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阶梯式靶控输注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40例年龄在60岁以上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Ⅰ-Ⅱ级,分为芬太尼组(F组,n=20)和舒芬太尼组(S组,n=20)。均复合丙泊酚阶梯式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3min(T2)、切皮后即刻(T3)、切皮后1h(T4)、术毕(T5)血压和心率,术后睁眼及拔管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检测诱导前后不同时间皮质醇和血糖。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点HR、SB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DBP、MAP在T1时点F组低于S组(P〈0.05);两组HR仅T3时点及SBP、DBP、MAP在T1、T2、T3时点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的皮质醇、血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诱导前比较F组皮质醇、血糖均有升高(P〈0.05),S组仅皮质醇在术毕的时间点、血糖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睁眼和拔管时间、术后VAS评分S组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较等效剂量的芬太尼更利于维持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对应激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麻醉方法对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不同麻醉方法时对病人围术期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及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40例胆囊切除手术病人,ASA评分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全凭静脉麻醉组(R组,n=20)和静吸复合麻醉组(F组,n=20)。R组以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和瑞芬太尼诱导气管插管,用微量泵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需要调节输注速度。F组麻醉诱导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静脉给予芬太尼及吸入异氟烷。手术结束时停止给药。两组均间断追加维库溴铵来维持肌松。在全麻诱导前,诱导后麻醉前,切皮后90 min,4 h,每次采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量法(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6,IL-10。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麻醉期间MAP,HR,SpO2,呼出气PaCO2浓度及手术持续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在切皮后,4,12 h两组IL-6和IL-10浓度较麻醉前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控制术中炎症反应程度全凭静脉麻醉组优于静吸复合麻醉组,帮助减少手术的损伤,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静脉麻醉方法对开胸手术患者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Ⅰ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芬太尼(P K F);Ⅱ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P K);Ⅲ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P F).分别测定麻醉前(T0)、切皮后10 min(T1)、切皮后60min(T2)、术毕拔管时(T3)的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β-内啡肽(β-EP)及IL-10的水平.结果 Ⅰ组患者麻醉期BP,HR平稳,术后患者苏醒快,苏醒质量效果佳,且显著减少静脉麻醉药的用量;Ⅱ,Ⅲ组患者则BP,HR波动较大,且患者苏醒相对缓慢,苏醒质量效果相对欠佳.Ⅰ组血浆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β-内啡肽在切皮后10,60min、术毕拔管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Ⅲ组在T1和T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Ⅱ,Ⅲ组较Ⅰ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拔管时IL-10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Ⅰ组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芬太尼及肌松药行全凭静脉麻醉的方法效果明显优于Ⅱ,Ⅲ组,明显减轻开胸手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复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的应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拟需全身麻醉腹部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闭环组)和靶控输注组(靶控组),每组30例。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3.0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4.0ng/ml。术中闭环组丙泊酚浓度根据BIS反馈值50调节。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时,缝皮等时间点的MAP,HR,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两组在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 缝皮等时间点的MAP和HR 下降明显(P<0.05),靶控组MAP和HR变化幅度大于闭环组(P<0.05),靶控组BIS值波动范围也大于闭环组 (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以BIS为反馈值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深度易维持,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反馈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相似文献   

5.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颅脑外科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R组)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F组),每组41例。术中连续监测MAP、HR,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苏醒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后1min,F组MAP高于R组(P<0.05),插管反应大于R组。R组术中HR、MAP最高值低于F组(P<0.05)。R组苏醒时间短于F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大肠癌手术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对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和IL-23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择期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分成3组: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组(A组,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泵注维持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泵注镇静)、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镇静,芬太尼镇痛)、全凭吸入麻醉组(C组,术中吸入笑气、氧气和七氟烷维持麻醉。对照组由健康体检者组成。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7和IL-23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前(T0)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相比,手术开始后60 min(T1)、术后30 min(T2)和术后24 h(T3)试验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其中上述指标T1时明显低于T2和T3时,T2时明显低于T3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1、T2时间点A、B 2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3浓度明显降低,且A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3时间点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麻醉方法均可明显抑制IL-17和IL-23释放,故对大肠癌有抑制作用,其中连续硬膜外复合静脉麻醉好于全凭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好于全凭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丙泊酚的最适宜浓度并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60例CPB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给予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A组,2 mg.L-1;B组,3mg.L-1;C组,4 mg.L-1),并于诱导后(T0)、停CPB即刻(T1)、CPB后30 min(T2)、60 min(T3)和3 h(T4)5个时间点抽取未抗凝静脉血8 mL,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
进行梯度离心,从获得的淋巴细胞中提取RNA,逆转录合成 cDNA,PCR 后电泳扫描求积,检测细胞因子mRNA的水平。 结果:CBP前3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3组患者血清TNF-α、IL-1及IL-6水平均升
高,并在CPB后30~60 min达到高峰,T1、T2、T3和T4组细胞因子水平与T0时比较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丙泊酚能抑制CPB心脏手术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的释放
,减少炎症反应,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应用丙泊酚实行CPB心脏手术的理想靶控浓度为3 mg?L-1。  相似文献   

8.
范宇涛  张文彪 《中外医疗》2009,28(23):57-57
全凭静脉麻醉(TIVA)与静吸复合全麻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是一种诱导快速,麻醉过程平稳,苏醒迅速的全凭静脉复合麻醉。靶控输注(TCI)又称目标浓度输注,代表着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最新进展。TCI能维持效应室或血浆丙泊酚的浓度在有效的范围,避免有效浓度波动带来的术中知晓,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等并发症。丙泊酚的镇痛作用较弱,常与其他镇痛药联合应用。本研究应用TIC—Ⅱ型双通道靶控恒速输注丙泊酚和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来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麻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3~10岁ASAⅠ~Ⅱ级择期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采用雷米芬太尼3μg/ml(Minto模式)、丙泊酚3μg/ml(Marsh模式)的血浆浓度,诱导时间为0min,进行靶控输注(TCI)。观察麻醉前(T0)、注药后5min(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10min(T4)、30min(T5)、气管拔管时(T6)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记录停药后患儿呼吸、意识恢复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观察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注药后5min血压、心率都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但气管插管后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停药至呼吸恢复时间(7.1±3.4)rain,停药至意识恢复时间(10.2±6.4)min,停药至拔管时间(13.2±6.7)min。所有患儿无术中知晓,3例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结论: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诱导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静脉麻醉用于老年胸腔手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胸腔手术患者45例,年龄65~78岁,随机分为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组(S组)、舒芬太尼诱导瑞芬太尼靶控维持组(SR组)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R组),每组15例。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麻醉深度。观察诱导前(T0)、插管时(T1)、插管后1min(T2)、插管后5min(T3)、切皮后5min(T4)及开胸探查时(T5)的MAP、HR、BIS值和术毕苏醒各时段时间、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SR和R组拔管时间短于S组(P〈0.05),术后躁动、切口疼痛S和SR组少于R组(P〈0.05),术后呼吸抑制SR和R组少于S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诱导瑞芬太尼靶控维持更适合于老年开胸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丁卡因气管黏膜表麻对全麻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SAⅠ~Ⅱ级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1%丁卡因5 ml采用气管内喷入;对照组:无表面麻醉。诱导方法: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赛机宁0.3 mg/kg。观察指标: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3 min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在不同时点与对照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循环波动的保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时丁卡因表麻可减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对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符合实验条件的60名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F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各30例。全麻诱导:F组静注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3.0μg/kg,异丙酚1.5 mg/kg,阿曲库铵0.15 mg/kg;S组将芬太尼替换为舒芬太尼0.4μg/kg,其余同F组。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2 min(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6 min(T5)和10 min(T6)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ET和TXA2含量。结果:F组气管插管后各时点ET和TXA2含量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S组气管插管后ET含量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TXA2含量较基础值升高,但上升幅度明显小于F组,两组在气管插管后的四个时点ET、TXA2含量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管插管可引起机体血浆ET和TXA2含量的增加,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ET、TXA2的合成与释放,对手术病人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各20例。全麻诱导分别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1.5 mg/kg、舒芬太尼0.5μg/kg或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 mg/kg,5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并分析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5 min的心血管反应数据。结果:芬太尼组诱导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舒芬太尼组与诱导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插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应激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高龄患者TCI麻醉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ASA为II—III级的高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TCI麻醉监测组(以下简称“T组”)和对照组(以下简称“P组”)。麻醉诱导均为芬太尼3.3ug/kg、咪唑安定0.05mg/kg、依托咪酯0.3mg/kg、顺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插管后T组采用血浆靶控TCI维持麻醉,术中根据AAI值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TCI血浆浓度及应用肌松监测反馈仪闭环给予肌松药。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为2.3—2.8u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为3.6-4.8ng/ml,顺阿曲库铵则是闭环给药;而P组只根据血压、脉搏和麻醉医师经验调节控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丙泊酚的输注速度为75一i00IJ.g/kg/min,瑞芬太尼输注速度为150—200ng/kg/min,顺阿曲库铵是每隔30—45分钟给予2—3mg。分别观察记录T组和P组于诱导用药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切皮时(T3);开始进腹或进腔镜时(T4);腹部探查游离或腔镜游离时(T5);脏器切除时(T6);拔管时(T7)等七个时段的心率(HR)、血压(SBP、DBP)、体动情况、肌松满意程度,麻醉药用量等。此外,还观察苏醒期问的苏醒时间、苏醒的完全程度、苏醒期间的并发症等。以上几方面的数字技术最终通过麻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分析记录。结果:T4-T7时,心率、血压T组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中无体动,P组有6例出现体动(P〈0.05);T组肌松满意程度较好,TOF值〈0.1,P组有7例出现短暂肌松不良(P〈0.05);T组麻醉药和肌松药用量均更少,术后苏醒和肌松恢复更快,术后躁动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高龄患者术中应用TCI麻醉,配合肌松闭环给药、AAI监测调控、麻醉信息系统整合等具有很大优势,使高龄患者的麻醉过程更加平稳、苏醒质量更优、可控性和精确性更强、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吴育  徐桂萍  石文剑  伍湘伊 《西部医学》2010,22(7):1211-1213
目的探讨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围术期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方法 56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超前镇痛组(Ⅱ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前10分钟静脉推注氯胺酮0.5mg/kg,术中给予氯胺酮0.25 mg/kg/h持续泵入。两组患者于麻醉前(T1)、手术缝皮时(T2)、术毕24小时(T3)分别抽取静脉血6ml测血浆血管紧张素AⅡ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于手术结束后4、12、24和48 h分别观察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静脉镇痛泵首次触发时间,按压有效进药次数和芬太尼总量。结果Ⅱ组AⅡ较Ⅰ组在三个时间点均降低,且在T2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Ⅱ在T2、T3时间点较T1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Ⅰ组各时点相比血清IL-2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VAS评分,Ⅱ组较Ⅰ组在术后4、12、24和48 h各个时点均降低,且在术后4、12和48 h三个时间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PCIA泵的使用Ⅱ组与Ⅰ组首次触发时间、按压有效进药次数、芬太尼总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超前镇痛能够抑制围术期AⅡ值升高,提高IL-2水平,有效控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减轻由于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导致的免疫抑制状态。同时可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艾司洛尔或利多卡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40-65岁,体重48-78kg,ASAI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芬太尼3μg/kg组(Ⅰ组)、芬太尼3μg/kg+艾司洛尔1mg/kg组(Ⅱ组)和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mg/kg组(Ⅲ组)。3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mg/kg和罗库溴铵0.8m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1min(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及10min(T5)记录心率(HR)、收缩压(SP)、舒张压(DP),并于T0、T1、T3时采集桡动脉血7ml,测定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浓度。结果与T0比较,Ⅰ组在T2、T3时的HR、SP、DP明显升高(P〈0.05);而Ⅱ组、Ⅲ组在T2、T3时的HR、SP、DP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的HR、SP、DP在T1-T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时血浆Ad和NA的浓度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组血浆中Ad、NA浓度低于Ⅰ组(P〈0.05)。结论芬太尼3μg/kg复合艾司洛尔1mg/kg或利多卡因1mg/kg均可减轻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胃部手术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胃部手术患者40例,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丙泊酚加舒芬太尼组(S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F组),术中S组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02~0.05μg·kg^-1·min~^-1,F组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每次1~2μ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基础值)、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切皮后即刻(T3)、胃部手术约50%(T4)、皮下缝合开始后即刻(T5)、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6)和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T7)各时间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后恢复阶段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轻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并于拔管后5 min记录患者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 F组在T2、T3、T5时MAP及HR均高于S组(P〈0.05);F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轻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较S组延长(P〈0.05);F组拔管后5 min OAA/S评分低于S组(P〈0.05)。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部手术时联合应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进行全凭静脉麻醉(TIVA),能提供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苏醒快、苏醒质量高,麻醉可控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诱导期及气管插管时的影响。方法将84例心脏病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每组42例,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麻醉,七氟烷组采用七氟烷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丙泊酚组患者各指标与七氟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其结果显示,丙泊酚组患者T2、T3、T4、T5时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均高于七氟烷组(P<0.05),T3、T4、T5时的平均动脉血压(MAP)高于七氟烷组(P<0.05),T3、T4时的心脏指数(CI)高于七氟烷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T2、T3、T4、T5时的HR、MAP均低于治疗前,丙泊酚组患者T3、T4、T5时的CVP,T4时的CI高于治疗前,七氟烷组患者T3、T4、T5时的CVP,T1时的CI也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烷对心脏病患者全身麻醉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均有抑制作用,丙泊酚使诱导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能否减轻喉肿瘤患者气管切开及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并同时降低知晓发生率。方法择期喉肿瘤手术患者30例,年龄35~55岁,ASA为Ⅰ~Ⅱ级,喉阻塞为Ⅰ~Ⅱ度,随机分为氟芬合剂组(Ⅰ组)、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R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之前,Ⅰ组患者静脉注射氟芬合剂2mL,R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0μg·kg^-1,继之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持续输注。气管切开完成即将插管时,Ⅰ组患者静脉注射氟芬合剂2mL,R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1。(大于1min),记录局部浸润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成功即刻(T2)、麻醉诱导后2min(T3)的HR、MAP、SpO2;记录麻醉诱导时得普利麻的用量;记录气管切开过程中患者有无躁动、呛咳等反应。术后随访患者对气管切开及插管过程的知晓情况。患者SpO2〈90%定义为呼吸抑制。结果与Tn比较,Ⅰ组T1时的MAP及HR无明显变化,T2时MAP及HR明显升高(P〈0.05),T3时MAP及HR明显降低(P〈0.05);R组T1及T2时MAP及HR无明显变化,T3时MAP与Tn比较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HR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T2时R组MAP及HR明显降低(P〈0.05),而T1时MAP明显升高(P〈0.05)。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呼吸抑制。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完成后麻醉诱导所需得普利麻量有显著差异(P〈0.01);与Ⅰ组比较,R组呛咳、躁动等插管反应及插管知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局部麻醉的基础上,瑞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能明显减轻气管切开及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及知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12例(R组)和芬太尼组12例(F组)全凭静脉麻醉,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5 min(T2)、切皮即刻(T3)、锯胸骨即刻(T4)、停机后10 min(T5)、手术结束时(T6)记录BIS、HR、MBP、CVP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术中BIS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稳定;与F组比较,R组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镇痛药使用率增高。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适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快通道麻醉,术后镇痛需尽早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