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滤膜原位杂交方法,对M2、M3、M5和M6四型共18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外周血和/或骨髓细胞中c-myc、c—fos、c—sis和c-N-ras4种癌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c-myc在M2、M3、M5和M64型井13例中表达.②6例M3中,3例同时检测到c-myC和c-N-ras表达。③7例M5中,检测到3例c-fos表达。  相似文献   

2.
肺癌中细胞凋亡水平和p73基因的转录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肺癌癌组织,对应癌旁组织和远癌肺组织中细胞凋亡及p73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及P73基因转录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UNEL及RT-PCR技术检测32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和7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以及对应正常肺组织细胞凋亡和P73 mRNA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肺癌组织中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和远癌肺组织(P<0.01),细胞凋亡水平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P-TNM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2)肺癌组织中p73 mRNA表达水平和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远癌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P<0.01);(3)组织中凋亡指数的升高和P73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肺癌组织中存在细胞凋亡水平的升高和P73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3.
用一种快速RT—PCR法分析培养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4.
5.
6.
乳腺癌细胞rasP21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7例乳腺癌25例良性乳腺疾病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ras癌基因产物P2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乳腺癌P21的阳性反应率(70.3%)远高于良性乳腺疾病(8%)及正常乳腺(0%)且P21表达水平随肿瘤体积,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转移的扩展而升高(P〈0.01),癌组织分化低者P21表达水平较高(P〈0.05),提示P21过度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青蒿素生物合成的时空调节机制。【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追踪分析青蒿素主要及协同合成途径基因在盛叶期、开花前、开花后不同的发育时期,以及在根、茎、叶、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各基因的表达水平在6月份时最低,随后开始上升,在8月份(开花前)达到高峰,与6月份比较,转录水平显著提高3~15倍(均P0.01),其中青蒿素特异合成酶基因ADS和CYP71AV1上升幅度最大,为最低水平的12和15倍,9月份(开花后)则呈下降趋势。处于盛花期的青蒿在根、茎、叶、花各个组织中都能检测到青蒿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叶片中ADS基因mRNA水平较其他组织显著升高2倍左右(均P0.01),显示组织表达特异性。【结论】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发育表达模式与青蒿素的合成规律一致。ADS和CYP71AV1基因的表达在青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微波辐照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线粒体编码基因COX I和核编码基因COXⅣ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微波辐照是否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方法 平均功牢密度为3mW/cm^3和30mW/cm^2微波急性辐照大鼠1h后,应用RT-PCR检测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COXI和COX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 3mW/cm^2微波辐照后0、3、24h,大鼠脑海马和大恼皮层COXI、COXⅣ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30mW/cm^2微波辐照后0、3、24h,大鼠脑海马和大恼皮层COXI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而COXⅣ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 微波辐照下调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线粒体编码基因COXI mRNA表达,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表明微波辐照可能会引起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9.
He W  Yang LH  Sun LL  Xiang YL  Long L  Wu Y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7):2643-2646
目的 筛选新的卵巢特异性蛋白质,探讨其可能在卵细胞成熟及胚胎发育过程中作用.方法 收集小鼠成熟卵细胞,经二维电泳、蛋白印迹、质谱鉴定,获得新的多肽序列;应用RT、RACE-PCR等技术,获得该段多肽对应的新蛋白的全长cDNA序列,并行Northernblot分析其组织特异性.结果 所获得的多肽序列来自一种未知新蛋白,其对应的cDNA全长有1510 bp,前32 bp为5'非编码区,第33~1433 bp为ORF区,第1434~1510 bp为3'非编码区;该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预测表达466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和pI分别为53 400和8.05,具有稳定WD40,F-box保守性功能域,并特异性表达于卵巢组织.结论 一种具有卵巢组织特异性的新蛋白被发现,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表明其可能参与卵细胞内分子信号通道,可能在卵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克隆和研究高低分化胆管癌间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对mRNA差异显示PCR(DDRT-PCR)的一系列条件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建立了有效的DDRT-PCR法。结果;在高,低分化胆管癌差异分化基因的研究方面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共获得9个有显著差异的cDNA片段,测序后进行同源序列比较,有一个与层粘连蛋白受体基因高度同源,还有一个可能是一个新基因的部分序列。结论:通过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建立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脂联素基因与2型糖尿病相关SNP位点的方法.方法:针对脂联素基因G531A,G545C,G11963T,T12194G和T13320C 5个SNP位点设计野生型和突变型特异性引物,第一轮PCR的上游引物或下游引物与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半巢式PCR.在同一SNP位点如果野生型引物出现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肿瘤标记物mRNA表达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7例NSCLC患者,2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1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CK19)、癌胚抗原(CEA)、黏蛋白-1(MUC1)、肺特异性 X基因(LUNX)mRNA的表达,分析它们作为NSCLC患者微转移标志物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47例NSCLC患者外周血中CK19、CEA、MUC1、LUNX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8.3%、44.7%、61.7%、57.4%; 在良性肺疾病患者阳性率分别为3.8%、11.5%、0.0%、0.0%; 健康组的外周血中没有四者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NSCLC组外周血CK19、MUC1、LUNX mRNA阳性表达率在鳞癌和腺癌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腺癌患者与鳞癌患者中的CEA mRNA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MUC1、LUNX mRNA阳性率随分化程度升高而降低,差异有显著性,而CK19、CEA mRNA与肿瘤分化程度没有相关性; 随着临床分期的加重,CK19、CEA、MUC1、LUNX mRNA阳性率均增高,而且,MUC1、LUNX mR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1)CEA mRNA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肺鳞癌,说明其对判断病理类型有一定意义; (2)MUC1、LUNX mRNA表达阳性率随TNM分期的增高而增加,随细胞分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6(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6,MKK6)基因启动子,研究泛 素水解酶22(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22,USP22)对MKK6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MKK6基因启动 子片段,并以该片段为模板对USP22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将野生型与突变型启动子片段定向插入荧光素酶表达 载体pGL3-Basic;用重组载体与内参质粒pRL-TK共转染HeLa细胞,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以确定其转录活性;利用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实验观察USP22蛋白与MKK6启动子是否存在直接的结合;下 调USP22表达后,检测MKK6转录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扩增MKK6启动子及其突变体并构建荧光素酶表达载体; USP22结合位点的突变导致该启动子活性在HeLa细胞中明显降低(P<0.05);USP22与MKK6启动子在细胞中存在直接结 合;抑制USP22的表达导致MKK6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HeLa细胞中,USP22有效地调控MKK6基因的 转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EGFR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的外周血微转移指标(CEAmRNA、MKmRNA和LunxmRNA),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3种指标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两组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3种指标的表达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有38例患者CEAmRNA达到了108copies/ml以上,有32例患者MKmRNA达到了109copies/ml以上,有35例患者LunxmRNA达到了109copies/ml。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的中位PFS分别是3.10和2.5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EGFR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中达到了初步的疗效,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lrig1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癌组织、相应的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中lrig1 mRNA的表达情况.PCR产物经凝胶电泳,比较3种组织中lrig1与GAPDH条带的灰度值之比,半定量分析lrig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36例食管癌组织中有15例(42%)lrig1 mRNA检测到阳性表达,21例(58%)lrig1 mRNA表达缺失,其阳性表达率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92%)和远癌组织(100.0%,P<0.05);癌组织中lrig1 mRNA表达水平(0.76±0.22)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0.89±0.33)和远癌组织(1.13±0.40);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升高,lrig1 mRNA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也增加(P<0.05),但lrig1 mRNA表达缺失与食管癌临床分期(TNM),淋巴结有无转移和病理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rig1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和低表达,提示lrig1基因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功员  刘秋亮  乐晓萍  丁一  张钦宪 《医学争鸣》2007,28(11):1027-1029
目的:检测食管癌组织中hMSH2 mRNA的表达和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 方法:食管癌标本及相应正常食管黏膜组织32例. 原位杂交法检测hMSH2 mRNA的表达,甲基化特异PCR(MSP)法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SH2启动子区甲基化. 结果:食管癌组织中hMSH2 mRNA阳性表达率为46.9%,正常组织为84.4%(P<0.05). hMSH2 mRNA阳性表达率与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等均无关(P>0.05). 食管癌组织中hMSH2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为34.4%,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未发现甲基化,2组甲基化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患者(≥70岁)癌组织中hMSH2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85.7%)明显高于较低龄患者(<70岁)(20.0%)(P<0.05);病理组织学Ⅲ,Ⅳ级食管癌组织中hMSH2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70.0%)高于Ⅰ,Ⅱ级(18.2%)(P<0.05). 食管癌组织中hMSH2 mRNA阳性组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发生率(13.3%)低于hMSH2 mRNA表达阴性组(53.0%)(P<0.05). 结论:hMSH2的表达缺失是食管癌发生的早期事件;食管癌组织中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患者年龄和肿瘤病理类型可能有关;hMSH2基因的失活与其甲基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祁秋干  马军  达嘎  闫尧  唐芙爱  李印 《医学争鸣》2007,28(19):1793-1795
目的:观察zac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RT-PCR检测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相应的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中zac mRNA的表达情况. PCR产物经凝胶电泳,比较3种组织中zac与GAPDH条带的灰度值之比,半定量分析zac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36例食管癌组织中有14例(38.9%) zac mRNA检测到阳性表达,22例(61.1%) zac mRNA表达缺失,其阳性表达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85.5%)和远癌组织(100.0%, P<0.05);食管癌组织中zac mRNA阳性表达水平(0.38±0.13)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0.72±0.16)和远癌组织(0.80±0.12);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升高,zac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也增加(P<0.05);zac mRNA阳性表达率在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临床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zac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和低表达,说明zac基因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抑癌基因作用,可能与食管癌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特异DD3基因方法,探讨其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Genebank中的DD3 mRNA全序列,设计DD3基因的特异引物和探针,构建用于制备DD3基因检测的定量标准品的克隆载体;建立DD3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别用于前列腺癌患者全血、尿液、前列腺液标本的检测.结果:经稳定性、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实验评价,DD3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64×10^3拷贝/L,线性范围为1.64×10^3~1.64×10^15拷贝/L.对临床收集的19份前列腺癌患者,20份非前列腺癌患者、30份健康者的全血、尿液及前列腺液标本进行检测.19份前列腺癌患者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100%(全血)、80%(尿液)、100%(前列腺液);20份非前列腺癌患者标本中只有1份前列腺液出现低拷贝值(1×10^5拷贝/L);30份健康者标本均为阴性.在全血、尿液、前列腺液标本中,前列腺癌患者DD3 mRNA含量明显高于非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者(P〈0.05).结论:DD3基因是一种用于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可用于生物体液中少量癌细胞的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微转移诊断、预后判断、指导治疗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