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龙枝  高寒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0-1921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倍他乐克治疗组,疗程均为8W,观察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倍他乐克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倍他乐克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105)。结论:倍他乐克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的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63例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按指南给予可达龙+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10d,观察两组ACS病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病人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稳心颗粒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稳心颗粒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可以明显降低ACS病人的QTcd,减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联用冠心宁极化液治疗急性心梗(AMI)前后QT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改变,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 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的QTd和QTcd,记录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的QTd和QTcd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用冠心宁和极化液能降低AMI的QTd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80例ICM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A组,40例)及卡维地洛治疗组(B组,40例),B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卡维地洛25 mg/qd,疗程9个月.治疗前后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QTd、QTcd、HR、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早搏(PVC)、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发生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组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A组明显提高(P<0.05),而HR、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ICM患者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40mg/日,20mg/日),观察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90例ACS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5例,每晚服用40mg辛伐他汀;对照组45例,每晚服用20mg辛伐他汀.随访12个月,观察血浆hs-CRP、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个月,均能显著降低hs-CRP(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能降低双侧IMT和斑块积分(P<0.01).结论:ACS应用40mg/日辛伐他汀治疗,明显抑制hs-CRP,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减少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观察,探讨其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QTd、QTcd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例AMI患者有34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96.24±7.58毫秒和102.04±6.42毫秒;76例患者未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63.76±9.37毫秒和68.21±5.98毫秒,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QTcd值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QTd或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恶性心脏事件的一项重要而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c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溶栓后2h以及出院时的QTc max、QTc min以及QTcd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QTcd值在入院时的统计学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患者QTcd值在入院后24h和出院时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室性心律失常者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在QTcd上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QTcd80ms者和QTcd80ms者在心律失常发生率上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消失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实施溶栓治疗,可以有效降低QTcd,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注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c离散度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可以为心律失常的防治、预后的预测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舒冠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对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冠滴丸,5粒/次,3次/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缩小,治疗组QTd、QTcd分别为(40.4±16.8)ms和(38.6±14.7)ms;对照组分别为(49.6±17.3)ms和(41.2±15.5)ms,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缩小幅度更明显,与对照组降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冠滴丸可有效缩小QTd和QTcd,提示QT离散度的降低可能是该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方法 入选 5 0例AMI患者 ,应用倍他乐克 4周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间用心率正后的QT离散度(QTcd)、AMI伴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间 ,倍他乐克治疗前后QTcd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AMI患者QTcd可增加 ,倍他乐克可显著缩小QT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影响。方法:5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治疗,稳心颗粒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稳心颗粒口服,观察2组心律失常的情况及血AngⅡ的检测结果。结果:稳心颗粒组治疗2周时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数少于对照组(P0.05),AngⅡ和B型脑钠肽前体末端肽的浓度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对ACS患者的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且能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长期治疗无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并在治疗2周时对血AngⅡ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诊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前63例入院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后63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疗效、血流动力学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5.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8%(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都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QTcd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不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异常,促进心功能的改善,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 QTd)的影响。将 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治疗组 3 0例和对照组 3 0例 ,分别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 QTd,QTc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减少 ,以稳心颗粒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稳心颗粒可有效地降低QTd,起到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佟浩  孙晓  张曼 《上海医学》2012,35(6):522-526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症和凋亡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171例,按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83例)和对照组(88例),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日睡前顿服,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基因以及Bcl-2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疾病构成、合并疾病、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一般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前,对照组的hs-CRP、TNF-α和IL-1βmRNA表达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心律失常组(P值均<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心律失常组(P值均<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hs-CRP、TNF-α和IL-1β mRNA表达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炎症和凋亡反应明显,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和持续的原因。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抗凋亡作用,可能与其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6.
谢晓明  廖华 《河北医学》2005,11(9):794-796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血脂、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脂、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用药后血脂明显下降(P<0.05),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X2=4.72,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90例ACS合并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按照ACS类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6例(UA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13例(USTEMI组)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31例(STEMI组)。每组患者入院当日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检测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TNF—α及IL-18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TNF—α及IL—18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3组患者治疗后各炎性因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清hs—CRP、TNF—α及IL-18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年龄≥75岁的ACS患者143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73例和血脂康组70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辛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顿服辛伐他汀,每日20.0 mg;血脂康组患者给予口服血脂康0.6 g,每日2次,治疗1 a后随访,观察患者随访结束时不良反应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三酰甘油(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LDL-C低于血脂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C、HDL-C和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N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前及治疗后2组间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病例,且2组患者治疗1 a后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血脂康用于高龄ACS患者调脂治疗安全有效,且辛伐他汀调脂作用优于血脂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ACS患者分为对照组(n=38,每日口服安慰剂)和辛伐他汀治疗组(n=42, 辛伐他汀20 mg/d,发病48 h内开始服用),两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的浓度.hs-CR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hs-CRP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血脂,降低hs-CRP水平.辛伐他汀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