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采自河北承德地区的野荆芥(Elsholtzia stauntonii Benth)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技术和NIST质谱库对野荆芥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离出40个成分,鉴定了以4-异丙基-苯甲醇(48.32%),2-甲基-5-戊酮(3)基-呋喃(22.87%),2-甲基-5-异戊酮基.呋喃(6.40%),β-石竹烯(3.00%),2-乙基-5-异丁酮基-呋喃(3.56%),氧化-β-石竹烯(3.46%)等为主的36个成分。结论这些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花挥发油中所发现。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7,(3):312-318
本文通过查阅、分析近35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主要含有单萜类及倍半萜类成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醛、酮、醌、醇、酚、羧酸、酯、烯烃及烷烃类化合物。荆芥挥发油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及抗肿瘤等方面,是其临床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野花椒果皮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花椒果皮的挥发油,运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 从野花椒果皮挥发油中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了4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9.07%.结论 野花椒中主要成分是萜烯类和萜醇类,占总含量的75.71%.  相似文献   

4.
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包合荆芥中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挥发油包封率、包合物得率2个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油的包封率;通过薄层色谱法验证包合物结果;采用热重分析法对包合物的性质和包合效果进行检测。结果优选出包合工艺为:挥发油:肛环糊精(β-CD)为1:8,采用饱和β-环糊精水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3.5h。结论此工艺使液态变固体,减少挥发油的挥发,便于制剂并适合大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荆芥挥发油,优选提取工艺及包合工艺。方法: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作为考察的3 个主要因素,通过 L9(34) 正交试验法优化荆芥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以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溶剂用量、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挥发油的包合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饮片加水12倍量,浸泡3小时,提取8小时; 最优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10,加入溶剂量为3倍量,胶体磨碾磨时间为15min。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简便、快速、稳定、可行,可作为荆芥挥发油产业化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藏荆芥挥发油抗炎与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山  江春艳  龙飞 《医药导报》2011,30(10):1262-1265
目的 评价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镇痛作用. 方法 小鼠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化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泼尼松溶液 5 mg或阿司匹林溶液8 mg),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给予藏荆芥挥发油溶液0.125,0.250,0.500 mL.kg-1),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实验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考察藏荆芥挥发油的镇痛作用. 结果 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泼尼松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24.73%,21.45%,15.83%,27.63%;对小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分别为42.72%,34.70%,25.37%,55.93%. 随着致炎时间的延长,空白对照组足跖肿胀程度不断显著增加,而藏荆芥挥发油各剂量组足跖肿胀程度均未明显增加. 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扭体分别为(13.08±4.64),(14.83±6.03),(17.75±4.35),(5.17±2.52),(21.92±4.14)次,藏荆芥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在给药后30,60,90,120 min提高小鼠的痛阈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藏荆芥挥发油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溪黄草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2):1888-189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荆芥挥发油对急性胸膜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为其祛风散寒之功效与治疗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胸腔注射角叉菜胶制备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荆芥挥发油(0.4、0.2 mL·kg-1)于致炎前后1小时分别灌胃给药1次,造模后5小时处死大鼠,测定胸腔渗出液体积,进行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蛋白质含量测定来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测定渗出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IL-1)与肿瘤坏死因子(TNF-d)含量以及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来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荆芥挥发油对模型大鼠胸腔炎性渗出液体积有降低趋势,能显著降低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与蛋白质含量;能显著降低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2、IL-1与TNF-α含量,同时对模型大鼠肺组织中MDA的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表现出降低MPO含量的趋势.结论:荆芥挥发油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急性胸膜炎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GC-MS方法对榛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17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5MS(5%henyl Methyl Silox-ane,30.0 m×250.0μm×0.25μm),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50℃,以10℃.min-1速率升至100℃,保持10min,再以5℃.min-1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薄荷酮在0.00517~0.103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胡薄荷酮在0.0372~0.74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薄荷酮回收率为98.0%,RSD(%)=1.696;胡薄荷酮回收率为99.4%,RSD(%)=2.469。  相似文献   

11.
荆芥穗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荆芥穗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荆芥穗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桂皮酸(1)、β-谷甾醇(2)、3-羟基-4(8)-烯-P-薄荷烷-3(9)-内酯(3)、芹菜素(4)、schizonepetosides B(5)、木犀草素(6)、tilianin(7)和橙皮苷(8).结论 该植物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蒙药旋覆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蒙药旋覆花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全面分析。方法:使用乙醚萃取浓缩、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旋覆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采用 GC 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共鉴定出29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0.35%,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16.30%,有6个化合物含量超过7%。结论:本方法快速方便,重现性好,适用于旋覆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三七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和标准图谱,对三七花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气相色谱测出106个峰。质谱测出59个化合物,从中鉴定了37种成分,测定了相对含量,以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含量高的化合物为2.8-二甲基-5-乙酸基-双环[5,3,0]癸二烯-1.8(2.8-dimehhyl-5-acetoxy-bicyclo[5.3.0]decadiene-1.8),δ-愈创烯(δ-Guaiene),β-愈创烯(β-Guaiene)和δ-杜松烯(δ-cadinene).  相似文献   

14.
荆芥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荆芥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以控制其质量。方法: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50℃,载气为氮气,体积流量为2 ml·min-1,采用程序升温对10批荆芥油的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鉴定其指纹特征峰,并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60 min内荆芥油成分出峰完全,建立的荆芥油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3个特征峰,相似度高。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较为简便,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特征明显,可作为荆芥油的质量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结香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0):1211-1214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9,(6):813-81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荆芥与连翘混合挥发油中β-蒎烯、胡薄荷酮含量的方法,并优化其混合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β-蒎烯、胡薄荷酮的含量,色谱柱为Hp-5毛细管色谱柱,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检测器,程序升温,进样量为0.5μL,分流比为70∶1,载气为氮气,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80℃,空气流速为390 mL/min,氢气流速为36 mL/min,尾吹流速为15 mL/min,氮气流速为1 m L/min。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混合挥发油,以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加水量、连翘粉碎粒度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提取量、β-蒎烯含量、胡薄荷酮含量及其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结合信息熵法优化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结果:β-蒎烯、胡薄荷酮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1.575~7.875μg(r=0.999 9)、1.892~9.46μg(r=0.999 7);定量限分别为0.10、0.25μg,检测限分别为0.03、0.08μ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n=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7%~100.01%(RSD=0.93%,n=9)、96.47%~99.00%(RSD=0.89%,n=9)。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浸泡2 h、提取6 h、加入10倍量水(mL/g)、连翘粒度半瓣。在此条件下,挥发油提取量、β-蒎烯含量、胡薄荷酮含量分别为3.6 mL、1 450.4 mg、127.6 mg,RSD分别为1.62%、0.20%、1.42%。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优化所得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及引种地裂叶荆芥全草和花穗中3种挥发油成分的含量差异,为裂叶荆芥的质量控制和种质引种提供评价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陕西永寿和河北安国2个产地及从河北安国引种至陕西永寿的裂叶荆芥全草和花穗中胡薄荷酮、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色谱柱:Hypersil ODS2-C_(18)柱(250mm×4.6mm,5μm);柱温:30℃;进样量:10μL;流速:0.8mL·min~(-1);其中胡薄荷酮测定用流动相:甲醇-水(80∶20),紫外检测波长:252nm;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测定用流动相:甲醇~(-1)mL·L~(-1)磷酸水溶液(85∶15),紫外检测波长:210nm。结果陕西永寿产地的裂叶荆芥全草中3种挥发油成分含量均最高,其中胡薄荷酮含量为10.900mg·g~(-1);花穗中3种成分含量均最高的是河北安国产地,分别为47.391,1.431和4.611mg·g~(-1);河北安国引种至陕西永寿的裂叶荆芥全草中3种成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08.3%,19.0%和22.1%。结论以裂叶荆芥全草入药,陕西永寿为最佳种质资源产地和引种地;以裂叶荆芥花穗入药,河北安国产地的裂叶荆芥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8.
几种藁本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9.
川芎根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黄远征  溥发鼎 《药学学报》1988,23(6):426-429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川芎根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50m×0.25mm键合甲基硅氧烷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中分离出180个峰,用保留指数测定,标准品叠加和质谱测定三种方法初步鉴定出40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藁本内酯(58.00%)、3-丁叉苯酞(5.29%)和香桧烯(6.08%)等。  相似文献   

20.
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光英  袁艺  艾在蕙 《药学学报》2001,36(3):233-234
地椒ThymusquinquecostatusCelak为唇形科百里香属植物 ,又名百里香、地娇、山椒等 ,分布在我国陕西、山西、辽宁等省[1] 。地椒性温、味辛、有小毒 ,主要用于治疗中暑、感冒、消化不良、牙痛、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慢性湿疹等[2 ] 。百里香油 (地椒挥发油 )属于天然香料 ,是日化香精和食用香精的重要原料 ,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地椒植物资源 ,我们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对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  实验仪器及条件 HP 686型GC MS仪。色谱条件 :HP 5MS石英毛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