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源CT对肺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医院应用双源CT检查的104例疑似肺动脉栓塞(PE)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普通单管螺旋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双源CT Flash模式进行扫描,普通单管螺旋组采用双源CT常规模式进行扫描。比较两组肺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各级分支评分、边缘评分),并对两组的主干CT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扫描长度、CT容积计量指数(CTDⅠvol)、剂量-长度乘积值(DLP)、有效剂量(ED)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图像各级分支评分、边缘评分和主干CT值、SNR及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不同扫描模式的扫描长度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普通单管螺旋组扫描时间为(1.98±0.58)s,长于观察组(0.98±0.2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7,P<0.05)。普通单管螺旋组TDⅠvol、DLP及ED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2,t=5.566,t=5.02;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为对比,探讨颅脑CT最佳扫描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89例相同扫描参数及重建参数的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影像学资料及辐射剂量报告,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主观图像评价:质量优秀的图像为3级;质量好的图像为2级;质量差但足以满足诊断的图像为1级。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根据手动定位获得图像四个感兴趣的区域分析评价信噪比(SNR),同时对剂量报告中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分析。结果 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和常规螺旋扫描图像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CTDIvol略高于螺旋扫描模式,DLP明显低于螺旋扫描模式。结论 相同扫描及重建条件下,步进式轴位容积扫描辐射剂量低于常规螺旋扫描,颅脑CT推荐步进式轴位扫描模式。但日常工作中应根据特殊需要制定个体化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心率65/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CABG术后患者62例,根据双源CT扫描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2例)和B组(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0例);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图像质量极好,2分=图像质量好,3分=图像质量一般,4分=图像质量差),并记录2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总有效剂量值(ED)及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2组冠状动脉移植血管共139支,平均随访(14.1±9.3)年。其中A组71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3±0.7)分;B组68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4±0.6)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整个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7.8±2.1)mSv和(2.3±0.3)mSv(P0.01),DLP分别为(505.1±113.5)mGycm和(225.4±29.8)mGycm(P0.01);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6.1±1.7)mSv和(1.5±0.8)mSv(P0.01),DLP分别为(480.8±121.9)mGycm和(90.2±19.2)mGycm(P0.01),CTDIvol分别为(48.1±8.9)mGy和(2.8±0.9)mGy(P0.01)。在对比剂总用量方面,A组(74±12)ml与B组(70±8)ml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CABG术后随访具有可行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心脏扫描在不同辐射剂量情况下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心脏扫描患者扫描图像资料100份,按照图像扫描时所用不同辐射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00±0.76)m Sv、中等剂量组(1.50±0.35)m Sv和低剂量组(0.75±0.13)m Sv,比较3组的图像质量差异,并对不同剂量心脏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做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低剂量组相比于其他两种辐射剂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和中等剂量组相比,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2不同剂量条件下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与CT设置的准直、层厚及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结论:64层螺旋CT的心脏扫描中相同参数条件下,辐射剂量高低对图像质量有影响,而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可通过优化扫描条件获得,如优化重建方法和扩大显示视野等即可满足高质量影像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CTA成像多种扫描模式的应用效果,为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CTA成像多种扫描模式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60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序列模式、超快速螺旋模式、低螺距螺旋模式三种扫描模式进行检查,分析三种扫描模式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及冠状动脉阶段图像质量结果情况。结果:序列模式、超快速螺旋模式、低螺距螺旋模式三种扫描模式病例数分别是102例、186例、316例,占比分别为16.9%、30.8%、52.3%;对于冠状动脉段的比例分别为99.5%、99.4%、99.2%,三种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段的评价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扫描模式在扫描时间、DLP、ED上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扫描模式在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应用效果均不错,超快速螺旋模式对于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的检查更好,可以优先选择,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对高心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12例,将其中采用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进行检查的5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6例患者采用常规前瞻性心电门控步进式扫描方案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和辐射剂量。结果 观察组主动脉根部(AO)、左主干(LMA)、左前降支(LCX)、左回旋支(LCX)与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管评分、血管分段评分与整体图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48.68±18.34)mGy·cm、有效辐射剂量(ED)为(0.66±0.28)mSv,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前瞻...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比较双源CT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与普通螺旋扫描在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101例患者应用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扫描,114例患者应用普通螺旋扫描,分析2种扫描模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分法:1分为优秀,4分为不能诊断;由2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单独对所有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1.67±0.39)mSv和(4.92±1.32)mGy,普通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5.08±1.419)mSv和(31.68±15.45)mGy,2种扫描模式的ED和CTDIv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uble flash螺旋扫描不可诊断节段比率为0.57%(7/1219)低于普通螺旋扫描冠脉不可诊断节段比率0.72%(10/1381),但2种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和30%两个时相图像伪影互补17.8%(18/101)。结论 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保证较高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改变对下肢CTV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优化扫描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螺距分别为0.562:1,1.375:1。病人按使用不同的螺距分为A、B两组,病人都是随机分组,每组40人。机器自带软件客观评价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由两个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图像噪声和信噪比的主观评价。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同时记录设备自带的剂量记录数据CDTIvol。结果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中,轴扫图像噪声为4.39±0.29,螺距为0.562、1.375时,A、B两组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24±0.25和5.27±0.25。螺距为0.562的A组MPR图像未见明显变形,B的图像比A组无较明显的变形。螺距为0.562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远大于B组;螺距为1.375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小,图像信噪比客观上小于A组。结论下肢静脉CT检查中,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螺距优化扫描方案,1.375的扫描参数可作为常规选择,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获得满意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的Flash序列在肋骨外伤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肋骨外伤患者分别使用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和二代双源Flash序列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图像的优良率明显低于Flash序列扫描图像。Flash序列扫描的管电流、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扫描时间均低于常规螺旋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sh序列扫描具有辐射剂量低、扫描时间短、图像质量高等特点,优于常规螺旋序列扫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2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70次/min,分析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在2组80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A组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者达~1196.2%(385/400),B组为97.3%(389/400),A组卜jB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平均辐射剂量A组为(2.9±0.5)mSv,B组为(10.2±2.4)mSv,A组与B组相比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3%。结论: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脉CTA检查方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保证检查成功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指导和规范冠脉CTA检查的正当化和最优化。方法分析北京市30家三级医院用于冠脉CTA成像的机型、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根据CT机型和扫描模式进行分组:根据CT机型分成普通64排CT组、后64排CT组两组;按冠脉CTA扫描模式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和单心动周期大螺距扫描组三组,分别统计两组机型及三组扫描方式冠脉CTA检查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不同机型和不同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后64排CT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27.61±19.61)mGy、(412.56±328.74)mGy·cm、(5.78±4.60)mSv,均低于普通64排CT组(57.09±27.58)mGy、(950.93±552.91)mGv·cm、(14.53±8.8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组的CTDI、DLP、ED三种参数的统计结果分别为(17.98±11.27)mGy、(229.63±158.31)mGv·cm、(3.24±2.20)mSv,均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50.89±25.01)mGy、(839.80±469.56)mGy·cm、(12.40±7.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后64排CT和低剂量扫描模式均可以有效降低冠脉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迭代重建进行肠道低剂量CT增强扫描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水模预实验确定最佳低剂量扫描参数,然后搜集80例拟行肠道CT增强扫描且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的患者,随机纳入常规剂量滤过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组和低剂量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组.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记录2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最后对2组患者的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各兴趣区的图像噪声、SNR和CN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5.31±0.87)mSv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9.37±1.89)mSv(P<0.001).结论:联合应用低剂量CT扫描和迭代重建技术进行肠道CT增强扫描能够在显著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FBP重建相近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低千伏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 spiral)扫描冠状动脉CTA成像,原始数据采用迭代重建,评价该扫描模式获得具有诊断价值图像质量的冠状动脉CTA的可行性。方法50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kg/m^2,心率≤60次/min。冠状动脉CTA成像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Flash spiral模式采集。原始图像重建采用两种重建方式,分别为反投影滤过重建及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评分采用4分法。结果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85±0.37) mSv。迭代重建的图像噪声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数值分别为(26.4±5.2)和(20.6±4.1)HU。迭代重建的图像质量评分(1.9±1.1)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2.2±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728段冠状动脉段,反投影滤过重建有61段,迭代重建有38段被评为4分(P=0.07)。BMI指数为24-30 kg/m^2的患者,迭代重建的可评价图像噪声低,血管段SNR和CNR均比FBP重建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选择性人群,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低千伏扫描模式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可以提供充足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步进式扫描应用于腰椎CT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体模进行基础研究,设计出可应用于腰椎扫描的新程序并得出相应扫描参数。将需行腰椎扫描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步进式扫描组(实验组A、B)和螺旋扫描组(对照组C、D),各50例。实验组应用步进式扫描新程序进行扫描,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B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对照组应用螺旋扫描,C组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螺距0.993;D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200 mAs,余参数同C组。各组均采用标准重建算法,准直128×0.625,重建层厚1 mm,重建层间隔0.5 mm,FOV 180 mm。分别记录各组辐射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ED),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均传输至PACS,由诊断医师对所扫图像的质量进行盲法评分(5分制)。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辐射剂量和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病人所受辐射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A剂量(7.16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 mSv)10%,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D(5.55±0.1 mSv)14%(P<0.05),实验组B剂量(4.77 mSv)低于对照组C(7.96±0.23mSv)40%。实验组A图像质量与对照组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B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与对照组C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步进式轴扫应用于腰椎扫描存在可行性,并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在冠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20例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将其分为常规组(A组)和低剂量组(P组),每组60例。A组采用CTA/CFA扫描方法,P组采用前瞻性冠脉扫描方法,对A组和P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和有效剂量(ED)进行评估。结果 A组和P组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P组的CTDIvol分别为(36.3±3.48)mGy/cm和(17.4±1.67)mGy/cm,ED分别为(9.87±0.96)mSv和(4.73±0.43)mSv,P组的CTD Ivol和ED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方法能明显降低受检者的射线剂量,又能达到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