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本文建立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Ⅰ6-Ⅸ,GPⅡ6-Ⅲa及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方法,并用于诊断1例血小板无力症。结果表明:流式细胞仪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方法,为临床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肺转流对小儿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变化是反映血小板激活程度分子水平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血小板灭活是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手术中和手术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在CPB中循环血小板有功能和结构改变,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Ib的表达减少。小儿CPB时循环血量相对较少,因此,血小板活性和膜受体的灭活相对较多。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y)检测CPB对小儿血小板膜受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儿血小板无力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上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sathenia,GT) 为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是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IIIa)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1]。下面根据1986年后的标准诊断总结我科1983-1999年门诊及病房共22例GT资料^[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糖蛋白Ⅱb(GPⅡb,CD41)/Ⅲa(GPⅢa,CD61)含量,并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块收缩试验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结果GT患者血小板糖蛋白Ⅱb(GPⅡb,CD41)/Ⅲa(GPⅢa,CD61)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块收缩试验明显较正常低下,出血时间较正常明显延长。结论血小板GPⅡb/Ⅲa量的减少及功能障碍是导致血小板无力原因,可能机制与其相关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同时需要较多的血量,因此给儿科临床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拟应用流式细胞术建立一种简便、快捷、敏感的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方法。应用荧光素化的羊抗人F(ab)2段IgG抗体结合血小板表面的抗体,应用荧光素化的羊抗鼠IgG抗体作为阴性对照。即以直接法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的IgG。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的平均荧光强度。血小板荧光强度(MFI)反映血小板表面PAIgG的水平。测定正常人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血小板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平均荧光强度(MFI)为23.67±9.10(道数)。31例ITP组的MFI为103.63±31.41(道数)。ITP病人的血小板荧光阳性率为90%。治疗有效的病人,随血小板计数的上升,血小板荧光强度逐渐下降。因此,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抗体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PAIgG检测方法,可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是由于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糖蛋白缺乏,使血小板不能聚集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出血。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归属于CD41a/CD61,采用抗人CD41a/CD61和流式细胞术(FCM)能从分子水平对GT作出明确诊断。最近本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肥胖儿童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例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前列环素(PGI2)代谢产物6-酮-PGF1α、血栓素(TXA2)降解产物TXB2及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脂血症肥胖儿较21例正常儿童血浆6-酮-PGF1α明显降低(P<0.01),血浆6-酮-PGF1α/TXB2比值亦明显变小(P<0.01),血浆β-TG显著升高(P<0.01)。提示高脂血症肥胖儿童血小板释放反应明显增强,并与体内PGI2含量减少及PGI2/TXA2比值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对缺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大鼠肺动脉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常氧组(6只)、低氧组(6只)、低氧+L-精氨酸组(低氧+L-Arg组)(7只)及低氧+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组(低氧+L-NAME组)(6只)。以光学显微镜观测4组大鼠肺中、小肌型动脉的相对中膜厚度(RMT)。应用PDGF的单克隆抗体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组大鼠肺动脉P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FCM微量全血法检测新诊断ITP患儿18例治疗前(ITP组)及治疗后达完全反应组(ITP-CR组)以及儿外科择期手术患儿17例(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IPF%、IPC、及膜糖蛋白(CD62p、PAC-1、CD42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TP组MPV、PDW、P-LCR、IPF%明显升高(P0.05),而PLT、PCT、IPC降低(P0.05);且ADP激活前、后三种膜糖蛋白(PAC-1、CD62P、CD42b)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ITP-CR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IPF%降低,PLT、PCT、IPC及三种膜糖蛋白(PAC-1、CD62p、CD42b)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ITP患儿体内外血小板均处于低活化状态,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相关参数为ITP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肾母细胞瘤时血小板数量,体积,活化,功能状态和凝血功能指标和凝血因子活化指标的改变。方法 肾母细胞瘤患儿组和对照组均为21例,用^125I标记单克隆抗体SZ51测定GMP-140,ELISQA测定TXB2,用放免法测定5-HT,用Coulter JT-IR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量,体积有较多的要用TYXN血液凝固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CONTRONⅣ型凝血仪测定凝血功能,采用ELIS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减少性紫癜(ATTP)患儿血小板生成素(TPO)及血小板TPO受体c-MPL mRNA基因转化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PO、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水平;半定量RT-PCR法检测外周血血小板c-MPL mRNA的相对量。结果 ATTP患儿初治时血浆TPO水平增高,血小板c-MOL mRNA较低;以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位随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深缩血小板保存期间TGF-β1水平变化及血小板输注对急性白血病儿童TGF-β1的影响。采用ELISA测定试剂盒测定单采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TGF-β1浓度的白血病儿童血小板输注后体内TGF-β1水平。结果表示,浓缩血小板TGF-β1高于正常人血浆,且结合TGF-β1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白血病儿童TGF-β1在血小板输注后即刻达最高值,且持续升高4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3.
单纯性肥胖儿童治疗前后尿中微量蛋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儿童单纯性肥胖对肾脏功能的损伤。方法采用RIA检测单纯性肥胖儿童治疗前后24小时尿中微量白蛋白(Alb)、IgG、β2-MG及糖蛋白(THP)。结果71例肥胖儿童尿中Alb、Ig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例重度肥胖儿童经治疗3~6个月后尿中Alb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尿中IgG排泄量恢复正常。结论单纯性肥胖对肾脏的早期损伤为可逆性,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新生儿硬肿症53例,各种原因所致肺出血12例。检测了TXB2(血栓素A2-TXA2的稳定衍生物)、6-K-PGF1α(前列环素I2-PGI2稳定衍生物)、PC-ACA(蛋白C抗凝血活性)。其结果,新生儿硬肿症早期TXB2升高,PC-ACA在低体温时活性低,揭示本症存在着高凝趋势。肺出血病人6-K-PGF1α升高,有些病人是在肺出血前检出的,提示此项可做为肺出血早期监测指标,但指标水平及出现时间等应进一步研究。肺出血病人T/P(TXB2/6-K-PGF1α以下简称T/P)比例失调,本研究证明新生儿硬肿症及肺出血存在血小板激活/破坏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变,有出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同时扩增粒/巨噬细胞系祖细胞(CFU-GM)、巨核细胞系祖细胞(CFU-MK)的最佳细胞因子组合。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经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2体系中经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3、IL-6、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等不同细胞组合扩增14d,检测瓣微增倍数。结果 TPO可协同SCF、IL-3、IL-6、G-CSF对CFU-G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I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生后2周内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为ICH组和无ICH组。ICH组根据ICH分度结果分为轻度(Ⅰ和Ⅱ度)和重度ICH(Ⅲ和Ⅳ度)亚组。入选患儿在入院第2天检测血小板各项参数,采用PCR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各组等位基因比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ICH组纳入68例,其中轻度ICH亚组53例,重度ICH亚组15例;无ICH组纳入75例。ICH组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PCT)显著低于无ICH组,P<0.05;重度ICH亚组较轻度ICH亚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显著,P<0.05。ICH组58/68例、无ICH组65/75例成功进行了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检测。ICH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的各基因型比例为:TT 77.6%(45/58例),TM 17.2%(10/58例),MM 5.2%(3/58例);M基因频率为13.8%(16/116频次);无ICH组为TT 89.2%(58/65例),TM 10.8%(7/65例),MM 0;M基因频率为5.4%(7/130频次)。两组M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ICH亚组与重度ICH亚组M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 vs 20.0%)。ICH组和无ICH组各基因型比例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含有M等位基因患儿PLT和PCT显著低于无M等位基因患儿。结论①ICH早产儿存在血小板参数异常现象;②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ICH发生的关联性值得更细化的研究;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 M等位基因可能与早产儿ICH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是一种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数量或结构异常,导致血小板对多种诱聚剂反应不良.临床表现为自幼反复发生的自发性出血,且常伴终生.本病属罕见遗传性疾病,尚无统一的根治性治疗措施.文章对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β2_糖蛋白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分析其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分析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结果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7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β2_糖蛋白1与血小板的大量结合可能是导致川崎病高凝状态、血管炎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为预防和及早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血小板活化是川崎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东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基因突变型。探讨干血纸片法用于基因突变型诊断的效果。方法 采用专用滤纸干血斑,运用5对特异性引物进行DNA直接扩增、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对87例G-6-PD缺陷的住院患儿进行检测。结果 87例患儿中30例(35%)为G1376T,28例(32%)为G1388A,6例(7%)为A95G,1例(1%)为G392T,未检出C1024T,尚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9月住院KD患儿为研究对象(27例),同时设发热对照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进一步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采集各组儿童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表达水平。结果 KD患儿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发热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对照组最低;KD患儿在亚急性期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亚急性期时,CAL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较NCAL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在整个病程中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血小板活化;KD患儿亚急性期PAC-1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且CAL组较NCAL组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活化与KD冠状动脉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