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产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临产妇(试验组)与6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T、APTT和FIB值与对照组的相应PT,AP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23例临产孕妇与800例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孕产组的PLT、APTT值低于对照组(P<0.001),PT和FIB值高于对照组(P<0.001),而TT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蒙天生  莫鸿健 《右江医学》2011,39(4):466-467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0例正常临产孕妇(观察组)及80例健康体检妇女(对照组)血中PT、APTT、TT、FIB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例临产孕妇PT、APTT、FIB、T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例临产孕妇组与110例各科女性病人为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临产孕妇组PT、FIB、TT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明显差异(P<0.001),APTT值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项目指标对产妇异常出血的抢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与分析,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或DIC提供科学可靠地依据.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 P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出血和DIC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善业 《广西医学》2009,31(6):838-83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的检测在孕产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PT、FIB值升高,APTT、PLT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临产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28例临产孕妇(试验组)与16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PLT、PT、APTT、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德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13-1314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的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5例临产孕妇组(实验组)与141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组(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比较,P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而APTT明显降低(P<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T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二聚体可反映临产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二聚体升高还能说明临产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临产孕妇凝血四指标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以充分了解孕妇体内凝血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临产孕妇的一般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30例身体体检合格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所有患者PT、APTT、FIB、T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P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TT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凝血四指标对孕妇体内的凝血情况进行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大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临产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状况,探讨临产孕妇分娩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凝血指标变化的检测。方法:选取180例正常妊娠临产孕妇及83例非怀孕育龄妇女进行PT、TT、APTT、Fib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TT值明显低于非怀孕妇女组,而Fib值有明显的升高,两组PT、TT、Fib值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APTT值虽有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且APTT值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临床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检测,加强分娩过程中产妇各项凝血指标的密切监测在防止生产异常出血和预防诱发DIC及血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临产孕妇和健康非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非孕妇比较,临产孕妇的PT、INR值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PT、TT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降低临产孕妇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产孕妇和正常妇女凝血活酶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对135例临产孕妇、66例正常妇女(对照组)血液标本进行血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T、FI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产孕妇组APT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528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亚玲 《中外医疗》2010,29(15):6-7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8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25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的PT、INR、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临产孕妇PT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红 《吉林医学》2012,33(17):362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功能变化。方法:分别抽取临产孕妇和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晨静脉血2 ml,放入3.2%柠檬酸钠抗凝管中,充分摇匀,3 000 r/min离心15 min,2 h内在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FIB)检测。结果:与健康非孕妇比较,临产孕妇的PT值明显降低,FIB水平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T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联合检测对妊高征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8例妊高征患者及50例健康孕妇,观察两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值及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妊高征患者的PT、APTT、TT、FIB、PL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妊高征病情,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产后出血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日本sysmex CA-1500血凝仪和sysmexs SE-9000血细胞分析仪,对52例肝硬化患者和45例健康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患者PLT、MPV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时间延长,FIB减低,与健康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二项与血小板的联合检测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COATRONMI型单通道血凝仪检测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9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高凝倾向,有微血管病变者更为明显,其血浆PT、APTT、TT结果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无微血管病变者(P<0.05),FIB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和无微血管病变者(P<0.05);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PT、APTT、TT三项指标亦缩短,FIB增高,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凝血状态,为糖尿病的疗效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对临产孕妇50例及对照组健康非妊娠妇女50例进行PT、TT、APTT、FIB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组PT、T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产前检查凝血四项指标可以为临床治疗产科意外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中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比如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