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将3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1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15例,除不应用尿激酶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6%,常规治疗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6%,常规治疗组为26.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全组65岁以上患者共88例,分为溶栓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组65.9%显著高于对照组10.6%(P=0.000);发病4wk内病死率,溶栓治疗组12.2%,显著低于对照组34.0%(P=0.046),再通者病死率3.7%,显著低于未通者28.6%(P=0.047)。全组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对适宜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防治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我院治疗的1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另选择同类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再通率为8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治疗2周后,观察组显效率为82.9%,总有效率为9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9%和80.3%.结论 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救治AMI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冠脉再通率,减少再次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与传统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传统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AMI患者56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接受传统疗法。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与4周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IRA再通率51.8%,对照组再通率达13.8%,治疗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18.5%,对照组死亡率48.3%,治疗组4周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IRA再通率高,死亡率低,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了解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1996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南医院住院,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62例患者,其中老年组46例(25例溶栓治疗,21例未溶栓治疗),非老年组16例均进行溶栓治疗。将此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老年溶栓治疗组再通率达64%与非老年溶栓组再通率62.5%接近,病死率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非溶栓组,无1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患者并非禁忌证,此法可明显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 7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48例 75岁以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与同期 94例 <75岁的AMI患者溶栓治疗做对照。结果≥ 75岁组的再通率为 68.7% ,<75岁组为72 .3 % ;轻度出血分别为 6.3 %和 5 .3 % ,重度出血均为 0 % ;心率失常分别为 41.6%和 49.9% ;病死率为 6.3 %和 5 .3 %。两组患者12h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 ,并发症及病死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75岁以上老人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0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在冠心病监护病房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60%,4周住院病死率6.67%。结论:再通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早期溶栓治疗对合并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也有效,除2例发生轻微出血外,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陈军 《临床医学》2012,32(1):68-6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尿激酶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 再通率明显高于普通溶栓组,病死率及并发症相对降低.结论 A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再通率高、病死率及并发症少,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梁玲  万滋衡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115-51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入选4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随机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非溶栓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变以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再通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再通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于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且都属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对照组22例,实验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尿激酶100~150U加入到0.9%氯化钠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同时12h内两组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并比较内两组的疗效、血管再通率、继发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胸痛缓解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ST段下降等情况,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再通率为78.6%,对照组为54.5%,差异较显著;两组治疗后继发症(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和并发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比较,实验组的总发生率为21.4%,明显低于对照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预后,提高栓部血管的再通率,降低了继发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AM I患者59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21例为UK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为66.7%(14/21)。UK溶栓组4周病死率为4.8%(1/21),常规治疗组为18.4%(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5%(6/21),未溶栓组为52.6%(2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25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8.0%和16.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 h内溶栓再通率(81.8%)明显高于3~6 h溶栓组、6~12 h内溶栓再通率(60.0%、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患者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静脉溶栓疗效。方法:35例70岁以上AMI患者(病例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同期42例≤69岁的AMI患者作对照。观察患者琳梢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液皮质醇含量,比较2组再通率及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老年AMI患者末梢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血皮质醇升高。2组患者49小时以上溶栓者5例,无一例再通。2组12小时内溶栓再通庇无明显差异,溶栓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5.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9例AMI并予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3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顸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冠脉再通率、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恢复优于NIP组(P〈O.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0.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NIP组(分别为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IP与冠脉再通呈正相关(b=o.962,P〈0.05),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呈负相关(b=0.656,P〈o.05)。[结论]IP对AMI患者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凤莲  纪茹英  王彦  李晓阳 《临床荟萃》2010,25(15):1308-1310
目的 探讨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I)指导下使用尿激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P)的疗效.方法 对50例SP患者行头CT、头颈CTA及CTPI检查.治疗组:选择25例CTA显示有责任血管狭窄,且CTPI灌注异常范围大于CT显示病灶范围的SP患者,行动静脉双途径溶栓治疗.对照组:其他25例因各种原因未行上述治疗的SP患者.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在溶栓治疗后1~14天,NIHSS评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常规治疗后1~3天,NIHSS呈逐渐升高趋势,直到14天才出现下降,治疗组治疗前,NIHSS(21.31±8.23)分,治疗后1天(18.20±9.68)分,治疗后3天(15.50±6.98)分,治疗后7天(13.40±7.23)分,治疗后14天(9.23±6.78)分,对照组治疗前(20.31±8.65)分,治疗后1天(22.00±10.11)分,治疗后3天(23.90±8.89)分,治疗后7天(21.40±8.21)分,治疗后14天(17.40±8.15)分.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90天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T,CTA及CTPI联合应用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病变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利用参数图不一致性,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部位,可作为动静脉溶栓病例的选择标准.动静脉溶栓治疗SP患者,可以明显改善SP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75岁以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溶栓组)85例、急诊PCI组(介入组)86例,分别接受静脉溶栓及急诊PCI术治疗,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及治疗后0、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死亡等)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随访结束溶栓组因重度肺炎死亡1例,介入组失访1例,共有169例患者完成随访。IRA再通率介入组显著高于溶栓组(90.70%vs.58.82%,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溶栓组及介入组LVEF为(53.1±8.7)%vs.(63.2±7.4)%,LVEDD为(54.2±9.4)mm vs.(46.6±9.5)mm;介入组优于溶栓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33.3%vs.17.6%),介入组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较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8例发病于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10.4%),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36例(75.0%),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8.3%),椎基底动脉闭塞3例(6.3%)。结果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8例(58.3%),部分再通11例(22.9%),未通9例(18.8%);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疗效良好的患者33例,疗效差者15例;39例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31例(79.5%),9例未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2例(22.2%);溶栓后脑出血11例(22.9%)。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灌注(CTP)辅助溶栓治疗对不明发病时间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CTP提示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将50例发病时间不明的脑卒中患者分成CTP辅助溶栓组(16例)和未溶栓组(34例),同时将发病时间6h的脑卒中患者归入溶栓对照组(23例)。CTP辅助溶栓组与溶栓对照组患者均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三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治疗后2周的疗效,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治愈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CTP辅助溶栓组、溶栓对照组与未溶栓组相比,溶栓后24h,2周的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01)。CTP辅助溶栓组的临床治愈率与溶栓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均高于未溶栓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三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9)。溶栓组(由CTP辅助溶栓组及溶栓对照组合并而成)与未溶栓对照组相比,病死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CTP辅助溶栓治疗对不明发病时间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