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H2O2诱导的内皮通透性增加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分别用0、0.2、0.4、0.6和0.8mmol/L H2O2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后通过测量跨细胞电阻(TER)以观察H2O2对HUVECs通透性的影响。实验二: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无处理)、PBS组(等体积PBS)、丙泊酚1组(P1组,丙泊酚20μmol/L)、丙泊酚2组(P2组,丙泊酚50μmol/L)、丙泊酚3组(P3组,丙泊酚100μmol/L)及脂肪乳剂组(Ⅰ组,等体积脂肪乳剂)。按实验设计预处理30min后,选用0.6mmol/L H2O2刺激HUVECs 60min(C组无处理),然后分别以TER、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通透性、细胞肌动蛋白(F-actin)形态学、ERK1/ERK2及p38磷酸化水平。结果与0mmol/L H2O2比较,0.4、0.6、0.8mmol/LH2O2刺激后30~180min HUVECs TER明显减少(P0.05),刺激60min HUVECs TER明显减少并达到峰值,而后均呈恢复趋势,而且0.6、0.8 mmol/L H2O2刺激后HUVECs TER明显低于0.4mmol/L H2O2(P0.05)。与C组比较,0.6mmol/L H2O2刺激后15~60min PBS组、P1组、I组和刺激后45、60min P2组、P3组HUVECs TER明显减少(P0.05)。与PBS组比较,刺激后30~60min P2组、P3组HUVECs TER明显增加(P0.05)。与P2组比较,刺激后30~60min P1组、I组HUVECs TER明显减少(P0.05)。C组F-actin集中分布在内皮细胞周边,无应力纤维形成;PBS组F-actin在细胞内非极性排列成束,应力纤维形成;P2组H2O2诱导的F-actin细胞内束集及应力纤维形成明显得到改善;I组应力纤维形成。与C组比较,PBS组、P2组和I组内皮细胞ERK1/ERK2及p-38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PBS组比较,P2组内皮细胞ERK1/ERK2及p-38磷酸化水明显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可以抑制H2O2诱导HUVEC通透性增高,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p38及ERK1/2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IL-1β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通透性增高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HUVECs并用免疫磁珠法进行纯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内皮细胞VE-钙粘素的表达.使用Transwell系统检测HUVECs单层通透性,以每孔2× 105个内皮细胞接种于12孔Transwell系统嵌套膜上层,待生长至汇合后3d时以两种方式干预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6组(n=36):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5组分别以1、2、5、10和20 ng/ml IL-1β干预24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n=30):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4组分别先以0、10、50和100 μnol/L异丙酚预处理30 min,再以10 ng/ml IL-1β干预24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3组(n=18):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2组分别以50 μmol/L异丙酚处理30 min,再以10 ng/ml IL-1β干预24h或30 min.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UVECs occludin蛋白、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及p-p38 MAPK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5、10和20 ng/ml IL-1β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HUVECs通透性(P<0.05或0.01).10、50和100 μnol/L异丙酚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L-1β诱导HUVECs通透性增加(P<0.01).IL-1β可下调HUVECs occludin蛋白表达,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异丙酚可抑制IL-1β诱导的HUVECs occludin蛋白表达下调和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P<0.01).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IL-1β诱导HUVECs通透性增高,与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引发烧伤后早期循环紊乱和休克的主要原因.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对其发生过程已有基本了解:炎性介质是主要诱发因素,微小静脉是主要发生部位,内皮屏障受损是主要病理基础,内皮旁途径是血管内液外渗的主要通道.但上述认识还不足以形成有效的临床防治措施.近年来,研究更加关注内皮屏障功能障碍在烧伤后早期血管通透性增高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防治思路,本文对此作一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过程中地塞米松对腹膜表面层、间皮细胞形态和腹膜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大鼠不接受任何注射即行腹膜动力学实验;第2组以4.25%的高糖透析液透析;第3组(地米1组)腹腔内注射4.25%的透析液并加入地塞米松(剂量为0.1 mg/kg),每天1次,连续7d;第4组(地米2组)腹腔内连续注射透析液2周,第1周为普通4.25%透析液,第2周始用上述剂量地塞米松的透析液继续透析1周.以上各组在停止透析48 h后行腹膜动力学实验.然后取前腹壁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腹腔注射4.25%的透析液7 d后,腹膜功能呈高通透性,腹膜表面层明显变薄及疏松,腹膜组织呈明显慢性纤维化改变.使用了加入地塞米松透析液的两组动物其腹膜表面层、间皮细胞形态和腹膜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对腹膜表面层、间皮细胞形态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明显改善大鼠高通透腹膜的转运功能.  相似文献   

5.
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强的松或强的松龙后尿蛋白会增多。为了弄清其机制,作者研究了9例(男7例,女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在静脉输注强的松龙(125~150mg/次)后短期内尿蛋白的变化。 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6岁,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4±30ml/min,尿蛋白量为7.7±3.0g。用强的松龙后五小时内,所有患者的平均总尿蛋白排泄量从先前的4.89±0.59mg/min增加到9.09±0.99mg/min(P<0.01)。肾小球滤过率(菊粉清除率)、有效肾血流量(对氨基马尿酸盐清除率)和滤过分数无显著变化。尿中白蛋白)IgG和  相似文献   

6.
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将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这一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见于多种疾病如炎性反应、烧伤、肿瘤、过敏等.在此病变过程中,人们已较深入地研究了细胞骨架及与细胞间连接相关的细胞间隙,而相对较少研究穿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尤其是透射电镜、基因敲除等技术的广泛开展,为研究穿细胞途径提供了较可靠方法,对其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对缺氧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质粒pcDNA6.2-GW/EmGFP-miR构建针对人HIF-1α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将V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置于含体积分数1%O_2的混合气体环境中缺氧处理6 h)、转染组、转染缺氧组(转染载体后再进行缺氧处理).采用RT-PCR法检测正常对照组、转染组HIF-1α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4组细胞HIF-1α蛋白表达.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单层VE细胞的通透性.将上述缺氧处理替换为HIF-1α特异性诱导剂1 mmol/L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分为DMOG组、转染DMOG组、正常对照组、转染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观察各组HIF-1α蛋白表达.除通透性检测数据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外,其他数据用密度比值表示.实验结果进行组间两两t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细胞HIF-1α mRNA相对含量为0.765±0.069,转染组细胞HIF-1α mRNA相对含量为0.093±0.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96,P<0.05).转染缺氧组细胞HIF-1α蛋白含量为0.591±0.029,显著低于缺氧组(2.612±0.259,t=13.415,P<0.05);转染DMOG组HIF-1α蛋白含量为0.566±0.008,显著低于DMOG组(3.243±0.551,t=6.975,P<0.05).缺氧组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41.6±11.1)较正常对照组(9.4±1.5)显著升高(t=6.238,P<0.05),转染缺氧组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13.3±4.5)显著低于缺氧组(t=5.430,P<0.05).结论 采用特异性针对HIF-1α基因的RNA干扰技术,能有效抑制内皮细胞HIF-1α表达,并明显抑制缺氧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胆汁、胆总管胆汁、血清3种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含量及其对胆固醇-磷脂泡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Con A亲和层析与Sephadex G-200分子筛凝胶两次过滤,从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及胆囊胆色素结石病人、无结石对照病人、非结石急性胆囊炎病人以及白胆汁病人胆囊胆汁、胆总管胆汁和血清中分离提纯Ig A、Ig G和Ig M;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3种Ig含量;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Ig在模拟胆汁体系对胆固醇-磷脂泡的影响。结果:胆固醇结石组胆囊胆汁含有较高浓度的Ig G和Ig M,胆总管胆汁的3种Ig含量增高。胆色素结石组胆总管胆汁Ig A、Ig M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胆固醇结石组和胆色素结石组除血清Ig A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余Ig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胆固醇结石组胆囊胆汁Ig G和Ig M分别作用于模拟胆汁7 d,明显促使单层泡直径增大,且增加多层泡数量;而Ig A仅轻微增加单层泡直径,不影响多层泡数量。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组胆汁中Ig增高,可能通过影响胆固醇-磷脂泡变化,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内Rac1信号激活是否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增加肾小球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和导致紧密连接酪氨酸磷酸化中起作用。 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体外研究,检测跨内皮细胞电阻抗观察不同浓度VEGF(5和50 μg/L)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内皮细胞转染野生型Rac1和显性负性Rac1质粒后,采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上述效应是否源自Rac1信号的激活,并观察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状态的改变。 结果 高浓度的VEGF(50 μg/L)刺激可引起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显著增高(P < 0.05),并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中GTP结合的Rac1和膜结合的Rac1显著增加(P < 0.01),同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酪氨酸磷酸化也增加(P < 0.05)。用Rac1显性负性突变体转染肾小球内皮细胞能显著减弱VEGF对occludin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和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P < 0.05)。 结论 高浓度的VEGF可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其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酪氨酸磷酸化相关,这一作用需要Rac1信号途径的激活。糖尿病中增高的VEGF可能通过Rac1激活-occludin磷酸化导致肾小球内皮通透性增高,这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ezetimibe(Eze)对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chow)组、成石饲料喂养(LD)组和成石饲料加Eze组[Eze 5 mg/(kg·d)灌胃]。饲养8周后收集血清、肝脏、小肠和胆囊。观察胆囊内胆固醇结石形成情况。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胆汁成分、肝组织胆固醇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肝脏和小肠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chow组小鼠胆囊内未发现结石形成。LD组小鼠胆囊结石形成率为100%。Eze组完全无结石形成。Eze组小鼠小肠胆固醇吸收率(9.29%±4.32%),较LD组(58.62%±3.10%)和chow组(56.42%±2.67%)均显著降低(P<0.01)。LD组血清胆固醇[(4.99±0.50) mmol/L]和肝组织胆固醇含量[(22.92±2.39) mg/g]均较chow组[(2.87±0.06) mmol/L和(2.45±0.08) mg/g]显著增加(P<0.05)。Eze组血清胆固醇[(1.11±0.10) mmol/L]和肝组织胆固醇含量[(2.70±0.07) mg/g]均较LD组显著降低(P<0.05)。LD组小鼠胆汁胆固醇含量[LD组(10.87±1.46) mmol/L比chow组(3.67±0.58) mmol/L]和胆固醇饱和指数[LD组(1.42±0.19)比chow组(0.59±0.02)]显著增加。Eze组胆汁胆固醇含量[(2.72±0.29) mmol/L]和胆固醇饱和指数(0.57±0.07)均较LD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Eze抑制小肠胆固醇肠道摄取,具有预防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叶猛  张皓  张柏根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901-1903
自1876年Koester首次提出滋养血管(vasa vasorum,VV)这一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V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密切相关.显微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可客观显示正常和不同疾病条件下VV密度和形态变化,为VV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重建后再狭窄的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对VV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了26例择期手术病人使用利多卡因对全麻诱导期应用琥珀胆硷引起血钾增高的影响。结果;利多卡因组血钾平均下降0.26mEq/L(最大值0.35mEq/L),与给药前有明显差异(P<0.01)。对照组(注射盐水)血钾平均增高0.33mEq/L(最大值0.53mEq/L),与给药前有明显差异(P<0.01),最多增高0.53mEq/L。两组同一时间内的平均血钾浓度比较,5’和9’时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利多卡因对琥珀胆硷引起的血钾升高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的自然转归及与其他良性胆囊疾患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7月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长兴县城镇居民2 864人进行2年的前瞻性观察,比较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与非结晶组并发其他胆囊良性疾患的差异,记录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消失、新增、并发或转变为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人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并发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结晶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并发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与非结晶组无明显差别。随诊期间,结晶组胆固醇结晶自然消失114例(45.8%),结晶消失后未见有胆囊结石出现,9例(3.6%)转化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结晶组另135例仍然发现有结晶,其中3例并发新的胆囊结石,2例并发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45例(18.1%)在随诊期间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3例因并发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进行胆囊切除术,病理提示胆固醇沉着症。非结晶组有116例(4.44%)出现结晶,104例(4.0%)发作不同程度的胆囊炎,与结晶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可自然消失,结晶的持续存在可对胆囊壁造成损害,是胆囊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与胆固醇沉着症存在关联,未发现与胆囊结石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气囊导管暂时阻断犬股动脉腔内血流,观察对动脉壁的影响.方法:向气囊内注入0.2ml液体(小于1个大气压).持续阻断血流60与120分钟,对术后立即、3、7、14、21天标本,应用光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动脉壁组织学改变.结果:对动脉内膜与中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肿与炎性细胞浸润,阻断60分钟组.管壁在14天内恢复正常:120分钟组.对管壁影响较明显,部分内弹力膜拉直与断裂,3周才能修复.结论:气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对管壁的影响较轻微.在2~3周可恢复正常,但阻断时间越长,对管壁影响越大,应尽量缩短气囊充盈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与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7月起在我院体检的长兴县城镇居民2 957人进行3年的前瞻性观察,比较胆囊壁胆固醇结晶人群和对照组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累计发病率。结果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组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胆囊结石的累计发病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应与胆囊腔内胆汁中的胆固醇结晶相区别,该现象并不是胆囊结石的前期阶段,而是胆囊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序言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特征:1.良好的水和电解质的通透性。2.自白蛋白起始对蛋白质的不透性;因此分子量低于白蛋白的废物可从肾排出,而电解质等一些体内有用的物质再由肾小管重吸收,以保持内环境的恒定。如肾小球受损,由于血流量低下而滤过量低下,且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一些在正常尿液中几乎不能见到的白蛋白等物质便排入尿液。尤其在肾病综合征时,尿蛋白高,血中蛋白质浓度减少;由于胶体渗透压降低等而出现浮肿。上述临床症状肾小球毛  相似文献   

17.
5-氟脲嘧啶对兔靶动脉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5-氟脲嘧啶(5-Fu)对靶动脉壁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及意义。方法 将实验用兔7只中5只行股动脉穿刺给5-Fu注射液,另2只经耳动脉给5-Fu。股动脉给药后7天作X线造影和光镜下病理检查,耳动脉给药后24小时作电镜病理检查。结果 5例股动脉造影中4例出现明显狭窄;光镜下表现为较明显内皮细胞脱落、破碎,内弹力膜断裂、不完整或内皮细胞增生明显、呈多层,内弹力纤维聚集,造成管腔狭窄;电镜下见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兔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预防作用和机制。方法动物模型: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等分三组:每组10只,对照组喂普通饮食;结石组,喂含1.2%高胆固醇饲料100g;实验组,同时喂饲含1.2%高胆固醇饲料100 g和每日10 mg/kg的小檗碱灌胃。8周后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法测定兔胆汁中的总胆固醇、磷脂、胆盐,通过Carey表计算胆固醇饱和指数(cholesterol saturation index,CSI),观察各组胆囊胆汁结晶情况及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含量。结果实验组比成石组形成胆固醇结晶机会明显减少(8/10、3/10,χ2=5.051,P<0.05);各组胆囊胆汁中CSI(对照组0.82±0.23、结石组1.64±0.27及实验组1.13±0.29);结石组COX-2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升高(47.66±1.54比28.39±1.46,P<0.05),实验组较之结石组COX-2表达量有降低(37.42±2.45比47.66±1.54,P<0.05)。结论小檗碱能够抑制胆固醇结石形成和发展,其机制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致石性胆汁及抑制COX-2的活性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D68在胆囊壁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与胆固醇结石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68在34例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壁(结石组)和15例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壁(对照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D68主要表达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顶侧。结石组的CD68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壁中CD68的表达上调,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6岁,因右小腿发冷、活动后乏力3个月来院就诊。查体:患肢皮肤无色素沉着、破溃及足趾坏死,小腿肌肉轻度萎缩,皮温较健侧低,肢体周径较健侧细3.0cm,足背、胫后动脉无搏动。动脉造影示:右胭动脉中段管腔逐渐变细、闭塞。闭塞段长约2.5cm,病变段动脉共长5.7cm,远端动脉侧支供血,胭动脉三分叉清晰,但胫前、胫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