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永和分院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用分层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盐酸纳洛酮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脑血流动力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PS)评分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盐酸纳洛酮组脑血流动力学Vs和Vm值,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6个月后,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能够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提高GCS评分和KPS评分,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丹参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丹参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按标准选取急性重型颅脑损伤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4h、48h、72h、1周及2周分别采取肱静脉血测血浆内皮素(ET)含量,检测观察组病人的血压。两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天、1周分别行Glasgow昏迷评分(GCS)。治疗后72h、1周行腰椎穿刺术,检测颅内压力,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血浆ET含量和颅内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GC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丹参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中慧  孙晓立  焦保华 《河北医药》2009,31(12):1416-1417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0例,中型组35例,重型组15例。分别于发病后24h内,第3、7、14天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100B蛋白的血清浓度。结果3组S100B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中型组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重型组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结论S100B蛋白水平可以为急性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谭桂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48-115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将42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2组,亚低温组于伤后12h内实施亚低温治疗(32-34℃),时程3~5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于降温前和降温24、48、72h及复温后各时段查血电解质,并搜集相应时段的24h尿查电解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降温前和复温后两组血清及尿K^+、Mg^2+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降温24、48、72h时段,亚低温组血清K^+、Mg^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亚低温组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Na^+水平在各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可能导致低血K^+、Mg^2+。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电解质的损失。加强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叶琦 《海峡药学》2011,23(11):132-133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19%VS 70.27%,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GCS评分显著上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下降,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CRP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可显著提高GCS评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降低伤后C-反应蛋白水平,是治疗中、重型损伤的可靠药物。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子常规方案;亚低温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病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分析两组患者颅内压(ICP)、昏迷程度(GCS)评分、预后(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72h后,亚低温组ICP为(17.52±5.18)mmHg,对照组为(25.33±4.30)mmHg(P〈0.01);治疗后7d两组GCS评分为(7.5±1.9)及(6.0±1.6)分(P〈0.05);治疗后30d两组GCS评分为(11.0±3.0)及(8.7±2.4)分(P〈0.01);随访3个月,亚低温组良好40例,死亡4例,对照组良好24例,死亡12例。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损伤后血清HCY和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2例不同病情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组,采用免疫法检测HCY,ELISA法检测脂联素水平。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CY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患者HCY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脂联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组(且P<0.01),与病情呈负相关。患者脂联素水平和HCY水平呈负相关(r=-0.6188,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CY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侯剑萍  孙玉才 《中国药业》2010,19(24):29-30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盐酸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3~8分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营养脑细胞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加用盐酸纳洛酮持续静脉滴注,连用10 d后停药,对两组患者进行GC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GCS评分相比,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组,t=8.3014,P〈0.01;对照组,t=2.9956,P〈0.01),且治疗后GCS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755 3,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使用盐酸纳洛酮可明显提高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艳  胡启均  黄俊 《中国医药》2006,1(1):22-2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和内皮素(ET)浓度的变化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放射免疫法分别对63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氟沙坦治疗前后血浆PAI-1活性和ET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PAI-1活性和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经氯沙坦治疗8周后,其浓度明显下降(P<0.05和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PAI-1活性和ET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氟沙坦在有效降压同时能降低血PAI-1活性和ET浓度,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国平  詹荣举 《安徽医药》2003,7(2):112-112
目的 观察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在5—8分)患56例,均分成两组,一组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观察意识觉醒时间、脑血流、脑水肿变化及GOS预后分级情况。结果 纳洛酮组觉醒期缩短(P<0.05),脑血流较快恢复正常,脑水肿范围明显缩小,重残率减小(P<0.05)。结论 早期足量使用盐酸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起效快,效果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盐酸纳洛酮(金尔伦)治疗急性颅脑损伤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盐酸纳洛酮 (金尔伦 )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选的4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5例 ,用金尔伦治疗 ,每天8mg,以21例同等伤情未用金尔伦药物治疗病例为对照组 ,于用药1天、7天后观察GCS评分、血内皮素水平、经颅多谱勒、脑电图的变化情况 ,对照组及治疗组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金尔伦治疗组GCS评分明显升高 ,血内皮素水平下降 ,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脑电波异常率显著下降 ,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5)。结论 :早期应用金尔伦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轻脑血管痉挛 ,降低伤残率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预后 ,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盐酸纳洛酮(金尔伦)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4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纽,治疗组25例,用金尔伦治疗,每天8mg,以21例同等伤情未用金尔伦药物治疗病例为对照组,于用药1天、7天后观察GCS评分、血内皮素水平、经颅多谱勒、脑电图的变化情况,对照组及治疗组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金尔伦治疗组GCS评分明显升高,血内皮素水平下降,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脑电波异常率显著下降,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金尔伦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伤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压氧和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重度颅脑损伤(GCS评分4~10分)患者140例,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71例和电刺激治疗组69例,治疗前后采用功能障碍评分(D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根据临床四级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高压氧治疗组和电刺激治疗组均能降低颅脑损伤患者DRS,提高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氧治疗组总有效率(92.9%)高于电刺激治疗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S100β蛋白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90例由头颅CT证实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在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将其分成轻型损伤组(34例, GCS评分13~15分)、中型损伤组(32例, GCS评分9~12分)和重型损伤组(24例, GCS评分3~8分)。所有患者进行NSE和S100β电化学免疫试剂测定。比较三组患者发病24 h的血清NSE浓度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的血清NSE浓度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重型损伤组患者发病24 h血清NSE浓度(27.81±6.61)μg/L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1.46±0.51)μg/L均高于中型损伤组的(9.25±3.22)、(0.85±0.32)μg/L和轻型损伤组的(7.53±1.17)、(0.44±0.25)μg/L,且中型损伤组患者发病24 h血清NSE浓度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轻型损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24 h、72 h、7 d血清NSE浓度分别为(13.91±8.59)、(9.20±7.43)、(5.64±3.30)μg/L,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的(30.36±19.67)、(20.25±11.32)、(14.36±8.31)μg/L,预后良好组24 h、72 h、7 d的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0±0.39)、(0.51±0.20)、(0.41±0.11)μg/L,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的(1.99±0.71)、(1.55±0.52)、(1.24±0.41)μg/L;所有患者72 h、7 d的血清NSE浓度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24 h,且7 d的血清NSE浓度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低于72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SE浓度和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可以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程度、损伤分型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二者的含量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作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4例作常温治疗,34例作亚低温治疗)作对比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GCS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常温及亚低温治疗4~7d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亚低温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同常温对照组。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变化情况、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结果伤后或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ICP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亚低温治疗患者ICP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25%、良好率76.40%;对照组病死率6.73%,良好率51.6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防治严重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疗法,且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纳洛酮、苯巴比妥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内皮素(ET)、丙二醛(MDA)含量及存活率影响。方法:重度窒息新生儿53例,分A组:纳洛酮、苯巴比妥治疗组25例;B组:苯巴比妥治疗组28例。C组:非窒息对照组31例。在第1天用药前0 h及纳洛酮和(或)苯巴比妥治疗后1 d、7 d分别取血,测定血浆ET、MDA含量。比较A组、B组存活率。结果:A、B两组1d血浆ET、MDA水平较0h明显降低,A组较B组ET、MDA水平下降更为显著,两组在同一时间点ET、MDA相比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7 d三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苯巴比妥联用可明显降低ET及MDA水平,而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芳  孙述强 《河北医药》1997,19(3):129-130
动态观察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血清肌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同时选择13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和15例健康人做对对照。结果表明、AMI组血中ET及Mb水平平均于梗塞24小时之内达峰值,且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7天后降至正常范围;AMI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UA组及正常组,其中UA组又明显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