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鸿彦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76-977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3.
4.
芍药作为《伤寒杂病论》的常用药,配伍应用广泛。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芍药的配伍,总结规律,辨白药、赤芍之分,分析性味。芍药苦酸,苦则能泄,治疗不同层次的郁滞,常用芍药配伍茯苓,芍药配伍黄芩,芍药配伍枳实,芍药配伍附子,芍药配伍黄芪,芍药配伍虫;酸则能敛,调和营卫,常用芍药配伍甘草,芍药配伍桂枝,芍药配伍当归,芍药配伍麻黄。芍药常用剂量为三两,最大用量为一斤,最少用量六铢。仲景通过辨证论治,灵活应用,赋予了芍药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6.
《伤寒杂病论》合方运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建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2):71-73
重点阐述了《伤寒杂病论》所创合方的这一方剂变化的特殊形式及其运用。并对合方的源流,涵义,组方原则,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合方虽源于《内经》,但成形于《伤寒杂病论》。合方具有单方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疗效,如治疗面广,作用性强,产生新疗效,调整作用功能等。 相似文献
7.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为11个类型,来探讨麻黄的用药法度。六淫之邪多从肌表而入,肺主肌表,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难达。麻黄辛温,性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壅遏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无论或主或从,总不离发表启腠之功,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从用量与炮制、主治病症及药物配伍3个方面,探析《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麻黄的34方及46条相关条文,提出:麻黄的常用量为5.2~32.0 g之间,主治病症中以“热”的频率最高,其次为“疼痛”、“咳喘”,麻黄性温,不能直接用于热证,然张仲景巧妙将其与大剂量的石膏配伍,保留麻黄宣通透邪之性,达到辛凉透热。小便关系体内津液的多少,并与水饮致病互为因果,故配伍上以甘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为主,以辛甘化阳助气化、酸甘化阴滋其源、固护中州发水气。纵观张仲景对麻黄的运用,麻黄的主治病症涉及面广,是一味有着较高应用价值的中药,需要临床研究的重视与发掘。 相似文献
9.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与甘草的配伍规律,从其用药形式、治疗病证、用量规律、配伍方法等细微之处,探讨其在方中的配伍作用与配伍技巧,来指导临床,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茯苓为张仲景喜用擅用之药.仲景根据茯苓甘淡平之性,通过辨证论治,与他药配伍成对,妙用无穷.茯苓甘则能补,为健脾补中之良药,可治脾虚诸症,仲景常用补虚药对有茯苓配山药、茯苓配人参、茯苓配白术、茯苓配酸枣仁、茯苓配甘草.茯苓淡以渗利,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对于水湿内停诸症,无论寒热虚实均可运用,仲景常用利水渗湿药对有茯苓配桂枝... 相似文献
11.
朱小俊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37-437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鲁娜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1-2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情志病条文的分析,指出张仲景对情志病病因、症状的认识,以及对情志病的治疗特点:(1)辨证论治重在调理气机;(2)实证不用重镇,虚证勿需大补。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五十二病方》、《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出土文物及《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有关方药方面的文献进行综合剖析和论述,使《伤寒杂病论》成书前的方药及其方剂中“辨证施治”法则的具体运用等状况得到较深入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直接来源及间接继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朱小俊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5):437-437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药结合张仲景是一位针灸药并重的医家,他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三者并用其效果肯定要比单用一种方法要好,《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5.
以虚实为纲,对《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证的条文进行分析,总结出热扰胸膈,内热炽盛,肝血不足,心肺阴虚,肾阴不足,阴盛阳脱等病因病机,并列出治法方药,对后世临床的抗失眠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对《伤寒杂病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病机、功效、配伍进行探讨。认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是蓄水与脱水并存;表里证不解的病机均缘于气不化水;五苓散通过化气利水作用调节水液代谢,不仅可治疗蓄水与脱水并存的里证,且可解除水液不能外应皮毛作汗的表证;五苓散中白术的应用在于恢复脾气散精的功能,生津止渴。 相似文献
18.
林家坤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3):1-3
免疫学(ImmunoIogy)最早概念“扶正祛邪”及使用“种人痘防天花”的人工免疫法,早在我国二千多年和一千多年前,就有明确阐述,并在实践中运用。《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本论》)其中有关扶正祛邪的论述与现代的免疫学思想十分相似。本文试就《本论》的免疫学思想作一浅析,以冀发掘《本论》中的科学精华,加快中医现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19.
20.
浅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与白术的配伍应用,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温阳降逆,健脾化湿;②解表化气,健脾利水;③通阳祛风,健脾除湿;④温阳散寒,祛风除湿;⑤通阳行痹,祛风逐湿;6.和解表里,温中止利。体会到二药配伍既有通阳化气,健脾除湿之功,还有宣畅上下气机,走表走里之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