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集我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2015年6月使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发生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在32例报告中,男20例,女12例。65岁以上患者占多数。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时间多发生在用药1h内。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的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胡东梅  梁小丽  孙银华 《安徽医药》2017,21(6):1157-1159
目的 研究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反馈的本地企业全国范围内2014年1月-2016年8月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51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男女性别比为1∶0.96,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30 min内,累及系统-器官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居多.结论 脂溶性维生素(Ⅰ)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药品自身因素和临床使用不合理等人为因素.生产企业应提高药品质量;临床医师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遵照说明书用药,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潘飞  许东 《中国药师》2012,(12):1776-1777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为肠外静脉营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适用于不能经消化道正常进食的患者,用以满足成人每日对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的生理需要。每支含维生素A棕榈酸酯1940μg,维生素D25μg,维生素E 9 100μg,维生索K1 150μg。辅料为聚山梨酯80、甘露醇。文献报道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可引起少数患者出现全身皮疹、寒战、发热,偶见胃肠道反应、严重的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但药品说明书示"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我院产科1例患者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统计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药品不良反应(ADR),探讨其所致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ADR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ADR,主要发生在1~3岁儿童,原发疾病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55.32%)。47例患儿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其中12例患儿存在超剂量给药,9例有合并用药。47例ADR多发生于30 min内,累及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常见临床表现为紫绀和皮疹。主要ADR类型为一般,预后良好。结论:为减少ADR发生,临床应合理应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避免超说明书用药,减少药物联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临床反应,及时发现ADR并对症处理,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易丹 《中国药物警戒》2015,(3):172-174,181
目的探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多在用药过程中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或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陈五波 《海峡药学》2016,(4):263-265
目的 探讨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的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2015年10月有关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的文献原文进行整理、统计并分析.结果 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儿童患者居多;发生时间以首次用药10min内为主;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49例占37.98%(其中过敏性休克19例)为最多;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有10例.结论 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药物因素及药物使用情况有关,在临床用药中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和警惕注射用炎琥宁等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用药前详询患者过敏史,合理用药,确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指导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的临床合理用药,为其药学监护提供依据。方法:统计1989-2012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17篇关于脂溶性维生素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及转归,结合彩虹集团公司彩虹医院1例脂溶性维生素输注后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该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较少出现,大多是较轻的过敏反应,经正确地对症处理,转归较好。但该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偏少,这对该药的药学监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论:静脉滴注脂溶性维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与药液浓度、药物所含主辅料、患者病理生理状况以及输液配制环境、使用方法密切相关。故临床应用时需把握好适应证,加强用药期间的药学监护;其中,详问病史、过敏史和用药史,多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有效的对症处理与宣教工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源 《儿科药学》2013,(11):64-64,I0001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为复方制剂,是肠外营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以满足儿童或成人每日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生理需要。我院自2009年1月开始使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共发生不良反应1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64a男性患者,因前列腺增生症并急性尿潴留,行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1支,约1min后患者突觉不适,头昏,嗜睡,桡动脉脉搏弱,四肢湿冷,皮肤潮红并瘙痒,立即停用脂溶性维生素(Ⅱ),2-3min后出现意识不清,BP60/40mmHg,HR50次·min-1,诊断为药物过敏性休克,经抗过敏及对症治疗1.5h后,患者意识恢复,皮肤过敏症状消失,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脂溶性维生素(I)为维生素A、D2、E、K1的复方制剂,主要适用于不能经消化道正常进食患者维生素A、D2、E、K1的肠外补充,临床多用于满足儿童每日对多种维生素的生理需要。随着临床用量的增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在增加,河南省人民医院不久前就发生了一起脂溶性维生素(I)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4例患者都是因外伤行营养支持,接受脂溶性维生素(Ⅱ)1支加500ml液体静脉滴注,用药后5~10min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胸闷、憋喘、面色潮红、全身皮疹等过敏反应症状,停用该药,症状减退直至消失,高度怀疑不良反应是由脂溶性维生素(Ⅱ)引起。  相似文献   

12.
王义涛 《东南国防医药》2013,15(3):314-314,320
1病例资料例1男,37岁,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纠正期),四肢多发骨折内固定术后。术后第5天,遵医嘱予以5%葡萄糖500ml加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595μg/支、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52571,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2支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共有711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双黄连(冻干),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发生不良反应的19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呕吐、胸闷等过敏反应,甚有1例过敏性休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较快,多在注射过程中出现,在15~64岁年龄层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应据此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4—2008年对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病例,对其年龄、性别、过敏史、原患疾病、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结果在检索时间内国内公开报道的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病例118例,死亡病例3例。男性占54.24%,女性占45.76%,13.46%患者有过敏史;发生过敏性休克42例(35.59%)泌尿系统不良反应29例(24.58%);克林霉素的使用以静脉给药为主(96.60%)。结论使用克林霉素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原患疾病,控制好药物的用量、滴注速度,并做好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7岁,因间歇性下腹疼痛3年余,加剧1周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体检:T 36.8℃,P 80次/min,R 20次/min,BP 14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一般情况好。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否认其他重大外伤史。有肾结石史十余年。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诊断为直肠癌并不全梗阻伴肝转移,拟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当日13:40予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注射用骨瓜提取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原始文献数据库(1979-2011年)中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骨瓜提取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高热和速发变态反应,其中过敏反应构成比为37.5%,过敏性休克为43.75%,且发生时间大多在用药后10 min内。结论:临床上应加强注射用骨瓜提取物应用的监控,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伟  马金兰 《今日药学》2009,19(10):43-45
目的探讨注射用胸腺肽不良反应的规律,为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2008年报道胸腺肽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胸腺肽可导致多系统不良反应,最严重为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结论应严格控制适应症,用药前询问过敏史,皮试,严密监护。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2020年无锡地区收到的80例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致过敏性休克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及过敏史、可疑药物用法用量、稀释溶媒、不良反应诱导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以65岁及以上的患者居多(58.75%),75.00%的过敏性休克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查阅企业最新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下未有过敏性休克的描述。结论:临床要加强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的临床合理使用,重视其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持续加强上市后产品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说明书信息。  相似文献   

19.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不良反应,提出防治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本医院的7例和检索1979—2009年文献资料中的16例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的不良反应案例,进行评介和分析。结果: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可致过敏反应,心血管、神经肌肉等系统的不良反应,尤以过敏反应为主。结论:临床应了解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朱健儿  王梅 《中国药房》2013,(48):4547-4549
目的:探讨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某院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致ADR报告143例,就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65例次,45.45%)是ADR高发组;大多数ADR在首次用药的1h内出现;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140例次,63.35%),其次是全身性损害(32例次,14.48%),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ADR中涉及联合用药的有35例,占24.48%。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致ADR的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