验皆阴性者共16例,除1例外Elisa全部阴性。58例发病3天内的钩端螺旋体病患者,Elisa阳性率可达44.82%,其中血培养阳性患者可高达50%。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的CT和临床张开华,郭彬,杨臣鸿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人体通体接触污染的中间宿主、疫水或土壤而隐性感染,经过潜伏期后而突然发病,菌型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钩体病脑动脉炎是好发于青少年的一种钩端螺旋体病。常以肢体...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几乎波及全球,在我国各省市亦有不同程度流行。但本病除以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形式发病外,另有少部分病人由于平素身体健康,而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则不急性起病,病原体在体内经半个月~数个月的潜伏期,在此潜伏期中钩端螺旋体则侵袭脑动脉的起始部,产生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炎症性改变导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区各地,据玉林、梧州、钦州、河池四个地区456个公社的调查,72.8%的公社有此病流行,其发病高峰集中于7~9月分的农忙季节,80%以上的患者是青、壮年农民,严重地影响我区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在临床上,患者发病前4~20天均有疫水接触史,绝大多数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105例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病变,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为钩端螺旋体或钩端螺旋体L型直接损伤了神经组织或供血血管,引发变态反应致间质性炎症病理改变及内毒素等病理作用。甲硝哒唑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损伤钩体DNA,其疗效优于青霉素,可减少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  相似文献   

15.
<正> 男性,28岁。因发冷发烧全身痛2d 于1989年10月6日入院。按“上呼吸道感染”肌注青霉素80万u,30min 后出现寒战、高烧、咳嗽、痰中带血。患者家居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疫区。发病前有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过去业已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一次接种0.1毫升即可保护100%金地鼠免于死亡,接种0.2毫升也可100%保护豚鼠免于发病、死亡或肾脏排菌。为了进一步探明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对恒河猴的免疫原性,我们选用秋季群钩端螺旋体56060株制成的外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简况1886年Weil首先描述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体征,(发热、肌痛、出血倾向、黄疸、急性肾功衰竭等),有人称Weil氏病。1915年稻田和井户从黄疸出血型患者血液中分离发现钩端螺旋体定名为黄疽出血型钩端螺旋体。1958年Alstron报告78例死亡钩体病中,全部死于6~27病程日,其中78%死于8~15病程日,死者多数出现黄疸。医学上广泛认为无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多系临床轻  相似文献   

18.
1954年Russell首先报导钩端螺旋体能产生溶血素。Cox(1955)也发现在特異的钩端螺旋体抗血清出现前,钩端螺旋体或其提取物能引起綿羊紅細胞溶血。1956年Alexander从病人中分离出一株鈎端螺旋体,发现它产生溶血素,乃命名为溶血型鈎端螺旋体(L.hemolyticus)。此后在临床上也看到一些钩端螺旋体患者产生溶血性貧血,因此对于溶血素的性质和致病作用引起了各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有关鈎端螺旋体溶血素的几个問題作一簡介。  相似文献   

19.
6~10月是钩端螺旋体(简称“钩端”或“钩体”)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早期发现“钩端”病人,有利于防止病情恶化,及早治好病人。“钩端”病的症状不一,有的发病突然,有的发病缓慢;有的症状很重,要马上抢救;有的又较轻,类似感冒。但要警惕,轻型可能很快发展成重型。生产队卫生员怎样才能尽早地发现“钩端”病人呢? 1.提高警惕。6~10月是“钩端”病流行季节,要特别提高警惕。尤其是对外地来人,没有注射过“钩端”菌苗的人,更要警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致多发性脑梗塞1例王国勇患者女性,50岁。因头晕、头痛、呕吐、言语不清1天,伴左侧肢体麻木、活动障碍12小时,于1991年8月2日急诊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及脑血管病史。当地有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患者养猪,有疫源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