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与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干预2周后及4周后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在心理干预2周以及4周后,HAMD评分以及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18±2.86)比(24.57±3.47)分(P<0.01);(14.35±3.12)比(21.07±2.5)分(P<0.01);(14.98±7.39)比(19.69±6.42)分(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ltimodel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41.16±8.63)分和(37.59±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9.91)分和(30.48±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0.59)分和(4.01±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0.57分和(5.96±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2003-02~2006-08我们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及早期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患肢的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3年成立康复治疗中心以来,收治脑卒中存活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146例,康复训练与护理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83例,女63例,入院时间为发病后1h~10d。病情稳定、意识无障碍或已开始恢复即开始主动性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国内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发展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脑卒中后抑郁及早期康复相关文献,检索词“stroke,rehabilitation,depression”,并限定文献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心理治疗,抑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11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抑郁障碍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22多篇,排除综述类文献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筛选到17篇相关文献,包括112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中6篇与神经解剖学因素和非神经因素相关,3篇与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相关,8篇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发生除了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外,还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和局部损伤因素相关,其生化基础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其中较为肯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症的发生。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脑卒中早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40例脑卒中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定,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干预2、4、6周对两组进行HAMA、HAMD评分测定.结果 40例患者中发生焦虑18 例(45%),抑郁15例(37.5%); 其中焦虑与抑郁并存10例(25%).心理干预前两组脑卒中患者的HAMA、HAMD评分无差异,而心理干预2、4、6周后,干预组HAMA、HAMD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焦虑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HAMD及ADL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与ADL指数均有改善(P〈0.01),并且联合社区心理护理更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社区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干预治疗对运动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60例PSD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ADL训练,干预康复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早期康复、ADL训练和抗抑郁剂及心理调试干预治疗。结果:干预康复组在治疗后1个月NIHSS(6.90±4.22)分,FMA(74.65±24.12)分,MBI(81.80±21.58)分及HAMD得分(4.75±0.60)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PSD的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用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进行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测量。结果心理治疗组在治疗后HAMD为(10.65±4.38)分,对照组为(19±8)分,两组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改善脑的功能,对脑卒中后抑郁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促进躯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发病后3个月时的运动功能及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0-01/2004-08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8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1个月。而治疗组在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mg/d,连续服用3个月。结束后两组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6.4±6.2,治疗前为18.5±6.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为10.4±8.5;对照组为22.6±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对照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减少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位调整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以66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及入院2周时二次对其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将所入选的病例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二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干预组在入院及2周时抑郁患者的例数及HAMD分值与常规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合理的床位调整,有助于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田  刘更  邢书恒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25-5326
中风后患肢肿胀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第1期,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入院后的早期,即重视和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和出院时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3%(χ2=44.505,P0.05)。结论重视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各种体位时良肢位的摆放,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后遗症,且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每位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障碍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测查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抑郁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抑郁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抗凝药物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从而阐明抗凝药物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62例发病后48 h内的脑卒中患者,其中接受抗凝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于发病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同一抗凝药物治疗,选择低分子肝素钙0.5 ml,每12 h一次腹部皮下注射,5~10 d一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急性脑卒中发病48 h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和6个月后的致残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5)[1],而两组之间的出血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药物可有效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尤其在发病48 h内使用能够改善6个月时患者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脑卒中的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行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治疗后(3.9)较治疗前(20.12)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14.1)与治疗前(19)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MIHSS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心理学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6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神经科治疗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在治疗过程中康复组配合健康教育,个别心理疏导等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价心理障碍;Brunnstrum评价肢体功能;Barthe指数评价ADL。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HAMA有所下降。肢体功能和ADL均有提高,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的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有很大影响。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健康教育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经治疗1~6个月后,采用ADL量表、神经功能缺损(AFI)与抑郁自评两表(SDS)评分。结果:两组AFI减少,ADL明显提高,SDS降低,但干预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干预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AFI),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国产肉毒毒素A(C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国产肉毒毒素A(CBTX—A)局部注射,对照组只采用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SA)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将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常规药物治疗、语言、肢体康复训练法(对照组)和针灸加药物治疗、语言、肢体康复训练法(实验组)。针灸10d后观察比较结果。结果:治疗后口语表达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