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的降酶、HBsAg、HBeAg的转阴治疗,迄今为止还未发现较为理想的药物。联苯双脂降酶速度快,但不稳定,容易引起反跳,且有报告会引起黄疸,日产可劳酸也是如此。我院门诊自1989年以来,应用自制黄氏家传“散疸方”——保肝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0余例,现将资料完整并获得连续随访的218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174例,女性44例,  相似文献   

2.
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增高,是慢性肝炎重要的生化指标之一,有不少病人长期或反复异常,甚感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目前用于降酶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有的效果不够满意,有的虽有快速降酶作用,但反跳率较高。我们从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降酶不仅要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同时还必须同现代医学有关研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样才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 自1960年以来,国内先后有使用垂盆草、五味子等治疗肝炎,降低血清G. P. T的报告。1974~1976年,我们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应用垂盆草、五味子治疗肝炎,疗效不甚满意,“反跳”与复发率较高。1977年以后,我们改用垂盆草、丹参、小田基黄等药制成降酶糖浆,治疗病毒性肝炎88例,降低血清G. P. T比过去疗效显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慢性肝炎,方法颇多。目前,较为常用而突出者:一曰,苦寒清湿热;二曰,五味子降酶。余亦曾沿用之,但效果殊欠满意。查肝炎初起,急性阶段,或黄或不黄,大抵湿热之象,均极突出。此时,以茵陈、山梔、胆草、条芩……等味,苦寒清化,确属对症。但慢性肝炎,湿热多不明显,恣用苦寒,反伤脾胃。五味子降转氨酶,确有一定的效果,但停则多复,或更增高,所谓反跳是也。中药治病,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方可获效。否  相似文献   

5.
赤芍柴胡合剂与强力宁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名浩  叶杏华 《新中医》1995,27(2):46-47
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用赤芍柴胡合剂与强力宁进行治疗对比,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酶、降胆红素及缓解自觉症状方面总有效率相仿。但两组显效率相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对照组,且无ALT反跳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多娜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5-446
1 胃失和降为发病基础王长洪主任认为食管为胃之系,为胃气所主,通过其蠕动功能将食物推进胃中,传化物而不藏,与胃同属六腑的范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食管乃胃之门户,胃土受病,食管亦受影响.反流的形成,首先责之于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反顺为逆,胃气上逆,《临证指南医案》中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清浊相干,形成反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说:"酸者,肝木之味也……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若平素性情急躁或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浊上逆,亦成反流.肝升肺降可促进脾运胃纳,使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肝气不升,肺失肃降,也会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致痰气阻隔,上逆于咽,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7.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急症,救治过程中反跳发生常见且死亡率高。所谓反跳是指有机磷中毒在积极合理抢救,临床急性症状明显好转,中毒症状缓解或基本控制后,病毒再度反复恶化者。反跳的发生是有机磷在机体内再度积聚而导致中毒。现对反跳发生机理及预防对策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五味子曾经是风行一时的降酶药,究竟疗效如何,值得研讨.某些医者对急性病毒性肝炎谷丙酶升高的患者,甚至企图用大剂量五味子以达降酶之效.从有关报道和临床实践表明,五味子只对部分患者有降酶作用,且有的取效甚缓,有的降而复升,甚至用后反而加重或出现黄疸.其道理何在?笔者认为,应以中医的固有理论加以解释.五味子酸敛固涩,宜于虚证,急性肝炎一般多属湿热实证,固非酸敛所宜.若昧然用之,反有收敛闭邪,使湿热内恋之弊.它的降酶作用,很可能是使酶暂时处于抑制状态,所以停药后往往又随之回升.又由于敛邪(湿热)内固,因而可能有加重黄疸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发病甚急,危重多变.中脏腑者,神识昏蒙不清,死生反掌之间;中经络者,每致瘫痪失语.本人以通降泻下为先立法,常常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例1:胡某某,男,60岁.1989年10月21日诊.患者4天前因恼怒过度,卒然昏仆,不省  相似文献   

10.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经过一系列的积极抢救和治疗,在阿托品化,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后的恢复期,部分患者病情可能突然发生急剧恶化,此现象临床上称之为有机磷中毒的"反跳".如抢救不及时或护理不当,极易死亡.因此,应掌握有机磷中毒反跳发生的原因与规律,加强临床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反跳的先兆症状,及时治疗以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用健脾补肝汤治疗100例单项SGPT升高的肝炎患者,不仅对降SGPT疗效显著,而且明显降低了反跳率。  相似文献   

12.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经抢救治疗症状缓解后,常出现反跳现象,致使病情再次加重,甚至呼吸、心跳骤停而猝死。掌握反跳的原因、特点,以便及早预防,及时处理,并早期进行对症护理,有助于降低或减少死亡率。1反跳的原因分析1.1毒物消除不彻底一次洗胃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毒物的目的,对中度以上的中毒者,常规洗胃后,还应插入一小胃管,间断数小时再重复洗胃一次,直至症状好转为止。1.2过分依赖阿托品的对抗作用大量用阿托品虽可使毒覃碱样症状暂时消失,但由于胆碱脂酶活化剂的用量不足,或某些药物中毒对活化剂效果差,特别是阿托品减量过早或停药后…  相似文献   

13.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农村常见中毒原因之一 ,而有机磷农药品种多且特征不一。某些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在经积极抢救病情好转后又突然恶化 ,以至死亡 ,临床上称之为反跳。发生反跳的中毒患者 ,死亡率很高。一般来说 ,有机磷农药毒性越强 ,发生反跳的机会越少 ,反之 ,毒性越弱 ,发生反跳的可能性越大。反跳发生的时间多在中毒后 1~ 6天。如何及时发现和避免反跳的出现 ,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后期治疗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我院十多年来通过对数十例发生反跳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结原因如下。毒物清除不彻底 ,造成毒物的持续吸收。由于 2 4小时内未反复洗…  相似文献   

14.
预防急性有机磷中毒反跳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有机磷中毒反跳来势猛,发展快,变化多,医务人员需切实加强临床观 察与护理,掌握反跳发生的原因,及时发现反跳的先兆,积极采取护理对策,以提高急性有 机磷中毒抢救的成功率.2000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161例,现将预防中毒反跳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胆囊炎、胆结石,或胆囊切除后,胆道功能障碍,伴有胆汁反流入胃者甚为多见,此乃引起胃炎之重要因素.胆腑宜疏宜通,临床以"疏"字立法,治疗应从疏降入手,疏即疏泄肝胆,调畅气机;降即理气和胃,降其气逆.创新性地提出"四疏法"(疏胆泄浊、疏管降逆、疏肝通络、疏中消痞)进行治疗,其在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  相似文献   

16.
陆喜荣  陶鸣浩 《河南中医》2011,31(4):318-3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为致病之标,肝睥不和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当辨别不同证型,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笔者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并未使用降酶药物,而是注重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典型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近2年来本院共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39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跳的9例,其中4例抢救成功,5例死亡,分析反跳死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前瞻性护理措施,对减少反跳死亡的发生有重要意义。1反跳的原因及教训1.1早期洗胃不彻底,24h内未反复洗胃,胃皱壁内残毒继续吸收。本组1例病人中毒后25h转来我院,呕吐物中还有农药味,虽再行洗胃等治疗,但告无效而死于呼吸衰竭。1.2 阿托品应用过迟,早期用量不足,后期减量过快。本组1例洗胃后才给阿托品,2例阿托品化后迅速减量.其间未及时查胆碱酯酶活力,致病人阿托品化后38h出现胸闷,瞳孔缩小等再中毒症状,最后反跳死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甘露醇在降颅内压时的“反跳”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家兔静注20%甘露醇2g/kg后30.4±5.4min脑脊液压下降最明显,但随着血药浓度的快速下降,颅内压在用药1.5h回升到初始值,以后继续上升,4h稳定在比初始值高0.323kPa的水平上,出现明显的“反跳”现象。用药后3h,随着脑压的升高,脑脊液中甘露醇的浓度及脑脊液渗透压均升高,用药后8h脑脊液药浓度下降比血药浓度明显减慢,说明“反跳 ”的原因可能与甘露醇进入脑脊液,并在脑脊液中滞留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介绍唐旭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认为本病病机关键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治以通降,临床常分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