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其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单胺类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多个方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独特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就近年来肠道菌群参与抑郁症发病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抑郁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及相关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非常重要,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脓毒症的关系,以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脓毒症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中医药在脓毒症防治上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将中药干预肠道菌群作为防治新冠肺炎(COVID-19)的新方向,为防治新冠肺炎提供新思路。方法 整理和分析目前临床上研究中药、肠道菌群与新冠肺炎三者之间关系的文献。结果 新冠肺炎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而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 中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可达到防治新冠肺炎的目的,但临床直接证据较少,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慢性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可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目前并不能彻底根治。如果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将引起严重并发症。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是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有所差异,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T2DM患者的菌群失调情况,从而治疗2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具有多种方式且各具特色,中药效果温和且不良反应少,针灸推拿依从性好,中医食疗具有独特的饮食理论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益生菌发酵中药也走上舞台,其扬长避短,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由此可见,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便秘是多种因素导致以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传统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治疗慢性便秘有其独特的优势。肠道微生态学与肠道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深入研究和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使中医药疗法调整肠道菌群治疗便秘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通过关于中药复方、中成药、单药对便秘宿主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观察、机制研究和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等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生态系统存在于人体的不同区域,而超过70%的微生物群生活在胃肠道中,与宿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关系¨],我们将这些与人类消化道相关的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2].肠道菌群可参与糖脂平衡、饱腹感、能量的调节,并有抗炎、抗癌等作用,因此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引起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1,3].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治疗成本将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增加[4].因此,关注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而调节肠道菌群则是防治糖尿病治疗成本的一种新途径.目前关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行疾病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通过益生菌[5]、粪便移植[6]、Roux-en-Y胃旁路术(RYGB)[7]等重塑肠道菌群.中医药不论是单味、复方中药,还是针灸及拔罐等特色疗法在防治代谢性疾病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8].现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早期存在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人体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抑制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这为肠道菌群治疗DR提供了可行性。中医学认为,肾精化髓充脑以养神,肠脑相连,互为属络,故中医药基于肠道菌群治疗DR,可从整体原则出发,平衡全身阴阳,调节代谢水平,再针对局部眼部症状,进行辨证施治。益生菌、肠道代谢物、针刺和中药的应用给中医药防治DR提供了新策略,已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对肠道菌群与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并综述中医药基于肠道菌群干预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及其有关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目的在于展示中医药治疗DR的优势,为未来DR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7,(6)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肠道菌群,其动态平衡状态对于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已知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糖尿病、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有助于调节、恢复紊乱的肠道菌群。本研究从中医证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中医药治疗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等两方面就近年来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系统明确阐明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与优势,并着重阐述中药调节肠道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肠道微环境、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等,优势为多渠道、多靶点和整体调节。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包括:增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调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心血管相关活性物质的代谢等。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达到减轻心肌炎症反应,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功能衰竭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肠衰竭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现代医学治疗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医研究颇有优势。近年来中医治疗肠衰竭取得了明显进展,作者将主要探讨肠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ied clinic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radiation enteritis(RE). Clinically, its treatment is mainly based on nutritional support, mucosal protective agents, somatostatin, and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s. On the ba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mainly used for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enteroclysis, acupuncture, and Tuina. It show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reliev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radiotherapy and exhibits significant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against 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wo aspects of TCM on RE,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ministration, to explore and develop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standardized Chinese medicine program.  相似文献   

13.
骨肉瘤是一种原发性、侵袭性恶性肿瘤,极易发生早期转移且缺乏有效治疗靶点。手术和放化疗及二者的联合应用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转移性骨肉瘤患者总体生存率的提高仍未有明显改善。骨肉瘤在中医属于“癌病”范畴,中医药治疗骨肉瘤历史悠久,并且在防治骨肉瘤转移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信号通路在骨肉瘤转移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研究骨肉瘤转移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之一。近年来,针对中药有效成分防治骨肉瘤转移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此做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肉瘤转移、新药开发和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对于中医辩证分型、中医药抗肝纤维化药理模型以及研究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对于中医辩证分型、中医药抗肝纤维化药理模型以及研究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常导致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是造成截瘫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工业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但目前却仍然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脊髓损伤是当今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药具有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特性,被用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历史悠久。近期研究指出一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能够有效减轻或改善局部血管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轴突脱髓鞘、胶质瘢痕形成等继发性脊髓损伤病变,并从机制上肯定了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科学性。本文对上述研究中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促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中药可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4(AQP-4),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表达改善脊髓水肿、缺血缺氧,调控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等抑制炎症反应,抗氧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等多方面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说明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等独特治疗优势,其用以治疗脊髓损伤、改善预后具有广阔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述近年来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以便为临床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通过近年有关中医各家对糖尿病肾病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分期分型和复方及单味药,不同层面揭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结论]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药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防治已成为中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领域,动物和部分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能够抑制I/RI,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关注中药作用机制的阐明,文章从中药复方或复方提取物、中药对有效组分以及来源于单味中药的活性成分3个方面,概述近5年来中药防治I/RI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研发和临床选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整理和总结中药有效成分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以中药、中药有效成分、神经系统疾病及神经保护等为主题词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对抗神经毒性(对抗β淀粉样蛋白和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损伤、提高乙酰胆碱保护作用),抑制神经损伤部位炎症水平(减少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及一氧化氮的水平)和氧化应激损伤(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降低丙二醛),抑制细胞异常增生及凋亡(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凋亡前蛋白Bax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上调血管生成素1及内皮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的表达)和神经生长修复(促进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趋化因子细胞基质衍生因子-1)及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机制对神经系统进行保护。本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年研究的新成果,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和用药选择,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