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梗死是中老年致死及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日趋成熟。现就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情况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正常老化和帕金森病(PD)的脑成像改变有了进一步认识。由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神经成像方面有其独特的用途和优势,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具有很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能将解剖和功能图像融为一体,因此在老化与PD基底核研究中MRI的应用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识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庆云县人民医院经颈动脉造影和病理检查确诊为颈动脉斑块的1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1月~2023年1月)。两组患者均在颈动脉造影、病理检查和治疗前完成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两者联合应用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和斑块成分的识别效果。结果:与颈动脉造影和病理检查确诊结果相比,联合诊断对稳定斑块诊断符合率(96.83%,61/63)、易损斑块诊断符合率(97.37%,74/76)和总符合率(97.12%,135/139)显著高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P<0.05)。结论:两种成像方式单独应用,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识别能力欠佳,联合应用可大幅度提升鉴别诊断准确性,并可明确斑块成分,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李宁 《医疗设备信息》2012,(8):120-121,127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在全身肿瘤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原理的阐述,分析这项新的技术成像的特点。结果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检查技术相比,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有易行、便捷、高敏感、无辐射等优点,对于全身肿瘤筛查有很高的敏感性,低辐射,费用相对较低。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非常适合临床对于全身肿瘤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放射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程碑。1895年伦琴发现X线,这是伟大的发现。X线被用于人体检查和疾病诊断,开创了放射诊断学。1969年亨斯菲尔德成功设计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扫描仪,1971年安装完成,同年10月检查第一位患者,1979年获诺贝尔奖。1973年劳特伯首先报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1979年欣肖首次发表磁共振图像。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检查已从过去单一的观测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生物体解剖结构以及形态学上的变化,发展到研究生物体功能与活动机制,并进入到分子影像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DWI)就是这其中之一,主要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通过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鉴别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DWI检查的时间价值的阐述,认为应用DWI区分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治疗该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脑梗死的不同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回避不安全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具有风险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MRI)使用多种组织对比显示心肌的解剖形态、功能和组织结构,比较成熟的成像方式包括亮血对比平衡稳态进动电影成像(SSFP-CINE)、黑血对比FSET2WI成像(BB-FSE)、钆(Gd)造影剂首剂通过心肌灌注成像(Gd—FPP)和心肌延迟增强成像(MDE),其中SSFP—CINE和MDE技术成熟、诊断效能可靠,是心肌疾病检查的必需序列,诊断时需要综合利用这些图像信息在心脏的功能、灌注和组织特征变化方面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序列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期有关SWI临床应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SW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对磁化率因素极为敏感的MRI检查技术,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脑血管性病变、外伤、脑肿瘤以及退行性神经病变等疾病的诊断中,其与传统MRI检查方法相比较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在脑功能成像(fMRI)以及磁共振靶向成像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潜能。结论:SWI是一种对缺氧血、铁和钙等顺磁性物质具有极高敏感性的磁共振检查方法,在神经障碍性疾病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产检的孕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探究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凶险型前置胎盘的诊断效果,对80名孕妇均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且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手术病理学检查共诊断出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60例,磁共振成像技术共诊断出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58例,相比之下,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6.67%,漏诊率为3.33%,误诊率为1.67%,灵敏度为95%,特异性为95%。经过临床比较,磁共振成像技术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灵敏度和特异性与手术病理学检查对比差异较小,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并且漏诊率和误诊率较低,能够为诊断和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与高压注射器应用的匹配问题。方法本组68例,年龄36岁~85岁,平均60岁,其中男53例,女15例。使用德国西门子1.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及德国Ulich高压注射器和北陆的造影剂GD-DTPA静脉团注。结果动脉显影良好64例(94%),3例患者血管显影欠佳(4.4%),1例患者出现药液渗漏失败(1.4%),所有检查病人均无出现不适。结论正确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使3D-CE-MRA成像扫描时间和团注速度相匹配,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重要环节,也是3DMRA检查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在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R灌注成像技术,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肾功能对照研究。测定肾灌注图上各个肾皮质及髓质的信号强度改变,绘制和分析各时间-信号曲线。分析血肌酐量与MR信号强度的关系。结果时间-信号曲线的改变能客观的反映肾功能的变化,血肌酐量与MR信号强度呈明显负相关,能对肾功能作半定量分析,并能对部分病因进行诊断。结论MR灌注成像可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敏感而可靠的评价肾功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有关磁敏感成像临床应用的国内外文献。结果:作为临床的一种新型无创性MRI检查技术,对许多临床疾病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尤其在脑内的血管性病变、脑外伤及退行性病变疾病诊断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种对脱氧血、铁和钙极其敏感的磁共振检查方法,在神经颅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徐威 《现代保健》2014,(20):44-46
目的:探讨采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血友病性关节病的价值。方法:采集本院收治血友病患者12例,分别进行x线检查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结果:X线以及核磁共振检查相同病例其对病理改变以及分期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x线与核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对比可见,核磁共振对诊断血友病性关节病更为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14.
韩敏  刘红  张晟  忻晓洁  王海玲  杜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543-2545
目的:评价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穿刺或手术得到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 201例,其中1 189例行彩色超声检查,1 175例行全视野数字化X线钼靶检查,575例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1 201例乳腺癌患者共检出病灶1 260个,包括双乳癌51例,单乳双灶癌8例,所有病灶中有982个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278个病灶经粗针或细针活检证实。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分别漏误诊乳腺癌182例、170例、79例。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超声、X线钼靶及核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各有优缺点。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前提下,超声可以成为乳腺癌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磁共振灌注显像在早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诊断效果的对比。方法:选取在医院检查确诊的120例早期TIA患者,测量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常规检查,并对其分别进行磁共振灌注显像及脑血流灌注显像,比较两种灌注显像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病灶主要分布以及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ABCD2量表)评分。结果:脑血流灌注显像阳性检出率为92.50%,其中单侧和双侧病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32%和94.83%;磁共振灌注显像阳性检出率为72.50%,其中单侧和双侧病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4.19%和70.69%,单侧和双侧病变两种诊断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5,x2=6.582;P<0.05)。脑血流灌注显像病灶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及基底节和丘脑,磁共振灌注显像病灶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部位;在阴性患者中,脑血流灌注显像ABCD2评分和磁共振灌注显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46,P=0.064);在阳性患者中,脑血流灌注显像较磁共振灌注显像ABCD2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7,P<0.05)。结论:脑血流灌注显像比磁共振灌注显像对早期TIA的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下早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环路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早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组)与同期30例正常体检者(正常体检组),均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进行扫描,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LFF方法分析,对比两组的脑内环路情况.结果 精神分裂组脑部左侧颞下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感兴趣区(ROI)、基于体素的图像分析技术(VBA)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临床和神经心理评估、头颅MRI平扫。13例受试者(高血压组7例、对照组6例)接受DTI扫描,所得DTI影像数据经与标准模板配准后,行全脑全体素分析及ROI,从而确定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有差异的脑区。结果高血压组右侧顶叶白质、左侧枕叶白质、右侧枕叶白质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MRI平扫T2加权成像及ROI比较,DTI联合VBA技术可以更敏感、更准确的发现高血压相关的脑白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技术、扫描参数。方法:30例肩关节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冠状位T2WI、T1WI及矢状位T2WI,所有T2WI采用质子加权加脂肪抑制(PDW-FS)。结果:所有图像质量较高,特别是质子加权加脂肪抑制图像,对关节软骨、骨髓内信号改变,关节囊、软骨面下病变、周围软组织及肌肉内病变等显示清楚。结论:磁共振扫描参数的优化组合和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显示正常肩关节解剖结构及病变的定位,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多线圈并行采集技术是提高成像速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还可通过缩短回波链长度减少成像的畸变和敏感性伪影,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讨论了iPAT并行成像技术的成像机理、临床应用及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