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的因素及性别对选择急救医疗服务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1月上海三家三甲医院250例AMI患者,使用汉化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有30.8%的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男性和以前用过救护车的患者更易使用EMS,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认为症状严重、疼痛严重、以前用过救护车是患者应用EMS的预测变量,而他人催促来院、之前有相似症状和身为女性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子。结论 AMI患者EMS使用率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使用EMS,EMS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到达医院时交通工具的选择类型及影响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因素。方法2003-09~2004—07连续住院并确诊的329例SFEMI患者,根据是否应用EMS到医院分为两组:EMS组和自我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仅有26.75%的患者应用EMS到达指定医院。单因素分析表明。与选择EMS相关的因素是冠心病住院史、症状进展、恶心、呕吐、头晕、晕厥、知道心肌梗死应及早治疗、严重疼痛、重视反应、等待症状消失、恐惧感、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而症状能忍受、等待症状消失、不想打扰别人与自我转运有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症状进展、恶心、晕厥、认为是心脏起源的疾病是预测患者应用EMS的独立变量,而症状能忍受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素。结论只有1/4的STEMI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只有当患者感觉病重时才想到EMS。应当宣传EMS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同时也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心力衰竭患者急救医疗服务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54例,患者人院1周内通过调查问卷及查阅病历收集患者资料,针对患者急救医疗服务的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89例占35%应用急救医疗服务到达医院,其余165例占65%通过自行运转到达.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症状不能耐受及将病症归于心脏病是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急救医疗服务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自行转运组的患者,且院前延迟时间显著短于自行转院组.结论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的使用率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症状特点以及患者的认知因素影响到患者对急救医疗服务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李晓刚  杨向军 《临床荟萃》2009,24(3):210-21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升高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为前壁AMI 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院第2天清晨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入院后超声心动图。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HF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50例中58例(38.7%)出现新发的CH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其中46例(79.3%)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7.0×10^9/L);86例(57.3%)有中性粒细胞升高,其中46例(53.5%)出现CHF症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r=-0.437,P=0.000)。结论急性前壁AMI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LVEF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是AMI早期发生CHF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国北京地区应用急救医疗服务(EMS)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状况以及影响患者选择EMS的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入选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来自北京21家医院的868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将符合AMI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患者由于另外的临床表现而入院后发生的AMI等情况后,最后入选803例.根据是否应用EMS到达医院分为EMS组和自我转运组两组,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ld:Conditional method)等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 仅有39.5%的患者使用EMS到达指定的医院(EMS组n=317),60.5%的患者自我到达医院(自我转运组n=486).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较大[95%可信区间(CI):1.013~1.038,OR=1.026,P=0.000]、夜间发病(95% CI:1.171~2.186,OR=1.600,P=0.003)、症状无法忍受(95% CI:1.300~2.668,OR=1.863,P=0.001)、接受过心脏病发作的知识训练(95% CI:2.597~6.554,OR=4.125,P=0.000)以及较高经济收入(95% CI:1.123~1.717,OR=1.389,P=0.002)、有心力衰竭(95% CI:1.401~2.051,OR=5.300,P=0.014)和脑卒中病史(95% CI:1.036~2.811,OR=1.707,P=0.036)等患者非常显著地应用了EMS.EMS组从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时间明显缩短(M,110:143min,P=0.000).结论 年龄较大、夜间发病、症状无法忍受、接受过心脏病发作的知识训练以及较高经济收入、有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病史等是预测患者应用EMS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严重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如不及时处理,可引发严重的后果。2004-01/2008—03我科老年急诊PCI患者113例,其中54例发生RA。本文总结分析54例老年AMI患者PCI中严重RA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急救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古勇霞  黄春燕 《全科护理》2014,(25):2368-2369
[目的]探讨急救评估与危险分层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32例 AMI病人应用急救评估与危险分层法(极高危、高危分层)救治,根据危险分层指导护理措施的落实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加强护理。[结果]32例病人急救处理时间缩短1/3,其中10例及时溶栓治疗,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除2例病人在发病后由于严重的心律失常2 h~4 h死亡外,其余病人因救治及时准确均在住院期间内达到临床治愈或明显缓解。[结论]急救评估与危险分层在 AMI病人中的应用能提高救治率,但良好、紧密的护理配合是提高 AMI病人救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就医延迟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11月某地三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50例AMI患者,使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调查。结果 250例患者中,主要症状为:胸痛,手臂、肩颈或下颌疼痛,胸闷,出冷汗,劳累与乏力以及呼吸困难。就医决策中位时间是130min,就医转运延迟中位时间为30min,就医院内等候延迟中位时间为20min,其中70.8%的患者就医决策时间超过1h。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工作者(如退休人员)、女性和非自主决定入院是影响患者决策延迟的独立变量,而疼痛严重、自认为症状严重和是否转院是缩短患者决策延迟时间的独立变量。女性和老年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更甚,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I患者存在严重的就医延迟情况,女性和老年患者是就医决策延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河北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使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现状及其对患者急性期治疗和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省主要三级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二级医院在2016年1至12月期间住院的AMI患...  相似文献   

10.
张靓 《上海护理》2010,10(4):40-4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7月住院的AMI的患者50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实施为期3周的护理干预,然后再测评1次SDS,并与干预前比较。结果调查显示住院AMI患者有50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经过护理干预症状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状况与年龄、有无AMI既往史、性别等因素有关。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的改善AMI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利于治疗护理的进行,加速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急性期、恢复初期和恢复期的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2-6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AMI患者100例,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其发病的急性期、恢复初期和恢复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AMI患者在住院急性期焦虑阳性检出率占29%,恢复初期占38%,恢复期占44%;在住院急性期抑郁阳性检出率占40%,恢复初期占50%,恢复期占53%.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年龄是急性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心肌梗死范围和既往史是恢复初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既往规律锻炼情况、居家照顾、婚姻和共同居住者是恢复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MI患者在病程各期均有焦虑和抑郁发生,且得分逐步增高.病程各期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加强评估并提供针对性的压力管理措施,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趋势及不同时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6例进行术后1年的服药依从性跟踪调查。共对患者进行4次电话回访,即术后3、6、9、12个月。调查工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服药依从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表等。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院外服药依从性水平较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中正向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年龄、教育程度;负向影响因素有Charlson合并症指数、住址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情况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时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提高支架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症行体外受精(WF)刺激周期排卵治疗后影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IⅥr促排卵治疗的245例EM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114例以及未妊娠组131例,对2组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知,不孕年限、EMs分期、IVF治疗前手术治疗、刺激周期治疗方案均与EMS合并不孕症患者妊娠率有密切关系(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不孕年限〉5年、EMSⅢ~Ⅳ期、IVF治疗前手术治疗、长方案治疗是影响妊娠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IVF治疗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相比,未行手术治疗患者IVF治疗后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方案治疗组相比,长方案治疗组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fi)。结论不孕年限〉5年、EMSⅢ~Ⅳ期、IVF治疗前手术治疗、长方案治疗是影响EMS合并不孕症行IVF促排卵治疗后妊娠率的危险因素。行IVF促排卵前对EMS合并不孕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及促排卵过程中应用长方案治疗可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D合并抑郁状态患者治疗依从性状况。方法对2004年3月-2007年2月收治的168例AMI患者,应用Beck抑郁自评量表-13项评分(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13,BDI-13)筛选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住院期间均进行健康宣教,6个月后应用治疗结果特异依从性研究积分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pecific Adherence Scale,MOSSAS)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结果抑郁组AMI患者在随访期6个月时在低脂饮食、缓减压力、按医嘱服药和获得社会支持得分较非抑郁组患者低。结论AMI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对有利于改善预后的医疗干预治疗依从性较差,可能与其远期预后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院外早期康复阶段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现况及其潜在剖面类别,并探讨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广州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中青年AMI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进行调查。对中青年AMI患者恐惧疾病进展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调查对象352例,其中文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得分为44(28,51)分。中青年AMI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可分为“恐惧低风险型”(23.86%)、“恐惧高风险型”(20.46%)、“严重恐惧型”(55.68%)3个潜在剖面类别,其影响因素包括紧张感、失控感、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慢性合并症情况(均P<0.05)。结论 中青年AMI患者院外早期康复阶段的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偏高,且存在异质性。护士应重点关注恐惧高风险型及严重恐惧型患者,并根据不同类别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个性化护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3个时段。采用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对长沙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04例AMI患者进行调查。结果AMI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MIDA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MIDAS评分低于入院时的评分。患者不同时段MIDAS评分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入院时的心功能和年龄进入了以入院时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AMI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的35.8%;人院时心功能和本次治疗方式进入了以出院时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的16.3%;出院后的遵医嘱行为、本次治疗方式、入院时心功能、出院后再入院次数进入以出院后6个月MIDAS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共同解释出院后生活质量的49.4%。结论AMI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MIDAS评分不同;不同时段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均不同。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出入院不同时段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分为75岁组和≥75岁组两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75岁组心肌梗死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死亡率等指标均明显高于75岁组(P0.01,P0.05);而有明确诱因和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75岁组(P0.01)。结论:急救护理应强调有效内科治疗的重要性,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严密监测病情,视病情调整患者的活动量,注意加强排便护理,对患者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救治率。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监护室(CCU)收治的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患者院前延误中位时间为4h,在发病1h、2h、6h内就医者分别为5.8%、18.8%、76.8%;就诊时间〉6h者为23.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归因、首诊医院情况、症状出现后患者的处理方式、患者感知疾病的严重性与院前延误时间显著相关。结论:医务人员应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及家属对AMI相关知识的学习,缩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和院前延误时间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院心内监护室(CCU)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及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依据性别不同将患者纳入两组。结果:与同期入院的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偏大,糖尿病患病率高,疼痛症状和非疼痛症状较少,疼痛程度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延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应给予女性患者更多的关注,加强健康教育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