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立克次体病研究概述(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病原学证实中国存在下述立克次体病,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Q热和斑点热。其中斑点热可能不只一种。 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 1933年,中国首次分离到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自1949年后,我国发生了三次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大规模流行。第一次,50年代发生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第二次,60年代发生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第三次,80年代发生于河南省,前二次斑疹伤寒的流行与当时人口流动性大、饥荒有关,后一次与当地鼠患严重有关,由于杀虫剂、疫苗、抗生素及其它流行病学防治措施的应用使这三次斑疹伤寒的流行迅速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2.
<正> 1990年11月18日~1991年1月2]日,在佳木斯铁路分局辖区内,发生一起地方性斑疹伤寒暴发流行,患病人数29例,无死亡病例,经实验确诊为鼠型即地方性斑疹伤寒。 近年来,地方性斑疹伤寒在佳木斯地区一直呈散发状态,本次流行共发生29例患者,是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在29例患者中,有24例OX_(19)抗体效价≥1:16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斑疹伤寒诊断标准规  相似文献   

3.
<正> 西安市斑疹伤寒发病率自1982年以来逐年上升,至1986年五年发病率分别为十万分之2.21、4.73、6.57、10.84和15.82。病例经MA(立克次体微量凝集试验)、CF(补体结合)及豚鼠接种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而证实为鼠型斑疹伤寒流行。在鼠型斑疹伤寒(鼠斑)发生地方性流行期间先后发生了数起爆发,现将资料较完整的三起爆发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斑疹伤寒     
郑昭敏 《山东医药》2000,40(12):50-50
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或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前者引起的称流行性斑疹伤寒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 ,由虱传播 ,临床症状重 ;由后者所致者称地方性斑疹伤寒 (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 ,由蚤传播 ,多散发 ,症状经。斑疹伤寒的流行与其传媒的生态学特点密切相关。鼠型斑疹伤寒在国内大多数地区都有发生 ,与这些地区的温度、湿度适合于蚤的孳生和鼠患猖獗有关。而流行性斑疹伤寒是在多虱状态下 ,由于虱在人群间转移而显示集体发病。由于卫生状况的普遍改善 ,虱子已少见 ,故目前流行性斑疹伤寒发病很少。1 病原学病原为普氏和莫氏立克…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曾为山东省斑疹伤寒重点病区之一,90年代初期发病数居全省前列[1]。有调查表明,80年代以后我省斑疹伤寒绝大部分为鼠型斑疹伤寒[2]。为了解目前我市斑疹伤寒的流行特点和病原类型,本文依据1990~1997年的疫情资料及血清学调查对其流行情况做如...  相似文献   

6.
3772例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772例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流行病学调查郑素娟,安志英,张海红材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二、血清学检测:①外斐氏反应试验:按常规方法进行,OX19、OX2抗原,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862─1.2。②补体结合试验:莫氏...  相似文献   

7.
<正>斑疹伤寒是一种传播广泛的虫媒传染病,我国历次流行都与水灾、饥荒、战争等社会因素有关,1850~1934年间发生15次较大流行。全国解放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直线下降,我市除6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地方性流行外,发病率波动在0.07~1.99/10万之间,年发病数均低于80例。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1992—1993年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山东省1992~1993年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分析黄捷通,孙桐,李忠,林孔翊山东省是我国斑疹伤寒的重点疫区之一。据1993年1~11月份的疫情统计,全国共发病2351例,而山东省发病数达487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20.71%。同全国一样,在本世纪8...  相似文献   

9.
<正>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由于所用抗生素种类不同,因而治疗效果不一,我们进行了部分患者治疗后效果转归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一)临床表现及主要体征:调查125例成年患者,临床以发热(占100%)、头疼头晕(57.6%)、全身  相似文献   

10.
冻干恙虫病PH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PHA试剂盒与Q热Ⅰ相及Ⅱ相诊断血清、斑点热群的246株的免疫血清、流行型及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血清等均无交叉凝集反应。与恙虫病立克次体代表株-karp、kato及Gilliam诊断血清呈高滴度特异凝集反应,滴度≥1∶256。本试剂盒与酶染色法和补结法用57份恙虫病人血清进行比较考核,符合率为100%。本试剂盒使用简便快速,适宜于在疫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测石家庄市斑疹伤寒的流行趋势,为进一步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Excel软件对该地区2001—2009年的斑疹伤寒发病率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并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方程对2010年的斑疹伤寒发病进行外推预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石家庄市2001—2009年的斑疹伤寒发病预测模型为:y=0.428x^2-5.9723x+21.524,相关指数R^2=0.9576,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石家庄市近年来的斑疹伤寒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8年以后略有回升,预计2010年的斑疹伤寒发病率为4.601/10万。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立克次体病是一组分布广泛的疾病,除虱传斑疹伤寒外,其病原体均可通过媒介昆虫与动物宿主之间的传播而长期保存在自然界之中,属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我所及有关单位调查研究证实,云南存在有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Q热,这些疾病的存在和流行给人民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现将其分布特点、流行规律、宿主和媒介以及临床特征综述如下,为指导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恙虫病 恙虫病在云南分布十分广泛,自南部的中缅边境至北部的金沙江沿岸及西北部的怒江峡谷均有分布。迄今全省已有12个地(州)的46个县(市)…  相似文献   

13.
鼠型斑疹伤寒与人口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鼠型斑疹伤寒 (下称鼠斑 )是一种借助鼠蚤、螨类在鼠间流行的自然度疫源性传染病 ,当鼠间流行波及人类时可发生人间鼠斑病例。西北地区历史上为流行性斑疹伤寒疫区 ,多因群众生活贫困、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或战争等因素在冬春季发生流行。1982年以来西安地区出现建国后第三次斑疹伤寒流行 ,并经MA、CF、WF和病原分离出莫氏立克次氏体而证实为鼠斑流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对 1982~ 1998年疫情报告中观察到该病有城区、郊区多发 ,而农村特别是远郊农村少发现象。为了解此种现象是否有意义 ,进行此项相关性研究。1 材料与方法利用我市…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12月收治地方性斑疹伤寒42例,其中并存流行性出血热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混合感染14例,为引起重视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4例中男10例,女4例。5岁1例,18~30岁12例,42岁1例。发病至入院4天1例,7天11例,10天2例。14例均有发热(38~40℃)和头痛,眼眶痛10例,腰痛13例,四肢酸痛3例,恶心纳差13  相似文献   

15.
1986~1997年,我科共误诊小儿地方性斑疹伤寒38例。当地无流行史,家中无同类患儿。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3~12岁,其中3~7岁15例、8~12岁23例。起病至误诊时间3~7天。临床表现:发热38...  相似文献   

16.
1981~1982年益都县部分大队在秋季集中发生一批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经临床和少数病人的血清学检查,初步确定为斑疹伤寒。为查清当地斑疹伤寒流行型别,以便有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早期的防治工作地方性氟中毒在陕西省虽然流行时间久,但一直未被人们所认识,因此防治工作起步较晚。70年代中期,榆林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的严重流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定边县卫生防疫站设立了临时病房,收住了20例重症氟骨症患者。经过半年以钙剂为主的治疗后,收...  相似文献   

18.
山跳蚤传播的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在人群引起的传染病。目前仍在非洲、亚洲和中南美的高原和寒冷地区流行。在战争和自然灾害情况下,不良的卫生条件促进跳蚤繁殖.难民营和拥挤环境使跳蚤增殖更快,在雨季受过潮湿的衣物和盖毛毯情况下.人被跳蚤叮咬的危险性更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斑疹伤寒主要在非洲暴发。埃塞俄比亚每年病例数为7000~17O00;70年代在布隆迪和卢旺达流行.1975年  相似文献   

19.
成人斑疹伤寒44例误诊分析;一起恙虫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山东地区不同季节优势恙螨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岫岩县地方性克汀病调查汉俊生,孙洪波(辽宁省岫岩县地方病防治所118400)辽宁省岫岩县为碘缺乏地区,居民中流行各类碘缺乏病。为了查明地方性克汀病发病及分布情况,于1984~1986年,对全县地方性克汀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