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验证一次性双气囊气管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0例全麻气管内插管手术和需辅助呼吸、延期拔管的患者,采用一次性双气囊气管导管,咽喉镜明视行气管插管,观察导管置入和留置情况及导管留置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插管时间13.42±8.11s,在39例需留置气管导管的患者中留置时间最长1周,最短4h,平均保留时间为23.10±1.50h。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喉水肿、气管、支气管痉挛及声带损伤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一次性双气囊气管导管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气管内插管和术后需留置气管导管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抢救呼吸困难、呼吸骤停患者以及对各种大、中型手术麻醉时进行呼吸管理的一种新型气管导管。方法:气管导管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无毒透明塑胶类,在塑胶内加有韧性强的不锈钢细丝,细钢丝制作成间距规则的螺旋形。在气管导管进入患者气管内部分别设计有内、外两可膨胀性充气囊,可交替使用。结果:双气囊气管导管减少了对气管局部的压迫时间,气囊密封性强,避免了重新更换气管导管;防打折性好,导管前端注药实用性强。结论:该气管导管更加完善了临床呼吸管理手段,对减少呼吸管理并发症增加了新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导管护理中应用人工气道气囊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80例入组,病例选择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7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0例,均实施气管导管护理,对照组常规建立人工气道,应用气压表监测,保持较大气囊压力;观察组建立人工气道时,利用气囊充气即可无需较大压力;开展人工气道气囊监测,对比两组气囊注气容积、气囊压力,统计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囊注气容积、气囊压力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统计差异明显.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导管护理中开展人工气道气囊监测,可降低医源性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各种大、中型手术需要麻醉时进行呼吸管理的新型气管导管。方法:选用一次性使用的无毒透明塑胶类.在塑胶内采用材质为不锈钢、韧性强、制作间距规则的螺旋形细钢丝进行加固;管径的粗细根据气管导管的不同型号而变化:在气管导管进入患者气管内部分别有可膨胀性充气囊、出药液口等;在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端设有可调节气管导管前端上、下方向的伸拉线指圈、注入药液接注射器口、气囊注气连接注射器口等。结果:气管导管防打折性好.上、下方向可进行调节,前端可进行注药,密封性强。结论:该气管导管更加完善了临床操作的不足,为困难气道的处理增加了新的手段,增加了气管内给药途径,非常符合临床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次性引流袋在封堵气管导管中的应用;方法将使用一次性引流袋接头封堵气管导管与采用棉签、胶布、一次性注射器、自制软木塞等封堵气管导管进行比较,比较脱出率、感染率;结果使用一次性引流袋在封堵气管导管医护人员操作简便,脱出率减少,感染率降低,可防止跌落气管内导致窒息,明显优于传统封堵组;结论使用一次性引流袋接头对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导管进行封堵,明显优于传统封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气管插管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复苏治疗以及临床麻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病人病情较重,气道暴露不充分,痰液阻塞异物存留等诸多因素,给插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研制出气管导管带光源吸引导引器,为快速准确顺利地完成气管插管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材料与制作选一韧性和强度适当的铜杆(直径约0.3~0.5cm,长度为35cm)作为导引器的主体,铜杆的头端焊接光源灯,尾端为电池盒,盒内装串联两节1.5v的8号电池,在电池盒和铜杆连接部设有一微型开关,顺时外转到位接通电源,反时针转一角度则断开。铜杆、导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一种声门型的异形气管导管,并使用该气管导管与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气管内插管,比较拔管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改变普通气管导管与声门相接触处的外形,使之成扇形,与声门裂隙结构相吻合,其余结构不变。选择全麻患者501例,男女不限,分为普通组和异型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带管时间,拔管后24 h随访2组患者相关插管并发症,包括咳嗽、咽痛、血丝痰等。结果: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无明显差异,普通组术后咽痛及血丝痰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异型组,且随带管时间延长,咽痛、血丝痰发病率均上升;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见气管黏膜不同程度损伤,但异型组损伤程度较普通组轻。结论:该气管导管对于接受中短时长带管(带管时间约为4 h)的患者,具有减少咽痛及血丝痰等并发症的作用,增加了麻醉舒适度,符合临床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种气管导管在五官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择期五官科手术63例,随机分为3组,异型气管导管组(A组,n=25);钢丝气管导管组(B组,n=17);普通气管导管组(C组,n=21)。观察插管前后及术中病人的MBP、HR、SpO2。结果三组之间插管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术中B组出现2例因导管滑入主支气管引起SpO2下降;C组出现1例因导管打折致SpO2急剧下降,需紧急更换异型气管导管。结论与普通气管导管和带钢丝气管导管相比,异型气管导管具有特定的弯曲度,容易固定且价格低廉,在五官科手术中的应用比较完全、实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对照组32例采用普通气管套管护理。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8.75%,住院时间为(20.5±5.8)d,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15.6±6.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28.4±7.9)d、(19.2±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单在压疮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800例压疮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床单位组(A组:405例)、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床单组(B组:395例),分别对两组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皮肤变化并记录压疮发生情况,通过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A组压疮发生率为6.42%,B组压疮发生率为3.54%,B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x2=4.22,P〈0.05);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t=6.845,P〈0.01)。结论:理疗充气床垫辅以换床床单模式既可节约人力,又可以减少危重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综合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建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综合ICU在2011年3月-2013年10月开展PDT术的48例患者,并选取同期行传统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OT组,出血量明显少于OT组,切口大小明显小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OT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适合于综合ICU的危重患者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在全麻手术过程中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7月—2011年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9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放置喉罩(气管插管)前,放置喉罩(气管插管)后2min,放置喉罩(气管插管)后30min,拔除喉罩(气管插管)后2min,拔除喉罩(气管插管)后6h的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VP),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术后48h内不良反应。结果喉罩组在喉罩插入时及拔出喉罩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升高(P<0.05),但增幅明显小于气管插管组(P<0.05),两组各时期氧饱和度均能维持在正常水平.术后两组患者均有咽喉疼痛、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但喉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可维持高血压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该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转运交接班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1~12月行院内转运急诊危重症患者793例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进行;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同类患者812例设为观察组,采取转运交接单监控模式,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和物资不及时归位率.结果 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及物资不及时归位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运交接单的应用不仅能有效降低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交接班遗漏率及物资不及时归位率,同时还明确了职责,确保患者的转运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比研究危重症病人EN与PN支持的效果.方法:将48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后两组病人的Hb、PA、血清总蛋白(TP)、ALB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EN支持后,病人的Hb、TP和PA明显升高(P<0.05);而PN组与营养支持前比较,病人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EN组.结论:EN支持可较好地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发症少,是危重症病人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