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欣 《当代医学》2008,(10):33-35
目的 对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素-2受体(sL-2R)与白细胞介素-6(L-6)水平的水平进行观察,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标法(EL ISA)测定原发性高血压组(EH组,36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8例)及正常血压组(38例)血清TNF-α(ng/L)、sL-2R(kIU/L)、L-6(ng/L)水平,并测量诊室血压及24h动态血压(ABPM)值.结果 (1)诊血压参数:EH组及白大衣高血压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ABPM参数,EH组平均日间、平均夜间、平均24h DBP及平均24h DBP均明显高于白大高于白大衣高血压组及正常血压组(P<0.01),EH组平均日间、平均夜间DBP高于白大衣高血压组及正常血压组(P<0.05).(2)EH组血清TNF-α,sL-2R,L-6水平均高于白大衣高血压组(P<0.05)和正常血压组P<0.05),白大衣高血压组sL-2R,TNF-α吨及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结论 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介于EH者与正常血压者之间,反映白大衣高血压时机体己产生免疫调节与自身保护,提示白大衣高血压是介于高血EH者与正常血压之间,反映白大衣高血压时机体已产生免疫调节与自身保护,提示白大衣高血压是介于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之间的临床状态,应视为EH早期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群昭  杜国华 《吉林医学》2014,(8):1682-168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ABPM)波动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0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平均血压水平和昼夜变化规律。结果:208例中白大衣高血压组22例,中杓型组84例,非杓型组102例;后两组24 h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组明显。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准确判断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uutrakerⅡ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日间血压每20分钟、夜间每45分钟记录1次,对各种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负荷值等参数,老年对照组明显高于青中年对照组;老年高血压Ⅰ、Ⅱ、Ⅲ期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各组间比较收缩压和血压负荷值有较大差异。结论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负荷值等参数诊断是高血压较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平素血压正常,在诊所中测得血压增高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并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动态血压仪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结果:200例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病46例,占23%。结论:白大衣高血压是一种警觉反应,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16,(5):554-557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与隐匿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在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的1200例患者中,根据血清TSH、FT3、FT4结果,分别选取临床甲减患者60例(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患者60例(亚临床甲减组),甲状腺功能正常者6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三组患者的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身高和体重,比较三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的水平,分析甲减对血压的影响及甲减患者中各型高血压的发病情况。结果排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因素的影响,24小时、日间、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及诊室的收缩压及脉压差值在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诊室的舒张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患有隐匿性高血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甲减组患有持续性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比例略高于临床甲减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患有白大衣高血压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患者中可能同时会伴有隐匿性高血压,建议在甲减患者中,特别是亚临床甲减患者中,与疑似高血压的人群一样,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动态血压的特点,并进行护理.方法 对179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72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分析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其24小时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小时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都高于单纯高血压组,(t值分别为2.587、2.046、2.674、2.036、2.0602、1.994、p值分别是0.014、0.036、0.008、0.040、0.018、0.046).结论 与单纯性高血压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血压更高,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应进行更好的血压控制,以预防高血压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无创性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 pressure monitory,ABPM)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观察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等高血压并发症的关系,评价药物降压疗效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 正常血压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Jam等总结了3304个研究对象表明24小时平均动态血压波动范围115~120/70~75mmHg,日间为120~125/75~80mmHg,夜间为105~110/60~65mmHg,动态血压均值118/72mmHg,日间123/70mmHg,夜间为106/74mmHg。张麟等对100例正常血压国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表明:血压均值范围昼夜94~130/56~80mmHg,日间95~139/58~82mmHg,夜间为90~126/52~76mmHg。日间最高均值范围为123~155/71~95mmHg,夜间最高均值范围为100~148/61~89mmHg,血压负荷范围(24小时内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正常范围次数的百分比)收缩压为1~5%,舒张压为0~4%,昼夜血压波动差值范围收缩压21~49mmHg,舒张压14~38mmHg;众多研究表明:正常血压者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呈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波动范围为收缩压大于舒张压,而且日间血压波动范围大于夜间,这符合生理节奏性波动。COX等对年龄分布17~80岁的771例昼夜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6年以来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中青年组43例,老年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M各项数值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天及夜间脉压水平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两组收缩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昼及夜间舒张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日间与夜间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青年组夜间与日间血压存在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同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老年组舒张压显著下降,脉压增大,昼夜节律消失;中青年组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白大衣"高血压10例,勺型高血压组36例,非勺型高血压组2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8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准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福利院住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脉压变化,评价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血压、脉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根据记录数据分别对日间和夜间血压统计分析。结果:24 h ABPM:nBP、nSBP、nDBP均值高于日间均值和24 h血压的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血压以非杓型为主,占92.0%,杓型仅占8.0%;PP均值>60 mm Hg,其中女性>65 mm Hg,女性BP、PP均值高于男性(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人以SBP增高为主,PP值增大,非杓型血压发生率高,女性高于男性。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高血压和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对血压分型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将患者分为白大衣高血压组和持续性高血压组,分别观察白大衣高血压在初诊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生率,在各年龄组中的发生率,收缩期高血压、舒张期高血压和双期高血压中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率。结果: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8%,女性高于男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较高。提示: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应注意鉴别发生白大衣高血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Tei指数分为Tei≥0.40组43例和Tei<0.40组57例;对2组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Tei≥0.40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SBP),24 h、日间平均舒张压(DBP),24 h、日间、夜间SBP负荷,24 h、日间、夜间DBP负荷均高于Tei<0.40组(P < 0.05~P < 0.01),而2组平均诊室SBP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水平可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建国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5):860-861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结果杓型组38例;非杓型组30例;“白大衣”高血压16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14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发生在初诊高血压人群中白大衣高血压数量相当不少。经统计分析,白大衣高血压在初诊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2.3%;女性明显高于男性,25岁以下人群发生率高;初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明显高于其它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85例患者进行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185例中杓型54例,非杓型131例;两组的24小时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显著。结论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郑金秀  郭进建 《黑龙江医学》2008,32(11):825-82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24h的动态血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中老年人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38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性鼻出血组患者日间SBP、DBP与夜间SBP、DBP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夜间血压升高者显著高于夜间血压正常者(P〈0.01)。夜间血压升高者发生鼻出血次数显著高于夜间血压正常者(P〈0.01)。结论对中老年人高血压并鼻出血的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很有必要,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鼻出血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大衣高血压”(WCH)指有些人去医院就诊时,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回到自己家中自己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正常。这是病人见到穿白大衣医生后精神紧张,血液中就会出现使心跳加快的儿茶酚胺,同时也使某些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相似文献   

19.
对25例正常血压者及35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发现,血压波动有昼夜变化规律,受日常活动。睡眠的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比正常血压者大,收缩压波动比舒张压大,动态血压能发现诊室难以发现的高血压患者,消除“白大衣高血压”现象。提示连续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的诊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国正 《医学综述》2012,18(23):4104-410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观察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故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疗法时,应注意稳定患者24 h的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