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3年来院前急救病例,了解本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病种分类和危重、死亡病例的病种构成,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3年5月-2006年4月院前急救病例4386例,分析院前急救病例病种构成。结果:院前急救病种前4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危重、死亡病例前4位病种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结论: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急救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缩短呼救至到达急救现场间期,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朱旭 《当代医学》2009,15(31):86-87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的病因和影响急救效果的因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急诊工作质量。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接诊的268例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58例,女110例,男女之比1.44∶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占36.57%、急性创伤占29.48%、中毒占18.66%,它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加强本地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快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做好心脑血管疾病、创伤、中毒等疾病的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院前急救438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中宪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Z):129-129,164
目的:分析3年来院前急救病例,了解本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病种分类和危重、死亡病例的病种构成,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3年5月~2006年4月院前急救病例4386例,分析院前急救病例病种构成。结果:院前急救病种前4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危重、死亡病例前4位病种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结论: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急救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缩短呼救至到达急救现场间期.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保定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定市区2010年1~12月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5.27%,男女比例为2.02∶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每天6∶00~10∶00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第一、四季度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二、三季度。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1 188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病例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1 18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亡现场和现场抢救措施等。结果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中以70至80岁年龄段为主(33.57%)。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既往病史中以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为主(19.47)%;合并有2种基础疾病者(7.64%)、合并有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者(5.92%)。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发生在家里为主(73.45%);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的以家属为主(72.61%);第一时间给予心肺复苏(CPR)以120急救人员为主(86.43%);抢救措施中以CPR为主(43.57%)。导致院前死亡的病因排在前3位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41.82%)、呼吸系统疾病(17.18%)和创伤(15.75%);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猝死和肿瘤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增加;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减少。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12月(10.11%)、1月(10.02%)为主,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 银川市院前死亡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应加强...  相似文献   

6.
苏培林 《吉林医学》2012,33(24):524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原因与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能力。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120出诊记录和死亡病历记录资料,系统收集急救网络覆盖范围3年内所有院前死亡病例3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17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2.52: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127例(41.91%);急诊创伤121例(39.93%);急性中毒18例(5.94%)。他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依据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573例院前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死亡男女之比2.27∶1,高发年龄段40~79岁(62.65%)。院前死亡高峰时间段18~20点、8~10点、16~18点,无明显季节差异。院前死亡常见病因是心脏性猝死(43.80%)、创伤(31.06%)、脑血管疾病(5.93)、自杀(5.76%)、溺水(4.36%)。结论:针对院前死亡常见病因,加强健康和安全教育、进行民众急救技能培训、提升目击者现场急救比率、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对减少院前死亡事件的发生,提高院前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院前死亡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死亡的病因构成,提出对策,以提高院前抢救盛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死亡的病因及特点。结果:我院院前死亡以创伤、中毒和脑血管病为主,院前死亡率高与全民安全意识淡薄、急救知识贫乏和院前急救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安全教育,普及急救知识,加强对特殊人群院前急救培训;规范院前急救,完善急救网络,早期心肺复苏,可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减少院前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我中心120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年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与创伤死亡分别占内、外科疾病死亡的75.52%与24.48%.结论:识别高危人群,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合理配备资源,尽可能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邵慧玲 《中外医疗》2013,(27):141-142
目的探讨郑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郑州市区2012年1—12月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3.43%,男女比例为2.20∶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1~80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3位死因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全年死亡人数呈现年初与年尾高,中间低的趋势。结论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院前死亡患者的死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对某院急诊科以及所辖社区医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城区院前死亡病例635 例中,社区死亡病例505 例,占院前死亡病例的79.53%;男性394 例,占62.05%;女性241 例,占37.95%,男性多于女性;院前死亡高发年龄为70 岁~79 岁,占26.61%;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184 例,占28.98%)、脑血管疾病(121 例,占19.06%)、意外伤害(106 例,占16.69%)。结论 院前死亡病例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为多,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安全教育和急救工作者技能培训,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农村院前死亡的分析,探讨农村院前急救的特点及农村Ddss的建设。方法 回顾性分析151例院前死亡的病种构成,院前死亡发生的距离、时间及地点。结果 151例中,男多于女,以创伤为最多占31.8%,其次为心血管疾病、中毒、脑血管疾病、溺水。发生时间12~18时占35.8%,6~12时占29.5%,18~24时占27.8%,0~6时占7.3%。发生的距离以5~30公里为最多占69.5%,发生的地点主要在事故现场占85.4%。结论 根据农村院前死亡的特点,加强农村院前急救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农村院前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对2004年至2006年6756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与结论院前急救病因中以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分别占43.83%和22.02%;院前急救发病年龄<14岁占4.69%,14-35岁占41.50%,35-59岁占23.40%,60岁占30.40%;春夏秋冬各季分别占18.72%、20.05%、26.75%和34.47%.院前急救中死亡病例中60岁占52.30%;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39.70%和创伤占25.4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城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现状及特点,查找院前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本中心2011 年指挥调度派车中的1361 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61 例院前死亡病例中死亡病因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车祸伤及损伤为主.其中城区451 例,农村910 例,城乡比例1:2.急救站大多设在城区及县城内,急救反应速度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结论: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有效缩短抢救半径,提高反应速度,加强急救医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5688例院前急救病例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功能。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院前出车急救5688例,根据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不同病种求救人数、院前死亡病种、病因分布等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针对院前急救值得注意的9个方面问题:院前急救特点、院前急救分析、昏迷是院前急救的常见急症、胸痛、腹痛、群体伤和群体中毒、转送急危重病人、“三无人员”、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变化快,总结出相应急救对策。结论院前急救病情来势急、发展快,院外救治条件差。只要注意了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措施,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吴胜锋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155-156
目的 初步分析2002年3月~2007年2月我科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查找院前急救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院前死亡的106例病例死因、年龄分布、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0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非创伤性疾病以猝死为主,占69.09%,创伤性疾病死亡中交通事故伤居首位,占47.06%;死亡患者以青壮年为主,44岁以下占51.34%,且以男性为主。结论 院前死亡以猝死和交通事故伤为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多。重视院前急救,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致残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疾病的病种及排序特点。方法对10 207例院前急救患者按性别、年龄、月份、年度分布、不同病种求治人数、院前死亡病种、出车情况和反应时间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前5位依次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外伤、中毒、溺水、自缢。结论可根据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和特点,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从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死亡患者的月份分布以12月份最高,1月份次之,2、9月份最少;院前死亡的高峰期是06:00~10: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岁;男性院前死亡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49︰1;导致院前死亡前3位的疾病是创伤、循环系统疾病、其他(不能确定疾病类型)。结论:根据本地区的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和特点做出管理决策,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质量,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天水市青壮年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为预防院前死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的青壮年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壮年院外创伤死亡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及坠落伤,非创伤死亡原因前两位是猝死及心血管疾病;非创伤组死亡高峰的年龄段40~49岁,创伤组15~39岁;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6月最高,10月~12月最低;与日时断有相关性,0:00~18:00为最高峰.结论:不但专业急救部门、各医疗机构要不断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还需广大高危人群做到"四早"原则,提高群众急救意识,重视"白金10分钟",更要树立"大急救"概念,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尽可能降低院前死亡率;创伤致死是我市一常见院前死因,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750例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莉  吴晓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26-1928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最大限度降低院前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50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特点.结果 院前急救患者因内、外科疾病死亡原因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心血管疾病与创伤死亡分别占内、外科疾病死亡的38.66%与88.95%.因内、外科疾病院前死亡患者年龄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1~80岁、41~60岁死亡患者分别占内科死亡患者的38.93%和27.23%.21~40岁死亡患者占外科死亡患者的50.28%.院前内科死亡患者4个季度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4季度、第1季度分别占30.40%与25.48%.结论 识别高危人群,改善交通状况,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合理配备资源,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降低院前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