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行为个性因素对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行为个性人格因素对脑梗死患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应用A型性格问卷及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78例脑梗死患及87例对照组进行心理学检查,对比分析其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患的的性格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关系。结果 A型行为智能障碍组63.27%,非智能障碍组47.75%,对照组35.63%。P量表分>60,智能障碍组63.27%,非智能障碍组35%,对照组20.69%。N量表分>55,智能障碍组42.86%,非智能障碍组38.75%,对照组24.14%。结论 A型行为不但是脑梗死的易感行为更为脑梗死后的智能障碍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精神质的个性和不稳定性情绪特征,特别对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发生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社会心理因素、行为人格特征、情感障碍及生活相关事件对脑梗死患者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178例脑梗死患者(男134例,女4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智能障碍组(98例),非智能障碍组(80例);对照组87例,对其应用A型性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进行心理学检查,对比分析其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格特点、个性特征、情感障碍及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 智能障碍有98例,其中轻度49例,中度23例,重度26例,智能障碍组、非智能障碍组、对照组3组A型行为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X^21=6.76,X^22=20.16,P&;lt;0.001;EPQ评定结果,神经质偏高和精神不稳定患者,智能障碍组较其他两组多X^21=23.56,X^22=34.49,P&;lt;0.001;有智能障碍者其焦虑情感及抑郁情感的发生均较其他两组高,X^21=21.904,X^22=88.5337,P&;lt;0.001。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者,发生智能障碍者比例较高,X^21=8.248,X^22=114.409,P&;lt;0.001。结论 A型行为是脑梗死的易感行为,对脑梗死后的智能障碍的产生有影响。精神质的个性和不稳定情绪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情绪特征,与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发生有关。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情感障碍较一般脑梗死患者更加严重,可能与肢体瘫痪有关,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对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发生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3.
社会因素及人格个性对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行为人格特征、情感障碍及生活相关事件对脑梗死患者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78例脑梗死患者(男134例,女4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智能障碍组(98例),非智能障碍组(80例);对照组87例,对其应用A型性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进行心理学检查,对比分析其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格特点、个性特征、情感障碍及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智能障碍有98例,其中轻度49例,中度23例,重度26例。智能障碍组、非智能障碍组、对照组3组A型行为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χ21=6.76,χ22=20.16,P<0.001;EPQ评定结果,神经质偏高和精神不稳定患者,智能障碍组较其他两组多χ21=23.56,χ22=34.49,P<0.001;有智能障碍者其焦虑情感及抑郁情感的发生均较其他两组高,χ21=21.904,χ22=88.5337,P<0.001。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者,发生智能障碍者比例较高,χ21=8.248,χ22=114.409,P<0.001。结论A型行为是脑梗死的易感行为,对脑梗死后的智能障碍的产生有影响。精神质的个性和不稳定情绪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情绪特征,与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发生有关。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情感障碍较一般脑梗死患者更加严重,可能与肢体瘫痪有关。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对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发生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理因素对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社会心理因素、情感障碍及生活相关事件对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对178例脑梗死患及87例对照组进行检查,对比分析其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患的情感障碍及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 焦虑情感发生率,智能障碍组74.49%,非智能障碍组60%,对照组14.94%,抑郁情感发生率,智能障碍组78.57%,非智能障碍组51.25%,对照组20.69%。负性生活事件,智能障碍组79.59%,非智能障碍组63.75%,对照组13.79%。结论 脑梗死后的抑郁焦虑情感可能与肢体瘫痪相关,并与病变部位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生活事件的刺激可致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产生,其对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发生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情感障碍及生活相关事件对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及生活事件量表对178例脑梗死患者及87例对照组进行检查,对比分析其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情感障碍及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焦虑情感发生率,智能障碍组74.49%,非智能障碍组60%,对照组14.94%,抑郁情感发生率,智能障碍组78.57%,非智能障碍组51.25%,对照组20.69%。负性生活事件,智能障碍组79.59%,非智能障碍组63.75%,对照组13.79%。结论脑梗死后的抑郁焦虑情感可能与肢体瘫痪相关,并与病变部位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生活事件的刺激可致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产生,其对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发生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6.
醒脑静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智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后智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58例急性期脑梗死住院患者,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病变部位均选择基底核单发腔隙病灶,排除甲状腺疾病和假性抑郁痴呆。58例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静治疗组和丹参对照组,治疗并观察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及其10个智能亚项、日常生活功能表(ADL)的测定,同时进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MMSE和ADL量表评分以及地点定向、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能力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好转(P&;lt;0、01.0.05);而醒脑静治疗组治疗后MMSE总分为(18.57&;#177;2.8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7.81&;#177;2.6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时间定向、短程记忆、物体命名能力治疗组有显著改善(P&;lt;0.05),而对照组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醒脑静和丹参对脑梗死急性期智能障碍和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作用,醒脑静对智能障碍改善方面明显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研究,以期发现其智能损害的规律性。方法 广东医学院附属湛江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各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86例,5l例伴有轻度运动性失语,入院l周内明显改善;肌体瘫痪症状较轻,肌力Ⅳ级左右,并在l周内明显好转。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患者进行测定,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及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l86例中l30例智能低于正常,占70.0%,严重智能障碍5l例(VIQ&;lt;69分)占27.4%,受教育程度高低与智能损害呈显著负相关(r=-0.6307,P=0.001)。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及左侧颞叶脑梗死较右侧更易造成智能障碍(r=-0.217,P=O.003)。Binswanger综合征是造成智能障碍的重要原因(r=-O.26?7,P&;lt;O.O01)。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损害部位不同,其智能损害程度差异较大:左侧半球病变更易造成智能障碍,尤其左侧基底节及颞叶;多发病灶者其智能损害较单发病灶者重,单发的皮质下腔梗死也可造成明显智能障碍。性别、年龄、职业与腔隙性脑梗死后引发的智能障碍无相关性,但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智能障碍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任俊  张鹏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5):535-536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是神经科的常见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多[1].大部分存活者都留有记忆或者智能障碍,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脑血管病记忆与智能障碍的防治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作者对轻中型脑梗死78例患者服用奥拉西坦治疗,并对其记忆与智能障碍的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阿尼西坦对脑梗塞智能障碍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尼西坦对脑梗塞智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曹霞,曹丙振,薛慎伍,张兆岩,葛树业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头颅CT确诊。74例中单发梗塞40例,多发...  相似文献   

10.
A型行为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A型行为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全国心身医学协作组编制的"A型行为类型问卷”筛选出A型行为(简称TAB组)和与之相匹配的非A型行为(简称非TAB组)脑梗死患者各45例,同时随机选取4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三组人员均于晨6时空腹抽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TAB组患者全血低切粘度(1s-1)、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100s-1)、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非TAB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A型行为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对A型行为给与适当的干预,应是脑梗死一级预防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康复中CT检查的应用。方法抽取 10 0例脑梗死后首次复查的CT胶片资料 ,对 5 3例复发者进行复发时间、复发内容、复发时间与原发疾病关系的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率与复发时间无明显关系 (P >0 .0 5 ) ,但首发梗死后一年内脑梗死复发所占的比例最高 (P <0 .0 1)。高血压病引起脑梗死复发的时间短于糖尿病等 (P <0 .0 5 )。再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 (92 %) ,无症状梗死占 11%。结论高血压、高龄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 ,应根据临床表现 ,在一年内进行CT复查。CT复查对无症状脑梗死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对1996-01/1998-1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49例经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智能测评,评分0~21.5为智能障碍组,22.0~32.5为非智能障碍组,探讨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梗死灶数量及体积,以及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24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06例(42.6%)出现智能障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与智能障碍的发生有关;梗死灶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越高;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与智能障碍关系密切。结论:脑梗死后智能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梗死灶数量、体积、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C肽(CP)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与血脂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152例住院ACI患者FINS、CP水平,并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分为5大亚型,分析TOAST各亚型FINS、CP水平变化及其与血脂参数的关系。结果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为:不明原因型40.13%,小动脉闭塞型34.21%,心源性栓塞型5.26%,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5.79%,其他明确病因型4.6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FINS(9.204±5.380)μU ml、CP(2.471±0.893)ng ml水平最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8.237±5.144)μU ml、(1.761±0.975)ng ml],而其他明确病因型[(5.574±2.808)μU ml、(1.611±0.597)ng ml]最低。FINS、CP与TC、TG、LDL、SBP、DBP、年龄显著呈正相关,与HDL呈显著负相关。结论ACI患者FINS、CP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ACI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促进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运动训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造模24h后,运动训练组给予跑台训练,每天30min,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相同的抓取和固定。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造模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大小。结果:2周后,运动训练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低于假手术组(P〈0.05);运动训练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运动训练能够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在脑腔隙性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CT、MRI证实为脑腔隙性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查,并对TCD的表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30例脑腔隙性梗死患者大部分以头痛头昏、肢体麻木就诊,TCD表现为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的血流速度改变。结论TCD检查可以明确以不同临床症状就诊的脑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胰岛素抵抗和皮质醇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胰岛素抵抗和皮质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4例脑梗死患空腹血糖、胰岛素及皮质醇,并与健康体检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均较对照组高,ISI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件;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在合并糖尿病较不合并糖尿病的要高、发生在半球较发生任基底节区要高,差异也有显性,结论:IR在于脑梗死患,并与梗死部位和有否合并糖尿病有关。皮质醇与IR相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24h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 (ACI)超敏 C反应蛋白 (hs CRP) ,并探讨hs CRP与其他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选择 93例ACI患者 ,测定血清hs CRP水平 ,同时测血压 (BP)、血糖 (BS)、血小板计数 (PTL)、纤维蛋白原 (FIB)和血脂参数 ,并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程度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s CRP与BS、FIB、SBP、TG显著正相关 (P <0 0 5 )。hs CRP水平与ACI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程度相关 (P <0 0 1)。结论 BS、FIB、SBP、TG是CRP升高的相关因素。hs -CRP水平升高可能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早期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康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年龄为3月~1岁125例脑瘫患儿作为早期干预组 ,95例1岁以上脑瘫患儿为干预组 ,均应用推拿、按摩、功能训练、静滴脑活素等综合治疗。结果 :早期干预组经8个疗程综合治疗后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 ,干预开始的时间愈早 ,效果愈明显。结论 :对脑性瘫痪儿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减少残疾发生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