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大标  吴冰心  阳越  吴钒  李志钢 《陕西中医》2022,43(6):752-754,76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发生改变为特征。中医学认为其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可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肝郁血虚、气滞血瘀等证型。治疗多从肝、脾、肾论治,兼顾行气活血化瘀,以脏腑气血阴阳调和为目的。现从肝、脾、肾的脏腑功能出发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中医治疗,从分子层面总结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分析中药及复方制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相当于中医中的"骨痿",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肾虚、肝虚、脾虚、血瘀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需遵循补肾、健脾、活血调肝的治疗原则。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丰富中医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等问题。与中医"骨枯"、"骨痹"、"骨痿"、"骨极"等病的描述类似。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医传统认为与肾的关系密切,而肝脾两脏功能失调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肾、肝、脾三脏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理,从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卫红  殷玉莲  周悦  陈红风 《河北中医》2016,(11):1752-1756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2个方面论述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病位在骨,涉及多个脏腑,主要与肝、肾、脾相关。其病因复杂,病机主要以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为主,根据其病机治疗以补益肝肾、健脾活血为主。本文探讨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及中医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晚娇  雷静 《陕西中医》2011,32(3):304-30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女性的一种多发病,大多数医家多从脾、肾、血瘀论治,本文结合绝经后妇女的生理特性,从肝探讨治疗本病的方法,旨在对本病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6.
介绍史晓林教授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论治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史 晓林教授认为,“肾苦燥”,是指肾易受内燥伤害,即肾阴虚,导致肾精亏虚,精少髓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 病机是年老体衰,诸脏虚损,以肝肾阴虚为主,阴虚又易致瘀。故治疗宜以补肝肾为主,使精血化生有源,充 养骨髓,辅以辛药温阳,行气血津液,使补而不滞,达到“润”肾、补肾强骨之效。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 ,继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性疾病〔1〕。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年龄增加老化或妇女绝经后骨组织发生的一种生理性变化 ,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型。因某些疾病 (如内分泌紊乱 ,肝、肾及胃肠钙吸收障碍等慢性疾病 ) ,营养不良及药物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称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目前 ,临床治疗该病使用最多的是雌激素 ,钙剂 ,活性维生素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与西北爆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地区200例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与西北燥证的相关性。结果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候分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发生率与雌激素缺乏、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运动等关系密切(P均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维、汉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涉及肝、脾、肾等器官,与血瘀关系密切,与西北燥证分布特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刘克忠教授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师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多脏器、多系统的衰老性疾病,疲劳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症状,也是加重临床症状或继发骨折的重要原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疲劳症状是多脏器虚损,与脾肾肝虚损最为密切,虚损致筋骨失养,劳于神气,伤于形体,临床治疗要整体调节,依据患者临床的病证谴方用药,达到改善疲劳症状,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降低骨折风险,提高生存质量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中医是一种病变部位在腰背四肢及关节,病及肾肝脾,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肾肝脾亏、气血不足为本,以风寒湿痹阻、瘀血阻络为标所致骨髓失养的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及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根据临床症状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骨痿"等范畴,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大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对于其治疗大多以补肾健脾益肝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中医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分型及中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2.
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肝、肾与筋、骨联系密切。肝、肾同源,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肾为先天之本,女子又以肝为先天,两脏同源,主精血,养筋骨。绝经后女性气血亏虚,各脏腑功能衰退,肾虚精亏、肝血不足,肾虚则髓空骨枯,肝虚则筋骨失濡,由虚而致血瘀,影响气血之运作,不能发挥血的濡养作用,终致“骨痿”不用。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该文通过肝、肾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结合古今医学对“肝肾同源”的认识,从肝、肾互为母子、精血互化、藏泻互用、阴阳互滋互制、经络互通5个方面,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多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成为绝经期妇女需要重点关注的全身慢性疾病。喻秀兰主任从医数十载,临床上诊疗PMOP主张肝肾为本、脾肾并重与气血调和相结合,重视标本同治,通过肝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善于将滋肾、调肝、健脾等中药配伍使用,兼顾老年女性绝经后生理特点,达到强健筋骨之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滋肾调肝法与雷洛昔芬的疗效对比,探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自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骨科门诊2015年11月—2017年3月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例中,选出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病例120例。分为滋肾调肝组(治疗组60例)、雷洛昔芬组(对照组60例),对治疗前各组骨密度及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后骨密度、中医症候评分、疗效评价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在骨密度及中医症候评分、疗效评价方面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滋肾调肝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方法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近二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以"针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关键词,收集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实验报道,并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实验机理进行整理,从而分析出其优势。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雌激素有关,与脾肾关系密切,针刺可通过改变骨代谢生化、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等指标发挥治疗作用。结论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腧埋线联合药物口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肾腧埋线联合碳酸钙D3咀嚼片治疗,对照组进行碳酸钙D3咀嚼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骨密度、疼痛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骨密度值有所增加,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腧埋线联合碳酸钙D3咀嚼片可明显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及其他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绝经后女性肝肾精血不足,骨枯髓减,气血亏虚,血不得行,因虚致瘀,无以濡养筋骨和血脉,终致骨痿与胸痹合而为病。从中医角度来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重视标本兼顾。此文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将心与肾相联系,并结合对心肾相交的认识,从心肾的关系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价值,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一源三歧”是指冲、任、督脉同出于胞宫而循行路径不同,并且与肾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协同调节的作用,可以调节人身之气血阴阳,对于认识和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老年女性绝经期以后的一种常见疾病,中医学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肾虚,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本,与人体气血阴阳密切相关。基于此,通过探讨“一源三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联系,分析冲、任、督脉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并从调理冲、任、督脉角度来探讨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3-275
目的: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证型,是以肾虚为主,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为辅的常见证型。方法: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出发,论述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肾虚、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证型的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分析、西医病理阐释、治疗方法,以及各证型与肾虚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也可以见到脾虚、肝阴虚的虚证和血瘀、气滞、寒痰湿邪等实性证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证素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中医证候证素特点,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7"岁为周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年龄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位证素构成比的顺位为:肝(65. 263%)、肾(49. 473%)、脾(13. 68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病位证素的频数分布中,肝与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病性证素的分布特点中,实性证素痰与虚性证素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5);实性证素气滞、痰与虚性证素血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7,P=0. 004);实性证素气滞、血瘀、湿、痰与虚性证素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8,P=0. 014,P=0. 022,P=0. 000);实性证素气滞、血瘀、痰与虚性证素阳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2,P=0. 047,P=0. 002)。不同年龄组病位证素、实性证素、虚性证素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 973; P=0. 917; P=0. 983),三组居于前3位的病位证素构成比分别为:肝(22. 105%)、肾(16. 842%)、脾(4. 211%);肝(32. 632%)、肾(25. 263%)、脾(6. 316%);肝(10. 526%)、肾(7. 368%)、脾(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实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痰(15. 789%)、气滞(14. 737%)、湿(12. 632%);湿(15. 789%)、气滞(15. 789%)、痰(14. 737%);痰(5. 263%)、血瘀(3. 158%)、寒(3. 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虚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阴虚(18. 947%)、阳虚(14. 737%)、气虚(12. 632%);阴虚(31. 579%)、血虚(23. 158%)、阳虚(20. 200%);阴虚(13. 684%)、阳虚(8. 421%)、血虚(7. 368%)。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肾、脾。病性证素中,痰、气滞、湿、血瘀、寒在实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虚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且虚性证素的影响大于实性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