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均于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系统进行自体血液网收,手术止血完成后将回收的自体洗涤红细胞回输,总量为A组〈400ml、B组400—800ml、C组800~1200ml。三组术中均不输注异体红细胞及血浆,C组术后当日输入血浆200~400ml。分别于术前、自体血回输后1h及术后24、48h测定Hb、红细胞压积(Hct)、PLT及凝血指标PT、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自体血回输后1hA组PLT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B、C组Hb、Hct、PLT及FIB较术前均降低(P〈0.05),C组PT、APTT输血后1、24h较术前明显延长(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量〈1200ml相对安全,〉1200ml时应采取必要的止血干预措施,防止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用于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将120例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FFP单独输注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及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或单独输注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组分别于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静脉采血,检测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3组输注后PT、APTT、TT、FIB和输注前1h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2个单独输注组比较,联合输注组PT、APTT、TT数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B数值与FFP单独输注组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联合或单独给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输注均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联合输注的止血效果要好于单独输注一种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性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8-2014-07进行大量输血治疗的9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均2 000ml。将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FFP的输血患者设为FFP组,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量输血后,2组PT、APT和TT均明显延长,而FIB水平明显下降,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PT、APTT、TT均较FFP组明显延长,而FI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FFP组。结论:大量输血患者预防性早期输注FFP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羟乙基淀粉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2组均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前采集自体血至储血袋,然后分别静脉输注等体积的国产、进口羟乙基淀粉130/0.4,自体血于术中或术后输注。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中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术前、术后24h及48h的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等肾功能指标。结果:(1)与术前比较,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Hb、Hct均有一定下降(P0.05),尤其在自体血回输前下降明显,但仍在正常范围内。2组各时点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PT、APTT、TT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2)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4h及48h的β2-MG、BUN及C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各时点β2-MG、BUN及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羟乙基淀粉作为扩容剂应用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收输注后对婴幼儿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全部回收处理,并于术后6小时内回输至患儿体内。对照组不使用血液回收机,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弃用。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15min、24h、第5天的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术前、术后15min、24h、72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术后24h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使用率、围术期红细胞使用量、术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使用率。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Hb、Hct、PLT、PT、INR、APTT、FIB、TT、D-D、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点两组患儿术后15minPT、INR、APTT、TT、D-D、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点PT、INR、APTT、FIB 、TT、D-D、FD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15min的Hb、Hc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术后第5天的Hb、Hct、PL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库血使用率与库血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引流量和PCC使用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在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指标与不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可明显减少异体血使用率和使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可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ANH组(n=30)和非ANH组(n=34),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PT、APTT、TT、Hb、Hc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与非ANH组相比,ANH组患者术后FIB和PLT降低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应用ANH时对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且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4%琥珀酰明胶(succinylated gelatin)和6%羟乙基淀粉130/0.4(hydroxyethyl starch,6%HES 130/0.4)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对患者血清电解质及血浆组胺的影响.方法 选择食管癌、结肠癌择期手术60例,随机分为G、H两组(n=30),G组输注琥珀酰明胶15 ml/kg;H组输注6%HES 130/0.4 15 ml/kg.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10 min开始行AHH,分别在AHH前(T0),开始AHH后5 min(T1),开始AHH后30 min(T2),完成A州后30 min(T3),完成AHH后1 h(T4),完成AHH后3 h(T5)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清电解质Na+、K+、Ca+、Cl-的变化及血浆组胺的变化.结果 (1)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组间比较Na+、K+、Ca+、Cl-值在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G、H两组Na+、Cl-、K+、Ca+值在T1~T5时间点与T0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浆组胺的变化:组间比较各时间点组胺值G、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组胺值与T0比较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琥珀酰明胶和羟乙基淀粉实施轻度AHH时对血清电解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仍可安全应用;两组均可引起血浆组胺轻度升高,但在正常值范围,不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AP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呼吸科2013~2015年住院的APE患者43例(病例组),并选择同期4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入选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指标进行检测,观察首次住院及出院前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PT、APTT显著降低,FIB含量显著升高(P0.05)。病例组治疗后PT、APTT显著升高,FIB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TT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及溶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臻  韩力  管清秀 《山东医药》2008,48(26):76-77
将40例ASAⅡ~Ⅲ级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入室后输入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羟乙基淀粉)6 ml/kg,10 ml/(kg·h),对照组常规输入复方乳酸钠液.分别于给药前(T1),给药后5 min(T2)、30 min(T3)、60 min(T4)监测血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两组在T2~T4时点PT、APTT、TT明显高于T1(P<0.05),Fib和Plt明显低于T1(P<0.05);观察组T2~T4时点TT、PT、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输入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尚未超出机体代偿范围,在临床推荐剂量内,加强凝血功能监测的同时可安全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部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组),其中有转移的患者为A组(32例),无转移患者为B组(100例);另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89例(结直肠息肉组).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TT、FIB、D-D水平较结直肠息肉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或侵犯患者的TT、FIB、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的PT、APTT比较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与D-D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PT及TT时间延长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表明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胃炎组、胃溃疡组、健康组比较.结果:胃癌组与胃溃疡组、胃炎组、健康组比较,PT、APTT、TT值缩短,FIB、D-dimer值增高(均P<0.05).低分化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与中分化胃癌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胃癌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检测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其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实施输血治疗的102例住院早产患儿,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7~31~(+6)周,28例)、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33~(+6)周,34例)和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40例)。分析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输血治疗的102例早产儿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T、APTT缩短,FIB升高。中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PT、APTT均较早期早产儿组时长,FIB水平均较早期早产儿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明显异于成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早期早产儿组较中期和晚期早产儿组的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日龄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儿科住院早产儿93例及足月儿102例,两者均根据新生儿日龄分为0-2 d、2-7 d、1-2 w、2 w+四组。于入院后12 h内对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新生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进行检测,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新生儿日龄越小,APTT、PT、TT越长,FIB水平越低,且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整体APTT、PT、TT均高于新生儿,FIB水平低于新生儿(P<0.05)。结论日龄越小,凝血功能障碍发生风险越高,且早产儿高于足月儿。对新生儿进行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凝血功能异常和预测发病风险,及时作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丹参注射液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丹参注射液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丹参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wk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临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丹参组PT,APTT,TT和FIB测定值分别为:17.2±5.9s,50.3±5.1s,21.5±2.5s,1.7±1.2g/L和17.5±5.7s,50.1±5.8s,21.3±2.7s,1.7±1.0g/L,治疗后对照组和丹参组PT,APTT,TT和FIB测定值分别为:15.8±5.0s,47.2±5.3s,19.2±2.1s,1.8±1.3g/L和14.5±4.0s,44.2±5.6s,17.2±2.4s,2.0±1.5g/L.两组治疗前后PT,APTT,TT和FIB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丹参组比对照组对PT,APTT,TT和FIB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丹参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vs50%,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临床出血率,提示丹参注射液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术中不同自体血回收方式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分为A、B两组,均为30例。A组为观察组,全部术野出血用自体血液回收机离心洗涤后于手术结束前回输体内。B组为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将肝素化后的术野出血直接吸回体外循环系统停机前回输体内,鱼精蛋白拮抗后机器余血打入输血袋,于手术结束前静脉回输。对两组患者麻醉前、体外循环中及术毕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指标的测定,记录停机后两组激活凝血时间(ACT)及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和输注异体血用量,并对以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及异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均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术毕观察组Hb和Hct值较体外循环中明显回升,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仍略低于术前。④两组术毕PLT、PT、APTT和TT均明显低于术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期间自体血回收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不明显,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宋福江 《山东医药》2014,(29):55-56
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A组)、良性脑部疾病患者(B组)和健康体检者(C组)各50名,检测各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C组比较,A组血浆PT、TT、APTT、FIB、AT-Ⅲ和DD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B、C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常伴随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检测血浆PT、TT、APTT、AT-Ⅲ、FIB和DD对筛查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