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枚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PLIF术中置入融合器数量的不同分为双枚组(30例)和单枚组(30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椎间融合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两组术后7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单枚组较术后7 d均有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较术后7 d均无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均显著优于单枚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单枚组低于双枚组(P<0.05),融合器沉降率单枚组高于双枚组(P<0.05)。结论 双枚融合器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降低术后融合器的沉降发生率,提高椎间融合率,良好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和传统开放P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LDD患者182例,其中96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PLIF组),86例采用MIS-PLIF治疗(MIS-PLIF组)。比较2组腰椎矢状位参数、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萎缩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多裂肌萎缩率与顽固性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 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恢复值和节段性前凸角恢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恢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MIS-PLIF组腰椎前凸角恢复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多裂肌横截面积大于PLIF组,多裂肌萎缩率低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随访6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顽固性腰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率高于未合并顽固性腰背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后多裂肌萎缩可能是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开放PLIF,MIS-PLIF治疗LDD能够更有效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多裂肌萎缩程度,有助于避免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PLIF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4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滑脱,27例采用PLIF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组),16例行单纯PLIF手术(对照组)。结果 43例均获得10~24(13.6±4.4)个月随访。2组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能够更有效地维持椎间隙高度,使其更接近正常脊柱的生理序列和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及传统开放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6例,采用MIS-TLIF治疗26例(MIS-TLIF组)、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30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肌酸激酶(CK)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Bridwell分级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在术后腰椎CT上采用Ra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4.7±2.1)个月。MIS-T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T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TLIF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12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2组椎间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A型螺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型螺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共发生硬膜撕裂4例、下肢麻木加重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临床疗效类似,且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情况及椎旁肌肉损伤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建议选择传统开放TLIF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5例行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单边固定组),20例行后正中入路双边椎弓根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式(双边固定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双边固定组中1例未融合),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或断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经肌间隙入路单边椎弓根固定结合TLIF术式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腰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窥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BE-LIF)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8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1例,其中23例采用UBE-LIF治疗(UBE-LIF组),28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1 d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末次随访时观察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UBE-LIF组较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后CK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时间点2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UBE-LIF组(87.0%)和MIS-TLIF组(92.9%)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BE-LIF和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相似,表明UBE-LIF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MIS-TLIF同样有效。然而,较长的手术时间可能是当前UBE技术的局限性,随着技术的进步,UBE技术可能成为腰椎融合术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与单纯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LSS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9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内窥镜组),其余90例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计算疗效优良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1.26±1.35)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内窥镜组切口更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窥镜下TLIF和椎板切除术治疗LSS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经皮内窥镜下TLIF具有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依据患者情况和意愿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4月的关于MIS-TLIF中采用单、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研究数据,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18篇文献纳入研究,受试者总计1 201例,其中单侧组568例、双侧组633例。2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末次随访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术中采用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单侧内固定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但腰椎稳定性及术后融合率不及双侧内固定,且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和脊柱侧凸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0.
三种椎间植骨材料治疗腰椎滑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用自体髂骨、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4年1月,收治114例腰椎滑脱患者。男45例,女69例;年龄32-61岁,平均43岁。其中度滑脱85例,度滑脱24例,度滑脱5例。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B组(自体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C组(BMP人工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比较术后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3-30个月,平均15个月。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A、B及C组临床疗效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1.0%、80.6%及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1.0%、83.3%及97.0%,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临床疗效好,优于自体髂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椎旁肌损伤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其中18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23例采用TLIF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3、5 d血清肌酸激酶(CK)、白介素-6(IL-6)水平;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腿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状况。在术前、术后12个月MRI上测量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多裂肌横截面积(MCSA),并计算其变化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40±0.35)个月。MIS-TLIF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CK、IL-6血清浓度在术后呈显著升高趋势,其峰值均出现在术后1 d,术后3、5 d逐渐下降;MIS-TLIF组术后1 d的CK、IL-6血清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6、12个月的VAS评分、ODI较术前显著改善,MIS-TLIF组术后6个月的ODI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中各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复查腰椎MRI,MIS-TLIF组术后12个月责任节段MCSA显著大于对照组,MCSA减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MIS-TLIF组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MCS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邻近节段MCSA减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少、功能康复快等特点,且在术后早期患者全身炎性反应更轻,术后中期对多裂肌的干扰更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LLIF)联合侧方钢板螺钉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量减少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20年2月—2023年2月,银川国龙骨科医院收治骨量减少的单节段LDD患者39例,其中22例采用mLLIF联合侧方钢板螺钉治疗(LP组),17例采用mL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治疗(BPS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总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在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DH)、椎间孔高度(FH)、节段前凸角(SL)及腰椎前凸角(LL)。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L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总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B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改善,LP组术后3 d腰痛VAS评分优于BPS组,BPS组术后6个月ODI优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DH、FH、LL、SL较术前改善,且BPS组DH、FH丢失率小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P组椎间融合率为90.91%(20/22)、融合器沉降率为36.36%,BPS组椎间融合率为94.18%(16/17)、融合器沉降率为41.1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LLIF联合LP或BPS治疗骨量减少的单节段LDD均可取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mLLIF联合LP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mLLIF联合BPS在促进椎间融合、维持间接减压、预防椎间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采用TLIF(n=64)和PLIF(n=52)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和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INRD)情况,以及手术节段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结果两组的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VAS评分、ODI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LIF组术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肢体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TLIF组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TLIF组在维持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方面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在恢复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方面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及PLIF在INRD发生率,恢复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方面各有优劣,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入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罗哌卡因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围手术期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行PLIF的老年患者(年龄 ≥ 65岁)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0)、常规多模式镇痛组(B组,n=20)和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组(C组,n=20),记录3组患者术前6 h及术后6、12、24、48、72 h及1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1、3、7 d及出院时的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额外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结果 术前6 h,VAS评分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 h,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及1周,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Bromage评分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及出院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外使用镇痛药物例数C组 < B组 < A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罗哌卡因脊神经后支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案能有效缓解老年人PLIF围手术期疼痛,且不影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一正中入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modified MIS-TLIF组,n=53)和TLIF(TLIF组,n=53)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modified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少于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且modified MIS-TLIF组术后1、6、12个月ODI优于TIL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相对于TLIF,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可减少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相较于传统MIS-TLIF,该技术减压空间充分,学习难度低。因此,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手术方式,可作为MIS-TLIF的一种替选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通道辅助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2年1月收治的载荷分享分类(LSC)评分≥7分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1例,根据骨折AO分型,采用传统腰椎前路手术治疗12例(传统组),OLIF通道辅助腰椎前路手术治疗15例(OLIF辅助组),OLIF通道辅助腰椎前路手术并后路固定治疗14例(OLIF辅助+后路组)。记录3组患者前路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OLIF辅助组和OLIF辅助+后路组的前路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LIF辅助+后路组术前Cobb角大于传统组和OLIF辅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LSC评分≥7分需要行腰椎前路重建手术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OLIF通道辅助前路重建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且临床疗效与传统腰椎前路手术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单节段融合联合邻近节段Coflex动态稳定系统(Topping-off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退行性变(上位节段中度退行性变并中度椎管狭窄且无不稳定,下位节段严重退行性变)患者41例,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19例(topping-off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22例(P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OM)。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48个月。Topping-off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O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opping-of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IF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手术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减小,且小于topping-of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长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相比双节段PLIF,Topping-of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更好地保护术后患者腰椎屈伸活动功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 DL  Li J  Gao LB  Soo CL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497-500
目的 比较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对1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采用TLIF(60例)与PLIF(6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16~35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所有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未见融合器后移及沉陷.无并发感染.JOA评分:TLIF组优良率83.3%,PLIF组优良率8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优良率为82.5%.滑脱率、复位率术后与术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复位率丢失程度相似(P>0.05).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丢失率相近(P>0.05).结论 T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相近,TLIF单侧植入椎间融合器,较PLIF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采用PETD治疗的58例单节段LS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V”区解剖引导的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血管损伤等)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3.54±0.56)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VAS评分、ODI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增加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OD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ETD中采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LSS与传统椎间孔成形技术疗效相当,并可减少穿刺次数和成形扩张操作次数,减轻患者机体创伤,缩短恢复时间,并可降低医患辐射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