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佛波醇酯(phorbol—12—mytlstate—13—acetate,PMA)可促进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OH、O_2等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增加,从而间接诱发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过氧化物歧化酶(Suporoxlde dlsmutase,SOD)等具有抑制断裂发生的作用。本文对10例食业癌患者与14例健康人经PMA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培养1小时、48小时培养上清液中SOD水平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的对象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转移的患者,年龄28~36岁女患三例。均无放射性接触及治疗史,也未经化疗,近期无病毒感染。分别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进行培养,对每个患者分别分析细胞各100个,主要观察染色体的非稳定性畸变及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5.
染色体畸变与肿瘤发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肿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认为癌症是由多种遗传物质损伤引起的“基因疾病”,已证实肿瘤细胞染色体互易、缺失、插入和倒位致染色体特异性断裂点区域癌基因激活表达或抑癌基因缺失,导致相关编码蛋白异常和细胞生物学性状改变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对此予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和发展机理。一、肿瘤染色体数量畸变及其生物学意义。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和改进,已证明绝大多数肿瘤细胞中出现染色体数量异常,并存在某些特异性异常染色体。目前研究手段多采从荧光标记原…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患者染色体畸变及SCE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9例膀胱癌患者和16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SCE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膀胱癌患者染色体总畸变率、断裂及裂隙、脆性位点的表达、四倍体、着丝粒后期相以及SCE率都明显高于正常人。对以脆性位点表达率和SCE率为指标检测群体中,尤其是高危群体中肿瘤易患性个体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特殊的细胞培养方法,观察32例鼻咽癌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并同时测定血清EBVCA—IgA抗体。结果发现:1.鼻咽癌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EBVCA—IgA抗体阳性患者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3.染色体畸变率随EBVCA—IgA抗体滴度的升高而有增高趋势。文中简要讨论了EB病毒与遗传因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患者染色体端粒联合与染色体畸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鼻咽癌染色体端粒联合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采用G显带技术,对25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的染色体端粒联合频率进行观察,同时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鼻咽癌患者染色体端粒联合频率(35.07%)及染色体畸变率(12.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27%及2.46%),2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联合的位点与染色体畸变断裂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密切相关(γ=0.8149,P<0.05),说明染色体端粒联合发生是染色体畸变形成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畸变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对30例膀胱癌患者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畸变分析。 结果: 患者组中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多倍体的出现率明显增高,总畸变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增加,染色体的二倍体率下降。 结论: 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染色体变异范围扩大,多倍体的出现可能预示着肿瘤的恶性倾向和患者的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丝裂霉素C诱发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与特异性断裂点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血培养的方法,观察MMC诱发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染色体断裂频率与MMC浓度呈直线正相关;畸变细胞率与MMC浓度的对数呈直线正相关;染色体畸变类型较多见染色单体交换;畸变较集中地发生于着丝粒部位;非着丝粒部位的畸变倾向于发生在含有脆性部位的染色体区带。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研究胃癌患者的染色体畸变情况.材料与方法:以临床已确定的未经放疗和化疗的2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健康、无不良嗜好、无有害物接触史的志愿者26人作为对照组.采取研究组和对照组中每一例的外周血样本,各培养3个培养物,分别用于进行微核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畸变率等指标的研究.结果: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显示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微核率、染色单体交换率、染色体畸变率均存在着差异性.结论:染色体畸变可能是胃癌发生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DNA诱发损伤的修复与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咖啡因对人精子染色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人精子去透明带卵异种体外受精技术,对第1次卵裂中期相的染色体畸变进行分析。实验分为对照、咖啡因后处理、丝裂霉素C(MMC)预处理、MMC预处理同时加咖啡因后处理4个组。咖啡因组、MMC组和MMC+咖啡因组染色体结构畸变精子率依次为27.0%,23.0%和45.0%;断裂均数依次为0.72,0.60和1.65,各组上述参数均高于空白对照组(8.0%,0.14),差异非常显著(P<0.01,P<0.01)。与MMC组和咖啡因组相比较,MMC+咖啡因组诱发的染色体型和染色单体型畸变均明显增加,以染色体型畸变增加更为明显(P<0.01,P<0.01)。结果显示,咖啡因可诱发人精子染色体畸变并能通过抑制金黄地鼠卵母细胞的复制前和复制后修复系统,有效地增强MMC对人精子染色体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13.
14.
本实验采用低叶酸培养条件,对一个鼻咽癌高发家族成员和配对的正常人作了染色体畸变研究。结果:家族血缘亲属组和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CAR)分别为11.01%和5.06%,两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配偶组CAR为4.6%。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5);家族中一非癌成员发现t(7;14)(P22;q22)2次,与文献报告在2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发现的染色体易位完全相同。文章讨论了染色体畸变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认为特殊的培养条件可使家族成员CAR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15.
肝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肝癌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作者针对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具有不稳定性和抗诱变能力差的特点,此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乙双吗啉诱发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乙双吗啉的遗传毒性与潜在的致癌作用,应用终浓度为2.5~30μg/ml的乙双吗啉,体外处理培养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各类畸变和间期细胞的微核形成,其畸变细胞率与微核细胞率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可用线性回归描述;用上述浓度的乙双吗啉体外处理人外周血,放置18小时后直接制备富集淋巴细胞微核片,发现乙双吗啉可诱发G_0期淋巴细胞的微核形成,其微核细胞率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同样可用线性回归描述。本实验三种短期测试法所检测的乙双吗啉最低浓度均为2.5μg/ml。这些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乙双吗啉具有显著的遗传毒性,并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建议慎用于临床非肿瘤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CA)和银染核仁组成者区(Ag-NORs)银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联合(Ag-AA)频率的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Ag-NOR和Ag-AA的试验结果与正常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rRNA基因的活性表达具有肿瘤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