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2P^13的TEL基因是ETS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在髓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都可检测到TEL相关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机制;与多种伙伴基因融合以及基因缺失等,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恶性血液病的克隆性分析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克隆性标志不断出现,克隆性分析方法日臻完善,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克隆性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20q-异常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见于髓系疾病,淋系肿瘤少见.研究发现,20q-病例均存在一个常见共同缺失区域(CDR).目前已鉴定出一些位于CDR的候选基因,其中h-1(3)mbt(即L3MBTL)基因被认为最可能是与白血病发生相关的重要肿瘤抑制基因.20q-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当它作为原发性或唯一异常核型出现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时,提示预后良好;当它作为继发性或与其他异常核型伴随出现于疾病的中、晚期阶段时,提示预后不良.20q-的衍生异常包括i(20q-)、多拷贝20q-和der(20)del(20q)t(20;21)(q11;q11)等,其意义尚待积累更多病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方可明了.  相似文献   

4.
20q-异常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见于髓系疾病,淋系肿瘤少见.研究发现,20q-病例均存在一个常见共同缺失区域(CDR).目前已鉴定出一些位于CDR的候选基因,其中h-1(3)mbt(即L3MBTL)基因被认为最可能是与白血病发生相关的重要肿瘤抑制基因.20q-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当它作为原发性或唯一异常核型出现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时,提示预后良好;当它作为继发性或与其他异常核型伴随出现于疾病的中、晚期阶段时,提示预后不良.20q-的衍生异常包括i(20q-)、多拷贝20q-和der(20)del(20q)t(20;21)(q11;q11)等,其意义尚待积累更多病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方可明了.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发现了TET基因家族。最近研究表明,TET2(TET基因家族成员2)在DNA去甲基化修饰、表观遗传调控及骨髓造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系列骨髓恶性肿瘤中,包括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也检测到TET2突变,揭示了TET2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本文对TET2基因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TET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功能,TET2基因与骨髓造血调控和TET2基因与血液系统疾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恶性血液病的克隆性分析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克隆性标志不断出现,克隆性分析方法日臻完善,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克隆性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20q-)是恶性血液病中仅次于Ph染色体的第二个最常见的结构异常。它主要和髓系疾病相关。该异常系中间缺失,各例缺失区的大小不一致,其共同缺失区位于20q11.2- 20q13.1。骨髓增殖性疾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关键缺失区分别定位于约2.7Mb和2.6Mb的区域,二者重叠区约1.7Mb大小,已初步确定了一些有关候选基因。基因的缺失/失活可能在该类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少见的20q-的特殊类型如20q-重复、双着丝粒20q-和等臂20q-。涉及20q的隐匿易位, 易于误认为20q-,诊断时需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8.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抑制剂,能够修复染色体结构,促使转录因子恢复活性,使抑制基因解除抑制.近来的研究发现,丙戊酸对恶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本文就丙戊酸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机制、用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是一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形态特征上既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 S )表现又有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表现的髓系肿瘤[1].在骨髓形态学诊断实际工作中往往接触的是不同的患者,因遗传学和生物学差异,其预后、治疗方案、分子易感性及转归可能完全不同.按世界卫生组织(WH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为临床明确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为BCR/ABL阴性MPNs患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突变,根据情况给予羟基脲和(或)干扰素治疗,定期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90例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63.3%,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8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2%、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50.0%、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PN-U)66.7%;PV、ET两组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MPNs患者与无并发症的MPNs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基脲对MPNs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的有效率高于单用羟基脲组及单用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MPNs亚型的JAK2V617F突变发生率存在差异;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与疾病的各项临床特征密切相关;JAK2V617F突变阳性MPNs患者对羟基脲治疗敏感性更高,且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羟基脲或干扰素。  相似文献   

11.
迄今已报道1000种以上的人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它们为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发生机理和治疗策略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体外模型。本文就人恶性血液病细胞系的主要特性、鉴定内容、建系情况和细胞系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从贮存骨髓涂片提取RNA,用巢式RT-PCR检测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WT1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各类型MDS病人均高表达WT1基因,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和转变中的RAEB(RAEB-t)的表达率高于难治性贫血(RA)和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的贫血(RAS),WT1基因的表达与MDS病人的疾病进展呈正相关关系。WT1基因表达的RT-PCR检测可作为判断疾病进展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 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 exon12)突变.结果 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l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exon 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 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方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HRM)在检测JAK2基因V617F突变中的应用。 方法:以JAK2基因V617F发生纯合突变的人红白血病细胞株(HEL)及不含JAK2基因V617F突变的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优化HRM法检测条件,分别以优化的HRM法和直接测序法对63例临床疑似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DNA标本进行JAK2基因V617F突变检测,评价2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HRM法可检出系列混合样本中5%的突变型等位基因突变,且重复性较高。以测序法为金标准,HRM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两种方法结果一致。 结论:HRM法能够在单一闭管体系中实现对JAK2基因V617F突变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JAK2基因V617F突变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6.
拓扑替康治疗恶性血液病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拓扑替康单独或联合其它化疗药物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的新的有效方案。本文对拓扑替康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其毒副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基因第12外显子(JAK2 exon 12)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位基冈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573例Ph染色体阴性MPN患者JAK2 V617F突变,直接测序法检测JAK2 exon 12突变状态,克隆后测序鉴定突变类型.比较JAK2 exon 12突变与JAK2 V617F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并研究该突变与表观遗传调节子基因突变及JAK2 46/1单倍型的关系.结果 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MPN-U)及JAK2 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中均未发现JAK2 exon 12突变,在13例JAK2 V617F阴性PV患者中发现2例(15.4%)存在该基因突变,均为N542.E543del,即第542位天冬酰胺和第543位谷氨酸缺失.2例JAK2 exon 12突变的患者以红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增高不明显,骨髓以红系增生为主,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低于正常,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可检测到内源性红系集落(EEC),不伴有表观遗传调节子基因TET2、ASXL1、EZH2突变,其中1例患者46/1单倍型rs12340895和rs10974944位点均为CC基因型,另1例患者上述两个位点均为GC基因型.结论 JAK2 V617F阴性的ET、PMF、MPN-U患者无需再行JAK2 exon 12突变检测;JAK2 exon 12突变的PV患者具有特定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血小板增多(MDS/MPN-R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方法对2例确诊MDS/MPN-R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有贫血,骨髓环形铁粒幼细胞大于15%,PLT持续增高,未曾诊断过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MDS-RS)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1例患者SF3B1阳性,BCR-ABL1、MPL、CALR等基因均阴性,符合MDS/MPN-RS-T的诊断。结论贫血、PLT增高及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要高度怀疑MDS/MPN-RS-T,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三者联合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染色体核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诊断及核型演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或直接法R显带技术对70例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6例为最初拟诊为慢性再障(CAA)或不明原因贫血患者,16例进行连续性检测至少2次,并分析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70例MDS患者中有36例发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51%,主要染色体异常有-5/5q-、-7/7q-、+8、20q-和染色体复杂异常;6例最初拟诊为慢性再障(CAA)或不明原因贫血患者,均发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16例进行2次以上检测的患者中8例有核型演化,均伴有病情进度,另8例无核型演化患者病情稳定。按IPSS计分系统进行分组,危险度越大,异常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MDS患者具有较高的染色体异常,其检测可作为MDS诊断、治疗、预后的指标,MDS染色体核型演变预示病情的进展与恶化。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的甲基化情况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50例不同类型MDS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并以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发现:Id4基因在对照组骨髓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MDS各种类型中,甲基化状态有差异:6例RA、2例RARS和4例MDS—U患者骨髓Id4基因均呈非甲基化状态,而18例RCMD中有2例。12例RAEBI和8例RAEBII中各有3例为Id4基因甲基化。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分别低于和高于5%的两组患者中,Id4甲基化分别有2例和6例,各占每组的6.7%和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初步结论是: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的MDS患者有可能发现Id4基因甲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