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常规头颅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其中6例在发病后进行了MRI检查,3例加做了DSA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随诊、复查CT资料.结果:3例患者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均可显示脑梗死灶;6例CT平扫未发现脑缺血灶,灌注成像检查可见病灶,随诊MR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结论:结合多层螺旋CT平扫,CT灌注成像可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缺血病灶,以CBF、MTT及TP最为敏感.而且还可观察慢性脑缺血性病灶的血流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8例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病人行常规CT和CT灌注检查。 15例在起病后行MR检查 ,其中 3例行MRA检查。结果  5 / 18例CT平扫和灌注CT均可见梗死灶。 4 / 18例CT平扫未见缺血灶 ,灌注CT可见病灶 ,随诊MR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 3/ 18例MR证实为脑干梗死 ,CT平扫和灌注CT均未见病灶。 4 / 18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2例平扫隐约可见病灶 ,灌注CT未见病灶。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在急性期甚至超急性期显示脑缺血病灶 ,以CBF、MTT、TP最敏感 ,对小脑、脑干的梗死以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灌注CT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层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急性脑缺血中心梗死区及周围半暗带区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9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灌注成像,分别测量CBF、CBV、MTT、TTP的数值变化,并于1周后再行CT平扫复查。结果:中心梗死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15.1%,CBV<25.7%,MTT>253.3%,TTP>106.3%。半暗带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34.7%,CBV>62.7%,MTT<230.6%,TTP<115.0%。对两区域相应参数差别行秩和检验,其中CBF、CBV、MTT的P值<0.001,而TTP的P值>0.05。结论:急性脑缺血多层CT灌注成像CBF、CBV、MTT的差别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在评价急性脑缺血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作用。方法对48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出缺血边缘区和缺血中央区的RCBF、RCBV和RMTT值(病变侧与镜像的对侧相应值的比值),分析其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介入治疗后缺血边缘区的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显著减小(P〈0.05),RCBV值无显著性增加(P〉0.05)。而缺血中心区的RCBF和RCBV为轻度增加(P〉0.05),RMTT值轻度减小(P〉0.05)。48例患者介入治疗前MS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介入治疗后MSCTP患者异常灌注有改善者32例,明显改善者12例,无改善者3例,进一步加重者1例。结论MSCTP可以较好地反映急性脑缺血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有利于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杨秀勇  杨秀军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10):1089-1091,F000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与表现。方法 12例脑卒中患者行了脑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检查,在工作站生成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局部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色阶图,并测量兴趣区这些参数值,以t检验比较分析。11例于12h至5天内作了CT复诊。结果 动态CTP显示了11例局部脑组织低灌注区和1例可疑病灶,主要表现为相应区域脑组织BF、BV数值下降、MTT数值增加及其彩阶图异常,12例患者均出现了局部脑组织MTT延长,其中BF、BV、MTT均异常者6例,局部脑组织BF、BV、MTT彩阶图异常范围大于实际缺血区。梗死或可疑梗死灶中心、周边区及对侧相应区域测量的BF、BV、MTT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早期诊断价值,其中MTT是缺血性脑卒中反应最为敏感的功能与形态学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6.
于涛  李忠南  桑雅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2,(9):18-19,2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相关病因分析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28例TIA患者均在发病24h内行CTP及头颈部CTA检查,其中12例患者在CTP检查后48h内接受介入治疗,并于治疗后1周内行CTP检查,分别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评价TIA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TIA患者灌注异常区的TTP、MTT及rCBF与健侧对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rCBV与健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TIA患者介入治疗后MTT、rCBF及TTP参数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评价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疗效评估及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 4维血管造影(4D- CTA)及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于发病2-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PI检查,获得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参数图,同时获得4D- CTA图像;于发病的1-3d后行MRI检查,分析CT平扫、CTPI、4D- CTA、MRI表现。结果 CT平扫发现12例有16个缺血病灶,CTPI发现26例32个缺血病灶,MRI发现25例28个缺血病灶,4D- CTA显示有20例责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双源CT 4D- CTA联合灌注成像能为急性脑缺血患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影像学信息,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曹立荣 《医学综述》2007,13(8):628-630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及时干预、适当的干预措施对预后有很大影响。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脑血流变化规律,根据脑局部血液动力学指标确定合适的治疗时间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预测治疗结果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CT灌注成像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肿瘤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先用常规CT平扫确定肿瘤中心部位,然后进行肿瘤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DW 4.2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 所有肿瘤的灌注图像均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出肿瘤大小和轮廓,清晰区分肿瘤区与水肿区.PS图较其他灌注图更能显示肿瘤的大小、轮廓及肿瘤的微血管通透性.星形细胞瘤的CBV、CBF、PS值均高于正常脑白质和瘤周水肿,高级星形细胞瘤的CBV、CBF、PS值均高于低级星形细胞瘤.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区CBV值高于正常脑白质,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 MSCT灌注成像在星形细胞瘤的术前分级、指导治疗、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脑肿瘤灌注成像方法及其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21例脑肿瘤患者行MSCT 灌注扫描,得出灌注图像及参数, 包括脑血流量(CBF) 、脑血容量(CBV) 、造影剂平均达峰时间(TTP) 和肿瘤表面渗透性(P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例脑肿瘤中, 脑胶质瘤8例,脑膜瘤7例, 脑转移瘤6例.21例灌注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轮廓, 清晰地区分肿瘤和水肿; 不同类型肿瘤的CBF、CBV、TTP及PS值不尽相同, 灌注伪彩图表现不同; PS图能清晰显示脑肿瘤的实质部分及微血管通透性.结论:MSCT 灌注成像能科学地量化脑肿瘤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范围的界定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PI)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机对正常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22例(肾癌组)、肾错构瘤患者18例(肾错构瘤组)的肾皮质CT灌注参数进行检测,分别计算:灌注(perfusion);相对组织血容量(rBV);峰值时间(TTP);峰值增强影像(PEI)。结果①肾癌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BV、T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肾错构瘤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BV、T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肾癌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组,而rBV、TTP值明显低于肾错构瘤组。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肾组织及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5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病患者,均在症状发生后1~12 h内,首先行常规CT平扫,接着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所有病人在首次检查后3~7 d内再行CT和临床随诊.结果首次常规CT平扫上,21例显示脑梗死灶,未发现异常病灶者29例.此29例患者经复查CT和临床随诊证实大面积脑梗死者24例,腔隙性脑梗塞3例,另2例诊断为短暂缺血性发作(TIA).CTPI检查显示脑灌注异常者48例,2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在CTPI图像上,测量感兴趣区(RO)I局部脑血流量(rCBF)、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改变明显,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能早期发现急性脑缺血病灶,定量分析还可区分脑梗死区和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早期溶栓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对直肠、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昆钢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2例直肠、结肠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直、结肠癌病变表现为病变肠壁不规则环形增厚或局限性增厚、肠腔不规则狭窄,可伴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形成.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成像(MPR)能较好显示病变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伴发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脏器有无转移.对直、结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全程显示中的应用方法及在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年内共收集36例患者,均行泌尿系常规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送至高级后处理工作站,使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方法,获得完整排泄期尿路影像;同时部分患者相对照做了静脉肾盂造影。结果均能清晰显示泌尿系统解剖情况,其中正常26例,2例输尿管结石,2例肾盏结石,3例肾癌,1例输尿管癌,2例单侧肾盂输尿管中上段积水。结论64层螺旋CT能够多平面、多方位三维立体显示整个泌尿系统的解剖情况,为临床明确肾脏及输尿管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能弥补静脉肾盂造影不能观察到的角度或部位。  相似文献   

15.
王锦良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6):38-40,46,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从临床受检者中选取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86例,用Discovery Ultra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人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行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重建。结果86例中,脑血管动脉瘤53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22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8例和烟雾病3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虽色彩单调,但对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于我院纳入确诊支气管扩张症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MSCT组和普通CT组。两组均采用MSCT及普通CT检查。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支气管扩张肺段进行比较,并比较在不同厚度重建图像时检出的支扩肺段数。结果 90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219个。MSCT检出支扩肺段156个(71.23%),普通CT检查共68个支扩肺段(31.05%)。1~2 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全部支扩肺段,而8~10 mm常规厚层重建图像仅检出54个(83.11%)。结论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上较普通CT有更多优越性,以1~2 mm薄层图像的诊断价值更大。对临床疑似支气管扩张患者,应将多层螺旋CT首选检查方法,以便及早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安冬会  赵荣  史斌 《河北医学》2013,19(2):166-16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间我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检查的脑胶质瘤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行CT灌注扫描,于重建的CT灌注图像上测量各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测量病理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CBF均值、CBV均值及Ps均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别胶质瘤组与低级别胶质瘤组MTT均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胶质瘤CT灌注rCBV值与MVD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571,P〈0.05)。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且rCBV值与MVD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华  林顺发 《医学综述》2008,14(15):2356-2359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简单、经济,已成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着重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时的扫描方法、影像征象、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影像技术比较时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