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麻黄-甘草(MH-GC)药对不同配比水煎液灌胃给予大鼠后,血浆中麻黄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大鼠按体重随机等分成4组,分别为MH,MH-GC(12∶3),MH-GC(12∶6)和MH-GC(12∶12),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给药量分别为7.42,9.28,11.13,14.84 g·kg-1。利用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以盐酸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测定血浆样品中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和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血药浓度,利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MH组相比,MH-GC(12∶3)组中NME和NMP的MRT0-t得到显著缩短,PE的t1/2z和Vz/F也显著降低;MH-GC(12∶6)组中NME,E和PE的AUC0-t均得到显著提高,PE的CLz/F和Vz/F显著降低;MH-GC(12∶12)组中E和PE的MRT0-t则显著延长,ME的CLz/F显著提高。结论:麻黄与不同比例的甘草配伍后,5种麻黄类生物碱的部分药动学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甘草用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减毒或增效侧重点则不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古方用药针对不同病症药物用量不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对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分别测定麻黄与杏仁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中苦杏仁苷、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结果 不同比例的麻黄-杏仁配伍后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后可以显著增加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含量,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则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配伍配比对麻黄-桂枝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麻黄-桂枝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两药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GCMS测定水煎液中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采用HPLC测定水煎液中香豆素、桂皮醇和桂皮醛的煎出量.结果:与单煎液相比,麻黄与桂枝配伍后,随着配伍药材比例增大,水煎液中以上各有效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种麻黄生物碱含量下降幅度在15%~42%,香豆素、桂皮醇、桂皮醛的含量下降幅度在16%~57%.结论:麻黄-桂枝不同比例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麻黄汤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GC-MS定量方法,测定麻黄汤及麻黄与其它各味中药配伍后构成的组方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煎出量,并考查其煎出量的变化。方法 GC-MS选用特征离子定量法进行测定。结果 该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麻黄单煎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溶出量较与杏仁合煎液中显著减少,较与桂枝合煎液中显著增多,较与甘草合煎液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法准确、可靠,可作为麻黄汤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定量方法,并为麻黄方剂药动学研究与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监测提供了质控依据。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中杂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盐酸麻黄碱(E)和盐酸伪麻黄碱(PE)中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方法用RPC18色谱柱,以20mmol/LKH2PO4水溶液-甲醇(9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分析时间为20min。结果6种麻黄生物碱均达到基线分离;混合对照品连续进样6次,色谱峰面积RSD均小于1.0%;对照品质量浓度在选定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各成分最低检出限分别为:去甲基麻黄碱(NE)为0.05μg/mL,去甲基伪麻黄碱(NPE)为0.04μg/mL,E和PE为0.1μg/mL,甲基麻黄碱(ME)和甲基伪麻黄碱(MPE)为0.2μg/mL;各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均大于97.1%;6个待测样品均被检测出不同程度的杂质。结论本方法分离度好、精密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麻黄生物碱类药物中杂质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RP-HPLC法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凯  范琦  杨成钢  邓开英 《中草药》2006,37(2):282-284
麻黄是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微苦,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碱(ephedrine,E)、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PE)和甲基麻黄碱(methylephedrine,ME)为麻黄药材中3种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其发汗平喘、利胆、升血压、收缩血管等作用都比较强;伪麻黄碱具有很强的抗炎和利尿作用,对鼻黏膜肿胀引起的鼻塞症方面疗效确定;甲基麻黄碱对气管平滑肌的扩张作用及镇咳作用与麻黄碱相当,  相似文献   

7.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朱萱萱陈福林茅咏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10029)矶崎隆史(日本大阪钟纺(株)汉方研究所)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的干燥草质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自古用于发汗,解热,镇咳,治喘等功效。为临床上治疗上呼吸道疾患的重要中药材之一。麻黄主要含生物碱,总生物碱含量约在1.315%,主要含麻黄碱(E)、伪麻黄碱(PE)、甲基麻黄碱(ME)、甲基伪麻黄碱(MPE)、去甲基麻?...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6)
目的探讨中麻黄不同生长期3种药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的变化规律。方法中麻黄1.44%磷酸提取物的分析采用Hypersil C_(18)柱(250 mm×4.6 mm,10μm);流动相甲醇-0.09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10 nm。结果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分别在16.2~519μg/mL(r=0.9998)、14.9~447μg/mL(r=0.9999)、0.5~16μg/mL(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95%~195%,RSD3.0%。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中麻黄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成睿珍  张春艳  李玥  赵静 《中草药》2018,49(8):1919-1923
目的建立基于UPLC-DAD-TOF/MS结合HPLC-UV法检测麻黄样品化学成分的方法,以明确麻黄"先煎去沫"样品化学成分间的差异。方法 UPLC-DAD-TOF/MS: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柱温40℃,正、负离子模式扫描;HPLC-UV: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150 mm×4.6 mm,5μm),以0.1%磷酸水溶液(含0.05%三乙胺)-乙腈溶液(99∶1)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结果上沫中所含成分较少,去沫下液和全煎煮液中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同时,三者均可鉴定出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5个生物碱类成分和1个羧酸类成分(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但上沫中生物碱含量极低,而全煎煮液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略高于去沫下液。结论麻黄"先煎去"沫理论可能与生物碱类成分关系不大,但仍需后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麻黄及其与桂枝配伍前后麻黄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变化的特征,并对二者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麻黄单煎液及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后三个时间点(0.25、1.5、3h)组织样品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浓度。结果:与麻黄组相比,给药后0.25h,不同程度的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增加了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在分布的平衡期(1.5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肺组织中的含量,提高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在给药后3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脑组织中的含量,显著提高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含量。结论:桂枝增加了麻黄类生物碱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增加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中的分布;降低了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麻黄-附子药对麻黄的有效成分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及附子的有效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结果:药对及2种汤剂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附子药对主要药效成分在不同方剂中含量的差异与其临床应用相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研究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考察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的给药剂量和测量时间,并进行验证性实验,测定ATPase等能量代谢指标。结果:给药剂量为10倍人体给药剂量(麻黄汤0.80 g.kg-1,麻杏石甘汤2.26 g.kg-1),测量时间为给药后30~60 min。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明显降低(P0.01);与麻黄汤组比较,麻杏石甘汤组小鼠在高温区停留比例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麻黄汤组小鼠的Na+-K+-ATPase活性显著性增强(P0.05),麻杏石甘汤组小鼠的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从动物行为学角度验证了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存在,结果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对其寒热赋性具有一致性,肝组织ATP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干麻黄汤对慢性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0只:即哮喘模型组(A组)、射干麻黄汤低剂量组(B组)、射干麻黄汤高剂量组(C组)、正常对照组(D组).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及反复激发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同时B,C组在每次雾化前30 min分别予以射干麻黄汤ig(分别为0.96,3.84 g·kg-1)进行干预,A,D组则同时予以等量生理盐水ig,共8周.采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支气管总管壁厚度(Wat/Pbm)、气管内壁厚度(Wai/Pbm)及气道平滑肌厚度(Wam/Pbm).免疫组化检测气道壁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RT-PCR观察大鼠肺组织内HIF-1α,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图像分析显示,模型组Wat/Pbm,Wai/Pbm,Wam/Pbm分别为(68.19±4.48),( 38.27±1.62),(7.61±1.33) μm2/μm,正常组分别为(34.76±1.38),( 16.25±2.20),(2.89±0.45)μm2/μm,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射干麻黄汤低、高剂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及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HIF -1α,VEGF mRNA及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射干麻黄汤组H1F-1α,VEGF mRNA及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射干麻黄汤可抑制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及VEGF的表达有关,且其抑制哮喘气道重塑的程度与射干麻黄汤的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ystems Pharmacology Platform,TCMSP)数据库筛选出射干麻黄汤的有效化合物及化合物作用靶点,从TTD数据库和CTD数据库中检索哮喘相关的靶点,将二者进行交集得到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在线服务器及软件分析出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的关键作用靶点,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关键作用靶点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信息。结果:经过筛选后得到射干麻黄汤有效化合物114个,这些化合物共作用于79个靶点,其中与哮喘相关的靶点有39个,再次筛选后得到12个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关键作用靶点。这些作用靶点参与机体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阳性调控、炎症反应、蛋白激酶B信号阳性调节等100种生物学过程及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I3K)/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rotein-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等45条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揭示了射干麻黄汤对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射干麻黄汤通过黄芩素、黄芩苷、酸枣仁皂苷、儿茶素、槲皮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和调控多种信号通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干预哮喘疾病的发生发展,为下一步对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舌下静脉给药伪人参皂苷GQ后,其在胆汁、粪和尿中的排泄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色谱(HPLC-ELSD)法测定大鼠胆汁、粪和尿中伪人参皂苷GQ,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以甲醇-水(24∶7)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温度为50℃,灵敏度为10,以氮气为载气,压力为303 975 Pa。结果:HPLC-ELSD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样品回收率和日内、日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伪人参皂苷GQ大鼠舌下静脉给药后,主要以胆汁排泄为主,占总药量的41.60%;其次为粪排泄,占总药量的9.97%;尿液中仅检出少量伪人参皂苷GQ。结论:大鼠胆汁、粪和尿中主要以伪人参皂苷GQ原形药物排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生物热力学的角度,探讨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学方法,分别测定在中药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不同浓度水煎液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热谱图(即热功率-时间曲线,P-t图),并根据热动力学模型lnPt=lnP0+kt,计算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综合分析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结果: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逐渐增强。但温热药方麻黄汤较寒凉药方麻杏石甘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弱,同时,从热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热输出功率计算结果也表明,麻黄汤作用于细菌生长代谢时,所释放的热量要高于麻杏石甘汤,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应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Liang SY  Tan XM  Chen FL  Luo JB 《中药材》2011,34(6):896-901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组成复方前后挥发油成分和比例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组方药材麻黄、附子、细辛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4个成分,其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麻黄和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8、8、39个成分;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油中成分与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成分的种类与比例有较大差异。结论:在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组成复方的汤剂中,不仅存在挥发性成分量的变化,还存在一系列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导致质的变化,由此可能导致了疗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大鼠地高辛(digoxin,DG)肾排泄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的HF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G0.05mg/kg iv)和SFI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DG0.05mg/kg加SFI4ml/kg、8ml/kg、12ml/kg iv),分别于给药后第1~6天收集24h尿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DG浓度。结果:SFI低、中、高剂量组DG排泄量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低剂量组尤为明显;低剂量组给药后第1、2d尿地高辛日排泄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第4、5、6d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第1~4d尿DG累积排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SFI有促进HF大鼠DG肾排泄的作用,以低剂量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