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在临产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80例孕妇为对象,以同期80例非孕妇为对照组.检测凝血指标及D-D水平.结果 观察组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乙型肝炎未肝硬化的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正常和异常患者的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FIB低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P<0.05);D-D、PT、APTT、FLB及TT指标正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低于异常的患者(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未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代偿性肝硬化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其凝血四项与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凝血四项与D-D水平异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高于凝血四项与D-D水平正常的患者。通过凝血四项与D-D水平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出血风险,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前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以及联合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我科2007年新引进的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我院近两年来产前孕妇956例(产前孕妇组)与20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及AT、D—D联合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前孕妇组PT10.2±0.9s、aPTT25.6±4.0s、TT10.5±1.6s、Fbg4.6±1.1g/L、AT65%±10%、D—D756±58ng/ml对照组PT14.1±1.6s、aPTT35.6±5.1s、TT14.5±2.0s、Fbg2.6±0.6g/L、AT85%±10%、D—D368±94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及时检测孕妇或产妇的凝血四项及AT、D—D,动态观察其变化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很好的帮助,对提倡优生优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血浆D2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44例正常对照组,44例肝硬化组的胛、TT、APTT、Fbg和D2聚体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PT、AFFTT、TT明显延长和D2聚体均明显升高(P〈0.01),Fbg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凝血四项及D2聚体含量检测对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状况和病情观察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5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D-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五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在95%以上,肝功能A、B、C级患者的TT、PT、APTT依序逐渐延长,FIB依序降低。B级与A级比较,P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级与B级比较,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对血浆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测定,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各种原因导致出血的抢救、对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康医学》2019,(7)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D-二聚体、凝血四项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的12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出现产后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妇女在妊娠晚期时D-二聚体(D-D)含量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对预测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出血组D-D水平为(1.38±0.42)g/L,显著低于未出血组的(2.54±0.7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TT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FIB水平为(4.56±0.63)g/L,显著低于未出血组的(4.92±0.7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D-D、FIB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D-D水平与FIB水平诊断产后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与0.704,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94 g/L与4.53 g/L,此时对应约登指数为0.662与0.429,对应敏感度为74.5%与80.4%、特异度为91.7%与62.5%。结论:D-二聚体、凝血四项水平与产后出血存在相关性,对妊娠晚期孕妇开展D-二聚体、凝血四项水平检测可作为预测产后出血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河南医学研究》2020,(1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待产142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妇女10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D-D、FIB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观察组PT及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检测D-D、PT、APTT、TT及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而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保证胎儿的顺利生产及孕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60例AP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将患者分为MAP组(n=22)、MSAP组(n=21)、SAP组(n=17).检测患者D-D水平,分析其与AP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 MAP组、MSAP组、SAP组患者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检测HBV标志、preS1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306例乙型肝炎患者preS1抗原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53.6%和58.8%;preS1-Ag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29.2%,HBV-DNA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9%、34.6%,以HBV-DNA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reS1-A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87.8%、95.2%、96.3%、84.5%和90.8%;HBV-DNA检出率稍高于PreS1-Ag的检出率,但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eAg阳性、HBV-DNA阳性呈高度相关,PreS1-Ag可与HBeAg、HBV-DNA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检测指标,值得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HBV-M、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80例乙肝患者HBV-M和HBV-DNA载量进行检测;同时动态检测32例乙肝患者48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HBV-M和HBV-DNA载量变化。结果:HBeAg(+)组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组(P<0.01);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肝炎组HBV-DNA载量与其它组比较(P<0.05);其它各组HBV-DNA载量之间比较(P>0.05);拉米夫定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载量迅速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01);HBV-DNA载量下降明显较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结论:HBeAg是反映HBV-DNA复制的重要指标;HBV-DNA载量测定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清前S1抗原(Pres1)在乙肝感染患者临床检测中的检测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所收治的乙型肝炎感染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患者的血清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5项指标,并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来检测患者的HBV-DNA指标,然后分析血清前S1抗原和HBV-DNA和HBeAg指标的阳性。结果经检测,以HBV-DNA阳性为标准,患者血清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6.9%和98.5%,患者的该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以血清 HBsAg指标阳性结果为标准,患者血清前S1抗原和HBeAg指标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8.5%和96.6%,患者的该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2,P>0.05)。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以较好地反映出HBV的复制状况,对于乙肝感染者开展血清前S1抗原检测,能够明显地降低单纯血清学检验中的假阴性率,并降低误诊和漏诊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甲状腺激素在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同一时期年龄性别匹配的18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肝硬化与正常对照组、不同肝功能分级之间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差异,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乙肝肝硬化组FT_3水平低于对照组,FT_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FT_3水平低于对照组,Child-Pugh B、C级患者FT_4水平高于对照组及Child-Pugh A级患者,对照组和Child-Pugh A、B级患者TSH水平高于Child-Pugh C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与FT_3、TSH呈负相关,与FT_4呈正相关(P<0.05);MELD评分与FT_3、TSH呈负相关,与FT_4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肝硬化的严重程度,FT_3可以作为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戴小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的泛嗜性。方法 :随机采取 45例乙型肝炎患者行胃粘膜活检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胃粘膜中的HbcAg ;采用ELISA法检测静脉血HBsAg、HBeAg、抗 HBc。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有HBcAg存在 ,主要呈弥漫胞浆型分布 ,腺腔和胃小凹及间质中也可见HBcAg颗粒 ;血清中HBV单项或多项阳性者 ,胃粘膜HBcAg阳性率相近 (75 %~ 80 % ) ;各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HBcAg阳性率比较 :CAH >CPH >PHLC ,但彼此之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结论 :胃粘膜中有HBcAg存在 ,HBV可能在胃粘膜复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1H-MRS)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合并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65例患者,男性44例(67.69%),女性21例(32.30%),年龄(44.40±11.60)岁(22~70岁),病理分级≥F1有42例(64.62%)。65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CHB组47例,非CHB组18例。收集2组患者的肝穿刺病理及1H-MRS检测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1H-MRS对2组患者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1H-MRS检查肝脏脂肪定量值用脂水比(LWR)显示,2组患者LWR与肝穿刺病理的相关系数rs分别为0.86,0.91(P<0.001)。2组患者的LWR诊断肝脂肪变性的AUC、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等均较高。根据ROC曲线可见,CHB不影响1H-MRS的诊断效能,病理分度F≥1、≥2、≥3及≥4时,LWR用于肝脂肪变性诊断的阈值分别为1.54%,2.98%,9.25%及15.56%。 结论 CHB不影响1H-MRS对肝脂肪变性诊断的准确性; 1H-MRS用于肝脂肪变性的诊断,稳定性高,准确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淮南地区乙肝患者重叠感染丙肝的现状 ,并评价重叠感染丙肝对乙肝患者肝功影响。方法 ELISA法检测不同性别、年龄、类型的乙肝患者血清抗HCV -IgM和ALT、AST、AST/ALT及A/G比值。 结果 共检查乙肝患者血清标本 5 84份 ,抗HCV -IgM阳性率 7 5 3%(4 4/ 5 84)。其中男 7 19%(2 4/ 34 4) ;女8 33%(2 0 / 2 40 ) (X2 =0 . 2 0 ,P >0 . 0 5 )。各年龄组阳性率为 5 17%~ 10 %不等 ,统计学处理无差异。不同型乙肝血清抗HCV -IgM阳性率分别为 :急性黄疸型乙肝 5 5 3%、慢性肝炎 9 6 2 %、肝硬化 10 87%、慢性重症型乙肝 2 5 0 0 %。重叠感染丙肝的乙肝患者血清AST、ALT、AST/ALT、A/G依次为 96± 12、 6 6± 2 7、 1 3±0 5、 1 4 9± 0 36 ,与单纯乙肝患者相比差异显著 (P <0 . 0 1,P <0 . 0 5 )。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抗HCV—IgM阳性率较高 ,且与年龄、性别无关 ,似有随病程迁延阳性率增高趋势。机体重叠感染HCV可影响体内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影响肝脏损伤病灶的修复和肝细胞再生 ,临床表现为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延长。提示临床治疗乙肝患者 ,定期检测其血清抗HCV -IgM ,重视重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