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0例,小肠非肿瘤性疾病11例,均行螺旋CT增强检查和三维重组技术观察,检查前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结果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十二指肠憩室5例,C rohn病3例。良性肿瘤8例,其中间质瘤6例,腺瘤1例,错构瘤1例。恶性肿瘤12例,其中腺癌8例,间质瘤1例,淋巴瘤2例,类癌1例。结论 16层螺旋CT口服等渗甘露醇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肠腺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腺癌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小肠腺癌发生在十二指肠11例,空肠7例,回肠5例。14例表现为局部结节样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9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其它表现包括:侵犯肝门、壶腹部合并胆道梗阻8例,不完全性肠梗阻7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周围结构侵犯与转移18例,腹水征6例,1例病灶合并肠套叠。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较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45Hu),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不明显(CT值平均增加23Hu)。结论掌握小肠腺癌的CT表现的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问质瘤、淋巴瘤与类癌的鉴别;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CTV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2例临床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常规肠道准备后,小肠腔注气,行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后,将数据进行CTVE重建,其中35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62例患者中阴性17例,CTVE能够显示正常小肠肠腔及黏膜情况;阳性45例,其中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17例、小肠炎性病变10例,显示腔内肿块占位18例。结论小肠充气后行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小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CT资料,复习其CT表现特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2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CT表现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其中黏膜下型1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增强。结论小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结果23例病例中,良性8例、交界性6例、恶性9例;腔内生长为主者15例(65.2%)、以腔外生长为主者8例(34.8%);肿块密度较均匀者13例、不均匀者10例,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9例病灶小于3cm、11例大于4cm、大小介于两者之间3例。病理切片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CD117均呈阳性。结论在小肠间质瘤检查方法中,16排以上多排螺旋CT有独特的优势,应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肠病变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病理证实小肠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13例中肠癌2例,肠道平滑肌肿瘤5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肠道炎症5例,其他主要CT发现肠梗阻10例,腹水1例,腹腔大血管周淋巴结肿大2例,1例肠系膜受侵。结论:CT的价值在于配合小肠插管双对比造影直接显示肠壁和向壁外发展的情况,其CT的直接征象为肿块、肠壁增厚、肠腔变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杰  黄求理  范海波  朱雪君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5):448-449,F000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其三维重建在小肠出血性病变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小肠出血性病变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检查表现。结果CT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间质瘤10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空肠间质瘤6例,回肠淋巴瘤2例及回盲部外伤性出血1例,阳性率为64.71%(22/34)。结论MSCT是诊断小肠出血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多层螺旋CT普遍应用于临床,其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已为人们所共识。完善的检查前准备和扫描方案是胰腺多层螺旋CT检查的成功关键,大多数学者认为胰腺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胰腺病变的检出。各种胰腺疾病均有特征性CT表现,多层螺旋CT对于胰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价值,特别是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判断胰腺恶性肿瘤的胰周侵犯情况和肿瘤的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螺旋 CT 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双期或三期扫描,2例行 CTA 后处理重建。结果19例小肠间质瘤中,2例位于十二指肠,6例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1例多发位于空、回肠。良性3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5例。全部19例 CT 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肿块。良性者,平扫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平扫肿块边缘清晰12例,4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见轻至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2例,2例肿块内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多数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坏死区呈偏心性且达边缘6例,坏死囊变明显呈囊肿样及肿块内出现气体、液平面各1例。结论螺旋 CT 对于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肠TC灌肠为一种通过鼻肠管注入造影剂,使远端小肠适度扩张并完全显影后,得到接近横断面影像的检查方法[1].它克服了常规TC或螺旋CT和小肠灌肠的各自缺陷,结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并较内窥镜检查的侵入性小,是诊断小肠疾病非常可行的一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小肠造影在小肠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AD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小肠间质瘤CT征象与恶性度。结果21例小肠间质瘤发生部位:十二指肠1例,空肠13例,回肠7例;良恶性: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4例,交界性3例。CT表现特征为肠壁偏心性软组织肿块。良性倾向者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径多〈4cm,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多显著均匀强化。恶性倾向(交界性和恶性)者多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最大径多〉4cm,其内多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MDCT及重建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小肠间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医学》2017,(10):974-9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9例Crohn病中小肠单独受累12例,小肠和直结肠同时受累25例,结肠单独受累2例。小肠受累的37例中,累及回肠末端31例。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影像表现包括:肠壁增厚39例,不同程度的强化36例,肠腔狭窄29例,淋巴结肿大16例,肠系膜血管增多15例,瘘管4例,肠外病变如两侧骶髂关节炎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肠壁病变及肠外并发症,应作为Crohn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正芳  赵毓 《甘肃医药》2009,28(4):257-26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小肠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盐酸山莨菪碱10-20mag以减少肠蠕动,口服足量2.5%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后扫描,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和/或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图像。结果:正常12例;病变2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肿瘤12例,其中间质瘤4例(良性1例,恶性3例),淋巴瘤2例,腺癌3例,腺瘤2例和脂肪瘤1例;Crohn病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肠系膜扭转后梗阻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增生性肠结核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肿瘤分期、肠系膜及其血管病变有较高临床价值,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甲状腺病变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甲状腺炎性病变15例:其中弥漫性改变7例,5例叶肿大伴局限性病变,钙化2例,其余无肿大。增生病变2 2例:其中Grave病3例,为弥漫性改变并肿大;结节性增生19例,并囊变16例,钙化9例。甲状腺腺瘤16例(单发14例,多发2例) :其中12例有囊变,6例伴有钙化,所有瘤灶均有可强化的完整包膜。甲状腺癌17例:其中甲状腺癌伴结节增生10例,14例有钙化,5例有囊变。CT发现颈淋巴结转移并钙化8例,淋巴结有明显强化,囊变内壁有结节。结论 甲状腺疾病检查应以CT平扫加增强扫描为主。并强调全面综合分析。其CT影像对治疗和预后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瘤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自然环境的局部逐渐恶化和人类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该病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小肠NHL)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往往误诊为其他性质肿瘤而行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2例小肠NHL的CT征象,探讨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门静脉造影(SCTP)在肝胆胰疾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肝胆胰疾病患者进行SCTP检查,其中手术治疗49例,以此为对照,分别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肝门部胆管癌、胰头癌等疾病的SCTP表现逐一分析。结果:SCTP能完整显示门静脉系统的全貌及与病变之间复杂的空间解剖关系,可直观评价门静脉的管径、管壁受侵程度、阻塞程度及侧支循环表现,其术前诊断与手术时照的符合率为100%。结论:SCTP是门静脉系统全面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肝胆胰疾病术前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喉癌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38例喉癌的螺旋CT资料。结果38例喉癌包括声门癌16例,CT扫描见单侧或双侧声带增厚或呈结节状肿物,也见前后联合、环勺间隙受侵;声门上癌5例,表现为病变侵犯单侧或双侧喉室、假声带或会厌前间隙与喉旁间隙,会厌软骨喉面可不规则;声门下癌3例,表现为声门下软组织局限性增厚或肿块,突向气管内;跨声门癌14例,表现为较大组织肿物跨越喉室生长,喉前皮腔受压变窄,环状软骨、勺状软骨破坏。9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对判断喉癌病灶的部位与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但在诊断早期喉癌或向周围侵犯程度较轻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肠缺血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M  Li X  Xie JX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i0013-i00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可疑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显示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缺血肠管出现的异常征象,并将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时,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多见。只见于全层坏死的征象是肠壁积气,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结果与DSA一致。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 21例病例中,十二指肠4例,空肠11例,回肠6例;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5例,恶性10例。CT发现肿瘤坏死8例,侵犯周围结构4例,转移3例。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有明显强化。结论螺旋CT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