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s在医院内传播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1 588例MDROs感染住院患者,其送检标本培养结果均为MDROs感染,对其进行规范目标性监测,并采取多项综合干预措施,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干预效果评价,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588例MDROs感染患者中医院感染314例、社区感染1 274例,2012年MDROs医院感染率为27.28%、2013年为15.06%,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例MDROs医院感染科室中以综合ICU为主,共81例占25.8%;MDROs医院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共158例占50.3%;在314例MDROs医院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24.8%。结论加强MDROs医院感染的监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能较好的预防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监测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MDROs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0年医院微生物室检测到的MDROs,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隔离MDROs感染患者,控制MDROs的蔓延.结果 2010年MDROs感染例数较2009年升高,由311例上升至435例,增加124例;MDROs感染率较2009年升高,由1.70%上升至2.14%(x2=9.95,P=0.00);MDROs社区感染率较2009年增高,由1.47%上升至1.91%(x2=11.18,P=0.00),两年MDROs医院感染率一致,均为0.23%(x2=0.00,P=0.97);两年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瞻性监测不能降低MDROs医院感染率,需制定更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MDROs)导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研究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与控制MDROs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12月设为干预前、2012年1-12月设为干预后,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40 728例肿瘤患者进行MDROs感染监测,分析感染环节因素,实施过程干预,重点落实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40 728例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39例,感染率0.59%,其中发生MDROs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0.13%,干预措施的实施使MDROs感染率由干预前的0.18%下降至干预后的0.09%;ICU和肿瘤外科MDROs感染分布率,分别由干预前的75.00%、54.55%下降至干预后的12.50%、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3.3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呼吸道感染由41.18%下降至20.00%;干预前检出MDROs以大肠埃希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为主,分别占51.35%、24.33%,干预后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主,分别占70.00%、25.0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MDROs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时获取信息,尽早实施MDROs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能有效减少肿瘤患者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血液病房医院感染与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7-2011年入住血液病房所有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调查医院感染及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 5年内血液病房292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3例,医院感染率为12.06%;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血液和胃肠道;感染病原菌以真菌最多占17.37%;MDROs感染比例总体为37.93%,产ESBLs菌株占全部MDROs的69.70%;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率及MDROs感染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点为呼吸道感染,应重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防止真菌二重感染,并贯彻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医院与社区多药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获得性(HAP)与社区获得性(CAP)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特点,为临床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及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住院患者发牛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进行调查,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特点.结果 共调查感染病例929例次,MDROs感染检出率为39.5%;HAP-MDROs及CAP-MDROs感染检出率分别是51.4%及35.6%,HAP-MDROs感染显著高于CAP-MDROs感染(X~2=19.2 P=0.00);CAP-MDROs占MDROs检出总数的64.0%;不同科室HAP-MDROs及CAP-MDROs感染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不同MDROs来源不同,MRSA、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PDR-AB主要来源于痰或气管分泌物;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社区感染的泌尿生殖道标本.结论 了解HAP-MDROs及CAP-MDROs感染特点,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CAP-MDROs感染检出率高使MDROs控制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临床肿瘤患者送检微生物培养标本检出MDROs(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多重耐药菌)开展目标性监测;探讨多部门协作防控MDROs传播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 完善组织、制定制度和明确职责,对临床送检微生物培养监测到MDROs感染的患者,采取多部门协作防控MDROs感染:(1)营造感控文化氛围;(2)加强MDROs目标性监测;(3)落实隔离措施;(4)重视信息畅通与反馈.结果 2012和2013年度MDROs感染人数千床日检出率分别是0.197‰和0.198‰;期间没有发生MDROs感染传播病例和MDROs感染暴发事件.结论 医院多部门协作是防控MDROs传播医院感染的有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所临床培养出MDROs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2008年7月-2010年12月采取前瞻性调查方法,并对感染及定植患者采取组合式(Bundle)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隔离、戴手套、穿隔离衣等;2005年1月-2008年7月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但其调查内容与调查表、诊断标准等与前瞻性调查方法相同,分析综合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243 744例患者,3 084 182患者住院日,发生2279例次MDROs感染,包括医院发病的感染(HOI)1025例次,占44.98%,社区发病的感染(COI)1254例次,占55.0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MDROs-HOI的影响后,采取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MDROs-HOI感染率,以外科控制效果最为显著。结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有效防止MDROs在医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ICU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使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规范有序。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ICU 1 735例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开展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结果 ICU 1 73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9例,医院感染率为10.9%;其中多药耐药菌感染169例,感染率9.7%;痰液、咽拭子及支气管痰液吸取物标本中分离的MDROs最多,占69.7%;380株MDROs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最多占30.5%,其次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61株,分别占23.4%、16.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利福平和四环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极强,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多药耐药菌是ICU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加强ICU患者多药耐药菌监测以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与控制其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广泛使用,细菌耐药已成为国内外医院感染治疗的难题.多重耐药菌(MDROs)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易造成暴发流行,交叉感染是MDROs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MDROs医院感染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引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是评价医院预防控制措施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一项重要的卫生学指标.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措施包括:思想上充分重视;建立并不断完善MDROs的监测流程;加强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管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实施MDROs目标性监测,逐渐完善MDROs监测报告体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率.存在问题:有些医院尚未建立有效的MDROs预防控制体系;甚至发生MDROs医院感染时怕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处罚而隐瞒不报;人力、物力资源不足;医院建筑布局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医疗需要;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覆盖面不足等.要想取得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需要医院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降低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管理原则,完善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实施全程监督,降低ICU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6月入住ICU且>48h的患者178例作为CQI前组、2012年7-12月入住ICU的212例患者作为CQI后组MDROs感染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MDRO感染的发生率、种类分布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通过加强MDROs各项管理控制措施落实及全程监督,MDROs感染率由改进前的17.98%降低至8.49%,检出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占50.00%;送检率由CQI前的76.40%上升至CQI后的93.40%;CQI后综合评价指标为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QI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ICU患者MDROs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2012年,在全院范围内加强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并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与全年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两者间的关联。结果通过监测与追踪,医院多重耐药菌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持续好转;下半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0.29%,119/41 579)较上半年(0.49%,186/38 25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5,P0.01)。结论持续多重耐药菌监测与追踪有助于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并能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医院MDRO感染。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开展MDRO目标性监测,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MDRO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62 384例,病原学送检率为17.91%(11 176例),606例次患者检出MDRO,其中MDRO医院感染292例次(0.47%),社区感染/定植314例次。MDRO医院感染例次率由干预前的0.65%(75/11 603),降至干预后的0.26%(36/13 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MDRO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现状,了解综合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2016年10月入住该院普通外科48 h的患者进行MDRO目标性监测,2016年1月起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MDRO感染情况。结果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 406例,MDRO感染155例(2.42%),感染部位以腹腔(积液、胆汁)(76例,49.03%)和手术部位感染(43例,27.74%)为主。干预前(2015年3—12月)MDRO感染率为2.79%(99/3 549),干预后(2016年1—10月)下降至1.96%(56/2 857)(χ2=4.612,P=0.032)。干预后MDRO病原菌无明显变化,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该院普通外科MDRO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实施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等综合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院内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治疗的10 57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住院日期,将其分为干预前组(n=4 122,住院日期为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和干预后组(n=6 455,住院日期为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干预后组采取院内感染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两组院内感染例数发生率(6.23% vs.5.31%)和例次感染率(7.52% vs.6.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和5.42;P<0.05).两组患儿胃肠道、血液系统、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率比较(5.81% vs.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院内感染病原菌构成方面,干预前组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9.52%)和肺炎克雷伯菌(25.71%),干预后组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6.50%),两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2,P<0.05).干预后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合计隔离率可达90.25%.两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70.32% vs.8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P<0.001).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药物敏感送检率及特殊类型抗菌药物使用的药师会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87.58,440.14,-;P<0.05).结论 对NICU进行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2008年10月 29日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结果共调查患者2 413例,发现医院感染98例(4.06%),109例次(4.52%);发现社区感染 574例(23.79%),609例次(25.24%)。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居首位,分别占45.87%和31.5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鲍曼不动杆菌(10.00%)为主;社区感染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38%)、金黄色葡萄球菌(13.85%)为主。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33%,其中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66%(364/1 270),显著低于外科的51.18%(585/1 143)(χ2=127.85,P<0.01);治疗性用药者病原菌的培养送检率为23.46%(137/584),内科为36.88%(97/263),显著高于外科的12.46%(40/321)(χ2=48.01,P<0.01)。结论该院患者社区感染率较高,应加大对高危部位感染的监测,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现状及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和合理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每日监控仙居县人民医院MDROs检出情况,并深入病房开展调查,对其临床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 2009-2010年住院患者中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1 789株,其中MDROs菌株832株,占46.51%;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ICU,其次为神经内科及呼吸科,分别为53.04%、8.29%和7.45%;样本主要来源于痰,年龄≥60岁占首位;鲍曼不动杆菌的MDROs检出率高达71.3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对ICU、神经内科等重点科室的目标管理,预防和控制MDROs在医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某大型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流行特征及有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某大型综合性医院2006-2010年住院患者信息系统相关资料及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6-2010年住院患者共266 514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下降(x2=153.25,P=0.000);医院感染漏报率逐年呈下降趋势(x2=194.82,P=0.000);下呼吸道感染在易感部位的构成中占第1位为35.52%;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呈现不规则“U”型特证;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8月份,为3.26%,最低的是5月份为2.53%;住院院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住院时间60 d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手术与否和医院感染有相关性(x2=530.54,P=0.000);不同科室之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所不同,以血液内科最高为17.25%;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6%.结论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建立快速准确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是做好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重症监护室(ICU)改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原医院感染管理及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法对某院ICU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进行干预,收集干预前、中、后3个不同阶段物体表面采样数据,以及患者医院感染和MDRO检出情况等资料。结果干预前、中、后总体采样合格率分别为58.24%、76.74%、88.71%,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P=0.009);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72%、2.42%、1.78%,呈降低趋势(χ2=6.03,P=0.039),医院感染例次率分别为4.36%、2.75%、2.37%,呈降低趋势(χ2=7.24,P=0.046);MDRO检出率分别为34.03%、27.45%、14.05%,呈降低趋势(χ2=33.84,P=0.007),患者医院内检出MDRO比例及MDRO医院感染患者比例均呈降低趋势(χ2值分别为6.14和6.02,均P0.05)。结论采用PDCA法可有效改善ICU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减少医院MDRO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现状,以及集束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方法对2012—2014年该院发生MDRO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重点监测及集束干预。结果 2012—2014年共检出MDRO1 909株。2012—2014年MDRO检出率分别为30.69%、31.04%、29.40%,床旁干预率分别为81.02%、92.05%、94.23%,临床隔离落实率分别为69.97%、82.98%、93.04%;2012—2014年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O床旁干预率、临床隔离落实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2—2014年MDRO居前3位的分别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结论通过多部门联动及强化现场督查等集束干预模式,促使MDRO医院感染管理更加规范,临床隔离落实率不断提高,有效预防和控制了MDRO在医院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