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程度的改变及可变因素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学生在校期间网络成瘾程度的改变及其可变因素。方法追踪调查2001级1034名文科、理科、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使用互联网测试表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并将结果与学生在大一时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1)大三学生中男生成瘾者占2.67%,准成瘾者占32.00%;女生成瘾者占0.41%,准成瘾者占19.88%,差异有显著性(x^2=29.601,P〈0.01);大三学生成瘾者准成瘾者占26.15%,成瘾者占1.58%,与2年前大一时成瘾者占1.62%,准成瘾者占51.05%比较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04.733,P〈0.01)。(2)父母的关心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造成的精神压力,对所读学校或专业的兴趣对大三学生成瘾影响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两年前比较,学生成瘾程度有所降低;高年级时男生较女生易成瘾。高年级学生成瘾状况与父母的关心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造成的精神压力,对所读学校或专业的兴趣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探讨甲型H1N1流感流行时期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状况调查表,以随机调查的方式,对杭师大隔离的学生(43人)和未隔离的学生(39人)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1)症状自评量表中,被隔离学生的因子阳性检出率第一位是强迫症状(30.23%),躯体化症状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P〈0.05);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为13.95%,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34.88%。(2)未隔离学生的因子阳性检出率第一位是强迫症状(39.53%),其中恐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为18.60%,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39.53%。(3)被隔离学生与未隔离学生只在偏执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症状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1N1流行期间,大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王彤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116-117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吸烟现状,为学校制订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尝试吸烟率、近期吸烟率、经常吸烟率3项指标对某学院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7092名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尝试吸烟率为71.9%和18.6%;男、女生近期吸烟率为41.1%和3.3%;男、女生经常吸烟率分别为1.0%和0.2%。各项吸烟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1);大一至大三学生吸烟率变化不大,大四男生尝试吸烟率、近期吸烟率、经常吸烟率较高。结论控烟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应在全校各年级实施,应将大四、大一年级学生及所有男生作为控烟干预重点教育人群。  相似文献   

4.
万秋华 《中外医疗》2012,31(10):113-113
目的调查和分析湖北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诱发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24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SCL-90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在抑郁评分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P〈0.05);焦虑评分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男生和女生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恐怖项得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21条)和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武汉市一所高校1197名本科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79份(男生432份、女生747份)。结果30.27%的大学生有抑郁症状,其中轻度为24.34%、中度5.0%、重度仅为0.93%。女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略高于男生(31.86%与27.55%)。无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城乡(家庭住址)差别。调整后的Logist回归分析发现:父母被诊断有精神疾病(OR=2.38,P〈0.05)、样本学生自己有身体疾病(OR=3.83,P〈0.01)、自我报告精神状况不好(OR=28.91,P〈0.01)、没有朋友(OR=19.02,P〈0.01)、只有1~2个朋友(OR=4.68,P〈0.01)是与抑郁症状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而课余参加一种社团活动(OR=0.48,P〈0.05)显示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报告自己和父母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较差;他们几乎没有朋友;他们课余时间很少参加社团活动。结论高校开展大学生精神健康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非常重要,有必要构建校园情绪支持和社会援助体系,以利于非临床症状的抑郁大学生能够得到年级辅导员老师、班干部和寝室长的及时救助和鼓励。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原因,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及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方法对湖南省五所高校在校学生,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有明显心理问题者为15.35%(351/2287),女生高于男生p〈0.025(x^2=5.268)。文科生高于理科生p〈0.005(x^2=8.618)。有轻生与自杀倾向者3.67%(84/2287),与性别、文理科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忽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本人、家长与社会都应重视,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大学生人体成分的组成,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提供科学依据。方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对山东大学207名19~24岁大学生进行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男生体重、瘦体重、无机质分别为64.08(SD7.61)kg、53.80(SD5.34)kg、3.46(SD0.29)kg;女生为53.58(SD5.65)kg、39.62(SD3.39)kg、2.70(SD0.18)kg,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01);而体脂肪(BF)、身体脂肪比率(BF%)男生为10.28(SD3.64)kg、15.79(SD4.12)%,女生为13.96(SD3.40)kg、25.78(SD4.17)%,男生显著低于女生(P〈0.001)。健康评估得分男生为74.60(SD4.40)分、女生为74.94(SD3.11)分,男女无显著差异(P〉0.05)。以身体脂肪比率(BF%)判定肥胖与营养不良发生率,男生分别为15.67%和2.94%,女生为18.1%和2.86%。结论:受试大学生肥胖与营养不良检出率均较低,肌肉量偏低,应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大学生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和行为现状,为校方制定有效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措施及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运用自编问卷对下沙校区3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我校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整体知晓率为67.8%;获取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最希望通过的一种途径排名前三位的是网络(28.O%),电视(22.9%)和宣传单、小册子(16.5%);态度的整体平均得分为18.0分(总分20分),女生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的态度得分最高,大三学生最低;大一学生及研究生的行为得分高于大二、大三的学生。结论当前,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总体认知水平不高,不同特征的学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上存在差异,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身心症状的现状。方法采用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ROH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9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量。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得分为42.20±13.26,身心症状量表总均分为1.68±0.46,身心症状量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常模。(2)男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差异,但是女生的身心症状显著比男生差,在躯体化、抑郁、恐怖这3个因子上的得分,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身心症状量表总均分及其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SCL-90总均分及每个因子都负相关,特别是和总均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负相关。结论应该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辛宏  陈容  贾静  张迪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8(4):269-270,272
目的:了解沈阳医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变化,为进一步开展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XTC—GF系列体质健康测量仪,对2003级在校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测试。结果:沈阳医学院大三学生身高、体重、握力等指标男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0.001);男生肺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0.001);立定跳远男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P〈0.001)。大三学生各项指标动态分析发现,女生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和握力均低于大一时水平(P〈0.001)。大三男生体质变化不明显。结论:应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注重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汪爱勤  王安辉  刘媛 《医学争鸣》2003,24(17):1621-1622
目的:评价参加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期间学生的焦虑、抑郁及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某年参演的174名医疗专业本科生(A组:119名男生,B组:55名女生)和81名护理专业中专生(C组,均为女性)进行现况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问卷,由学生自行填写独立完成.结果:11.8%-29.6%的参演学员有突出的心理症状,15.1%-34.6%的参演学员存在抑郁症状.C组参演学员的心理阳性症状、焦虑、抑郁评分较其他两组都高.结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等症状是影响不同层次参演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心理阳性症状.本科生中女性参演学员不及男性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好.参演女性学员中医疗本科生较护理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影响朝鲜族初中生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我的班级问卷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初级中学1,2年级的12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朝鲜族初中生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5.05%,男生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各年龄组中16岁组抑郁症状发生率最高;留守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3.75%.抑郁症状组学生受教师关心程度较无抑郁症状组差,朋友人数较无抑郁症状组少.拥有和睦安宁家庭的学生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低,生活在父母分居家庭的学生中抑郁症状发生率高;抑郁症状组学生的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平均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症状组,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等因素平均分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状组.[结论]朝鲜族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学校及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省民族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与性格及性别相关因素的关系,为民族心理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自编学生问卷,对6区/县17所中学学生,共12 408人进行调查,抽取民族地区中学生7 979人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取有效问卷12 206份,其中民族地区,有抑郁症状者1 802例,检出率22.6%,女生(25%)高于男生(2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格之间差别也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性别与性格的比较中,发现男生内向者抑郁症状(40.2%)高于女生内向者(35.6%).结论应重视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抑郁情况,尤其是性别为女性和性格为内向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对北京市城乡老年人群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LE)、健康预期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 ALE)的影响。方法2009年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对2038例60岁以上老年人行抑郁症状和体能评估。根据能否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评定健康与否。2011年对该样本进行随访。应用多状态寿命表IMaCH软件计算各年龄段正常组与有抑郁症状组的LE、ALE和ALE的百分比值。结果本次调查的2038例中有抑郁症状者294例,检出率为14.4%。 LE、ALE和ALE的百分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城区正常的老年人群中,女性的LE高于男性,但是女性的ALE和ALE占LE的百分比均低于男性;而在城区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群中,女性的LE、ALE和ALE占LE的百分比均低于男性。农村女性的LE和ALE高于男性,但是ALE占LE的百分比均低于男性。在城市和农村,正常老年人的LE、ALE和ALE占LE的百分比均高于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在正常和有抑郁症状的男性老年人群中,城区老年人的LE、ALE和ALE占LE的百分比均高于农村老年人。结论抑郁症状对北京市老年人的LE、ALE和ALE占LE的百分比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普洱市城市和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体质与膳食营养状况。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5月普洱市城乡各两所学校初中一年级13岁学生共498名为调查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和胸围.查阅最近一次的运动成绩,用24h回顾法进行3d膳食调查。结果城镇男、女学生身高均显著高于乡村学生(P〈0.05)。乡村女生较低体重率显著高于城镇女生,而肥胖率显著低于城镇女生(P〈0.05)。城镇学生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普遍高于乡村学生,城乡学生钙摄入量均不足。结论普洱市初中一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状况不理想,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膳食摄入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大学学员的社会支持现况及其与情绪抑郁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南宁市老年大学159名55 ~ 79岁的学员,进行社会支持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的测查.结果 ①社会支持总分(40.92±7.63)分,高于国内常模[(34.56±3.73)分,t=10.515,P<0.01],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均高于全国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示范区(北京西城区)老年人(t=2.064,2.017,9.222;P<0.05);②样本中有配偶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无配偶者(t=5.78,4.956,4.918,3.175; P<0.01);③样本组中情绪抑郁的阳性率26.8%,抑郁阳性组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3项得分[(37.43±7.41)分,(21.43±4.93)分,(7.67±2.37)分]分均比阴性组低[(42.17±7.35)分,(24.43±4.22)分,(8.78±2.83)分,t=3.585,2.277,3.776;P<0.05];④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评分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296,-0.194,-0.307; P<0.01).结论 老年大学学员的社会支持总体水平较高,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以2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了评定。结果: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方面高于男生,两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学生中女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应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稳定、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级抽样法,使用SCL-90和UPI量表对1 300名综合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UPI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58.5%;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环境适应降低、情绪消沉不稳定、自信心缺乏及人际交往障碍等.所有被调查者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为74人(6.19%),其中29人的抑郁因子得分高于或等于3;可预测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及精神病性因子.[结论]对具有抑郁、焦虑、敌对及恐惧等心理障碍表现的大学生应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早期预防自杀等行为.  相似文献   

19.
某医科大学学生SCL-90量表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科类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年级~4年级医科类大学生共827人应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学生的强迫、焦虑、恐怖、偏执、敌对、抑郁6项因子分数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男女学生之间只有焦虑因子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强迫症状因子分数越来越高。结论医科大学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敌对、抑郁6项因子中具有心理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高,SCL-90显示学生强迫症状因子分数逐渐增高;女生较男生容易产生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从两所高校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558名,获得其年龄、性别、相关社会心理学因素以及是否存在抑郁状态等信息。结果218人患有抑郁症状(39.1%),且男性中发生比例(44.9%)显著高于女性(34.4%)(x^2=6.41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身体状况(OR男=1.852,OR女=1.924)和倾诉与否(OR男=2.000,OR女=1.694)均为男女大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此外,少年时期的生长环境(OR=1.781)、专业兴趣的有无(OR=2.971)、恋爱与否(OR=2.326)和年龄差异(OR低年龄组=3.088)是男大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而就业前景(OR=1.803)、人际关系(OR=2.112)和在校学习年限(OR一年=5.739)则为女大学生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男大学生中抑郁状态产生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不同性别抑郁状态产生的危险因素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