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分析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90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发作频率...  相似文献   

2.
降纤酶治疗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湘辉 《中外医疗》2008,27(19):80-81
目的 探讨降纤酶治疗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6例,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51~87岁(平均65岁),分为降纤酶治疗组35例,尼膜地平对照组21例.结果 降纤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好,起效时同快,显著优于尼膜地平(P<0.01).结论 降纤酶治疗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杨剑波  崔长琮 《吉林医学》2010,(24):4061-406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预后的影响,为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高FIB)和对照组(正常FIB组)。观察比较两组再次发作及进展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再次发作及进展的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随着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其危险度增大。纤维蛋白原增高是脑梗死有力的预测因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其再次发作率、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5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浆D—D、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Fb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V、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浆Fbg含量升高和MPV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观察D-D、Fbg、PLT、MPV、PDW及P—LCR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水平、FIB、D-D和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vs.66.67%,x^2=4.812,P=0.028);观察组P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79±0.91)s vs.(12.49±1.31)s、(34.33±4.37)vs.(30.09-I-5.61)s,t=7.898、3.266,P=0.000、0.002],全血黏度低切、高切水平低于对照组[(5.18±1.03)mPa·s vs.(6.28±1.15)mPa·s、(2.73±0.81)mPa·s vs.(3.97±0.94)mPa·s,t=3.903、5.474,P=0.000、0.000],血浆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0.96±0.22)mPa·s vs.(1.56±0.36)mPa·s,t=7.789,P=0.000],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11±0.59)g/L vs.(2.72±0.48)g/L,t=4.393,P=0.000],D-D水平低于对照组[(0.32±0.10)mg/L vs.(0.45±0.12)mg/L,t=4.558,P:0.000],CRP水平低于对照组[(3.51±2.91)mg/ml vs.(5.88±1.51)mg/ml,t=3.960,P=0.000];2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3%vs.16.67%,x^2=0.131,P=0.718)。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探讨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实验组、对照组取血,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纤维蛋白原水平,ELISA方法测定血清抵抗素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TIA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抵抗素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抵抗素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用于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葡萄糖(BS)、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bg)进行检测来探讨其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缺血预适应(BI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变化及对急性脑梗死(ACI)的影响.方法 BIP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例,将收治的TIA病例为A组(观察组),其中TIA时长≤20 min为A1组30例,20 min<TIA时长≤60 min为A2组30例;同期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为B组(对照组)30例.观察TIA者CRP、D-D和Fg变化及发生ACI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TIA者CRP,D-D和Fg A1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2组显著高于A1组及对照组(P<0.01);A2组出现ACI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重于A2组(P<0.05),而CRP,D-D,Fg水平显著高于A1组(P<0.05~0.01).结论 CRP,D-D,Fg在不同时程的BIP变化不同,持续适当的BIP对其后发生的ACI能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急性骨折患者中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136例急性骨折患者为研究组,对患者入院时、术后24 h与术后3 d的外周静脉血进行采集,并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水平;并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分为多发性骨折组(Ⅰ组)、单处开放性骨折组(Ⅱ组)、单处骨折组(Ⅲ组);同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例为对照组。结果:术后24 h、3d,研究组Ⅰ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PLT)、血小板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 d,研究组Ⅱ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Ⅲ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Ⅲ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折患者,特别是多发性骨折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对预防血栓并发症可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60例DN患者(DN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浆D‐D、FIB及血肌酐(Cr)水平,并同时收集24 h尿液进行尿微量蛋白测定。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60例DN分为早期DN (EDN)组和临床DN(CDN)组,比较各组对象的相关指标。结果3组对象的FIB、D‐D、UAE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饮食改良(MDRD)校正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与D‐D、FIB呈负相关,与UAER呈正相关,FIB与GFR呈负相关(r=-0.512,P<0.05),D‐D与GFR呈负相关(r=-0.798,P<0.05),UAER与GFR呈正相关(r=0.397,P<0.05),相关系数D‐D高于 FIB、UAER ,FIB高于 UAER。结论 D‐D及 FIB对DN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最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发作间歇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行TCD、BAEP、CDFI检测,并与51位正常受试者相应检测结果对照.结果:PCIV患者TCD异常率为80%,BAEP异常率7...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次使用尿激酶对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62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尿激酶治疗的尿激酶组(32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结果尿激酶组治疗后24h、3d和15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8%、90.7%和96.9%,均高于对照组的16.7%、56.7%和83.4%(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取后循环性眩晕患者60例,均为该院神经内科或耳鼻咽喉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行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采用CT对脑梗死进行检查时结果呈阳性,不存在脑梗死病变的则呈阴性。而采用MRI对脑实质病变检查时结果呈阴性,不存在脑实质病变的才呈阳性。结果该次选取的60例患者,采用CT检查,阳性16例,占26.7%;阴性44例,占73.3%。MRI检查,阳性46例,占76.7%,阴性14例,占23.3%,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A型42条,B型、C型分别4条,无异常2条,A型合并B型改变2条。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磁共振检查,可为确诊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的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并了解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对TIA患者PMP的水平的影响.方法 检测并比较80例T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血管造影的64例前循环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z评分分为低危组(19例)、中危组(25例)、高危组(21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高危组患者出现多支脑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TIA的患者随改良ABCD2评分的增加。脑血管狭窄程度及出现多支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对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河北邢台市第三医院4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A组)和40例完全性脑卒中患者(B组),以及80例健康体检者(C组),作为研究对象,A组和B组于入院24 h、3 d、7 d、14 d,检测和比较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以及入院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A组入院24 h、入院3 d、入院7 d,FIB水平明显增高,B组入院24 h、入院3 d,FIB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B组相比,A组入院24 h、入院3 d、入院7 d,FIB水平明显增高,P<0.05;A组FIB水平在入院3 d达峰,入院7 d开始降低,入院14 d基本降至正常,而B组FIB水平在入院24 h逐渐达峰,入院3 d开始降低,入院7 d基本降至正常.与C组相比,A组入院24 h、入院3 d、入院7 d DD水平明显增高,B组入院24 h、入院3 d DD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B组相比,A组入院24 h、入院3 d、入院7 d DD水平明显增高,P<0.05;A组DD水平在入院24 h开始进行性增高,入院7 d达峰,入院14 d基本降至正常,而B组DD水平在入院24 h逐渐增高,入院3 d达峰,入院7 d基本降至正常.与B组相比,A组入院3 d、入院7 d、入院14 d,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变化,有助于进展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并且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处于更为明显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患者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价值.方法 以50例RMPP患者为对象,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GMPP及RMPP组.以同期25例健康患儿为对象.检测三组PLT、D-D水平.结果 三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PLT水平低于GMPP组(P<0.05),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