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家兔指浅屈肌肌构筑、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关系.方法 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结果 家兔指浅屈肌外观长肌,实为双羽肌.FL/CSA与CSA/MW的比值分别是1.80和0.70.肌内神经分为4条初级神经支,主要分支分布于肌的近端和中部;肌内可见神经吻合.运动终板带呈倒“V”型.结论 家兔指浅屈肌构筑设计属于速度与力量共存型,其肌纤维排列决定了肌内神经分支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家兔肱二头肌的肌构筑、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兔肱二头肌的构筑与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整肌染色法.结果家兔肱二头肌肌重2.65±0.16g,肌长5.44±0.18cm,肌纤维长1.45±0.17cm,羽状角20°,生理横切面积1.64±0.16cm2.肌内神经来源于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的分支.运动终板位于肌纤维的中点,相互排列成运动终板带,在肌肉的不同平面上形态不同.结论家兔肱二头肌内有一腱板,肌束排列成环羽状.受双重神经支配,两支间有吻合.运动终板带在腹面和矢状面观,呈"V"字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腓骨长肌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提供肌内神经分布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运动终板染色法。结果家兔腓骨长肌外观呈梭形,肌腱很长。肌内神经有4支:内上支呈横形走行,分支支配肌内侧上部;内下支行于肌内侧,支配肌中下段内侧部;外下支支配肌中下段的外侧和中部;外上支短细,位于肌外侧上端。运动终板呈环状分布于腓骨长肌周缘;横断面和矢状面上可见线形终板带。结论家兔腓骨长肌为半羽肌;腓骨长肌肌内神经初级分支多,神经的行程大多与肌长轴平行;运动终板呈环状排列。  相似文献   

4.
家兔不同形态骨骼肌的运动终板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家兔不同形态骨骼肌的肌内运动终板分布.方法肌构筑法和乙酰胆碱酯酶整肌染色法.结果家兔胸大肌为阔肌,其表面可见一些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排列的运动终板短带,弥散分布.跖肌为羽肌,整肌染色可见肌的两缘各有一条位于肌束中部呈连续排列的运动终板带;矢状和冠状切面上,可见长环形或"Y"形的终板带,横断面上,终板带呈"S"型;趾长伸肌外观梭形,是短肌束构成的长肌,除冠状切面上为满布黑色的运动终板颗粒外,其余各面均为一条位于肌束中部的连续线状终板带.结论家兔不同形态肌的运动终板分布与肌纤维空间排列有关;由等长肌纤维构成的长肌或羽肌,运动终板分布呈长带状,不同长度的肌纤维构成的阔肌可有多条运动终板短带.  相似文献   

5.
犬甲杓肌肌纤维型及其运动终板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杓肌肌纤维型及其运动终板分布情况。方法:取犬喉双侧甲杓肌,经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及其与乙酰胆碱酯酶联合染色,光镜下观察,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对肌纤维直径进行分析。结果:甲杓肌的横断面上可清晰分出红肌,白肌及中间肌3种类型肌纤维,它们的构成比分别为53.3%,17.8%,28.9%。运动终板沿肌纤维走行呈弥漫性分布,中间肌纤维含有多个运动终板。结论:甲杓肌肌纤维型构成比及其运动终板分布特点与其特定的发音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和肌内神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与肌内神经分布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结果家兔胫骨前肌为梭形肌,肌重(2.39±0.13)g,肌长(3.08±0.03)cm,肌纤维长(2.00±0.01)cm,生理横切面积(1.13±0.07)cm2.支配胫骨前肌的神经分出3条初级神经支,即上、中、下支.上支到达肌的外上部;中支更多地密集在肌中部;下支发出两条次级支,即肌纤维支和肌腱支.上、中、下支的分支间存在吻合.结论家兔胫骨前肌是长肌,倾向于速度型设计;肌内神经分布和肌纤维空间排列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阳  苏俊波  骆文龙 《重庆医学》2004,33(8):1231-1233
目的探讨面神经损伤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其运动终板及肌纤维修复的作用.方法 21只新西兰家兔,离断双侧面神经颊支,用硅胶管桥接,形成硅胶再生室,左侧注入重组人类HGF为实验侧,右侧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侧.手术后6、12周分批取面神经颊支所支配的肌组织,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HE染色以显示运动终板及肌纤维.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形态定量分析.结果术后6周实验侧终板形态比对照侧规则,着色更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周实验侧终板形态接近正常,对照侧终板结构不成熟,染色深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侧肌纤维比对照侧粗,其横截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当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HGF可促进运动终板和肌纤维的修复,其中肌纤维的修复较慢.  相似文献   

8.
杨天芸  罗勇  徐卫国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6):1458-1461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骨骼肌肌纤维分型和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运动终板的变化,从而了解COPD患者骨骼肌功能失调的原因。方法利用熏香烟法制造COPD大鼠模型并设置空白组。取大鼠胫骨前肌做冷冻切片,琥珀酸脱氢酶染色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比较两组大鼠骨骼肌横截面积,Ⅰ型、Ⅱa和Ⅱb型肌纤维的含量以及神经肌肉接头处运动终板的差异。结果两组大鼠Ⅰ型及Ⅱb型肌纤维含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骨骼肌横截面积和单位横截面积内运动终板个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大鼠骨骼肌纤维含量改变,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减少导致骨骼肌耐力下降以及肌肉萎缩可能是骨骼肌功能失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雄激素对骨骼肌肌纤维及其运动终板形态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给5 d 龄的Wistar 雄性大鼠持续5 周肌内注射丙酸睾丸酮(每天40mg/kg),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pH10-4 孵育液预处理) 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分别对大鼠趾长伸肌的肌纤维和运动终板染色。结果:雄激素对幼年雄性大鼠趾长伸肌的肌纤维类型形态以及运动终板的结构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从形态上可能说明雄激素对肢体骨骼肌的收缩速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切断新西兰大白兔腓肠肌神经后,观察肌内神经、肌梭、运动终板带、肌湿重等的变化,探讨其规律。方法将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和神经切断组(20只)。术后2,4,8,12,16周,称肌湿重后用S 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色肌内神经;用乙酰胆碱脂酶整肌染色法染肌运动终板;用HE染色法染肌梭。结果①失神经2周肌湿重为正常的65%,两组比较P〈0.05,肌内神经染色变浅,运动终板带及断面切片上显示数目正常,肌梭形态及梭内肌纤维无改变;②4周肌湿重为正常的53.2%,运动终板带变模糊,数目与正常比较无差别,肌内神经三级分支消失,肌梭数量正常,部分肌梭出现变形;③8周肌肉大量纤维化,湿重为正常的43.97%,运动终板带不连续,数目减少为正常76.2%,两组比较P〈0.05,肌内神经二、三级均无染色,仅留有鞘管样结构,肌梭大部分变形,数量为正常的81%,与正常组比较P〈0.05;④12周肌湿重为正常的42%,与8周相比P〉0.05,运动终板更加分散,形态不规则,数目为正常的54.4%,肌内仅一级神经有部分淡染,肌梭仅为正常的50%。⑤16周肌湿重为正常的41.6%,与12周相比P〉0.05,运动终板无聚合态,一级神经淡染存在,肌梭为正常的48.6%,与12周相比P〉0.05。结论新西兰大白兔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湿重、肌内神经、运动终板、肌梭变化有一定规律性,肌萎缩发生最早。  相似文献   

11.
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查清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及分布形式,为探索人咬肌神经肌肉移植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人咬肌的肌内神经进行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观察.结果经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的咬肌神经呈紫黑色,入肌后分出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浅、中、深三层肌纤维,支配咬肌浅层的神经支较粗、较长;神经分支在肌内与肌纤维成一定的角度走行,并逐级分出若干次级分支.结论人咬肌肌内神经有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三层肌纤维,其分布形式与肌构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胫骨前肌神经入肌点定位与肌内神经分布.方法 用成人尸体(20 ~ 50岁)20具和童尸(2~10岁)5具,分别采用大体解剖法和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胫骨前肌神经入肌点定位与肌内神经分布.结果 胫骨前肌是一环羽肌.肌外神经支配多为3支型(77.5%).神经支入肌点距腓骨头2.10 ~9.40 cm.肌内神经分布:神经入肌后3条初级支分别司肌前上部、前下部和后下部的纤维,各支间未见吻合.结论 胫骨前肌可分出三个神经肌亚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下肢拇长屈肌肌构筑和肌内神经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人下肢拇长屈肌为羽肌。肌内腱板长(15.52±2.30)cm,宽(0.68±0.24)cm,厚(0.18±0.06)cm。肌重(50.48±2.44)g。肌长(20.84±2.08)cm,肌纤维长(4.12±0.30)cm,羽状角(14.3±0.65)°,肌生理横切面积(11.34±0.45)cm2。支配下肢拇长屈肌的神经于该肌内侧缘分为上下两支1级神经入肌,上支较细,支配该肌上1/4部,下支较粗支,支配该肌下3/4部,神经入肌后于腱板前方进一步分成外侧支和内侧支,神经分支在肌内发出数目不等的次级支,继而向肌的深面和边缘发出终末支。结论人下肢拇长屈肌是羽肌,肌内腱板宽大厚实,倾向力量型设计,拇长屈肌可分为内侧和外侧两部份。  相似文献   

14.
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改良的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方法对动物肌和人肌染色的可行性。方法 用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对兔小腿三头肌和人胸大肌、胸小肌、斜方肌整肌染色。结果 经染色后的肌块,外形完整,肌质呈胶冻半透明或透明状,肌束隐约可见。肌块浅蓝色,肌内外神经支紫黑色,对比度好。结论 此方法不仅可用于动物肌,也可用于经甲醛固定5mo-2a人肌肌内神经分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入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密度和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定位缝匠肌和股直肌神经入肌点;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梭分布;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内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近端胫神经的肌支情况进行解剖学测量,探讨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高位损伤或长段损伤的手术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23侧)中性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近端各肌支的长度、入肌点处的直径、分支点至腓骨小头平面的距离(位置)及至腓骨颈的距离;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腓深、腓浅两部分,测量腓总神经可分离的最大长度以及腓深神经的直径.将腓深神经于分离的最高点处切断并模拟移位,观察胫神经肌支与腓深神经无张力缝合的可行性.结果 胫神经近端主要肌支有比目鱼肌支、腓肠肌外侧头支和腓肠肌内侧头支,其长度分别为(53.2±9.9)、(36.3±9.6)和(44.7±8.6) mm;从分叉部向近端膜内分离腓总神经的最大长度为(59.3±7.2) mm;分离后,所有标本的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外侧头支以及21侧(91.3%)标本的腓肠肌内侧头支均可直接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地吻合.结论 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胫神经肌支转位治疗腓总神经长段损伤或高位损伤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各肌支的长度和直径,比目鱼肌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7.
用72例3岁左右的儿童尸体标本对桡侧腕伸肌及其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测。观测了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肌腹和肌腱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桡侧腕长伸肌的动脉主要发自桡侧副动脉和桡侧返动脉。前者分支的起始径和长度分别为0.85±0.05mm,20.33±1.13mn。桡侧腕短伸肌的动脉主要起于桡侧返动脉和桡动脉。它们分支的起始径和长度分別为0.82±0.02mm、0.78±0.02mm和8.15±0.33mm、9、60±0.44mm。桡侧腕长伸肌的神经多发自桡神经干,桡侧腕短伸肌的神经多起自桡神经深支,它们分支的外径和长度分别为0.84±0.03mm、0.76±0.02mm和13.04±0.52mm、15.02±1.76mm。还就其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不影响残存神经自行恢复的产瘫臂丛神经修复新方法。方法:将上干损伤部位行松解,不切除神经瘤,将其近端的颈5或颈7神经根和神经瘤远端的臂丛上干的神经束膜切开窗口,取颈丛皮支或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成多段(一般每段长约2.0-2.5cm),两端分别与颈5神经根和上干的神经束膜行端侧缝合,结果:8例患儿经术后1-11年(平均3年)的随访,4例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骨力达4级和4^-级,4例达3例。3例后期进行了肩关节松解和旋前圆肌肌腱切断,结论:该方法既提供了可使损伤近端颈5神经根的新生纤维生长至上干的神经通道,又未阻断神经瘤内残存神经纤维的自行恢复,是治疗产瘫特别是Tassin2型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