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育新 《光明中医》1999,14(3):8-11
中医在临床上诊察疾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凡此四诊是“司外而揣内”(《灵枢·外揣》)之法,即诊察外在经络系统之变化而定向诊知内在脏腑之病态的方法。四诊法中尤以望诊与切诊为寻找疾病客观指征的主要方法,故古来十分强调“色脉含参”。其中之“脉”诊即代...  相似文献   

2.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在临床上辨识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故世代相传 ,一直奉为圭臬。然而 ,随着现代科学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在临床上就显露出一定的缺陷。今拟从合理性与局限性两方面对“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作一探析。1 “司外揣内”辨证方法的合理性“司外揣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曰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1] 《灵枢·外揣》说 :“五音不彰 ,五色不明 ,五脏波荡 ,若是则内外相袭……。故远者…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其理论依据源于《灵枢·外揣》提出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和《丹溪心法》提出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可以说人体体表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内在脏腑的一个延伸。本文就乳房、头面、牙齿、鼻等疾病,对上述观点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4.
从司外揣内论中医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外揣内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揣,即揣测,是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揣测生命运动所处状态的逻辑(理性)思维活动.是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辨认,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发现并归纳本质属性的生命状态与表现于外在现象的固定联系,形成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取象比类进行归类判断,从而完成了以形正名的过程.中医诊断方法的望、闻、问、切就是基于体表与体内脏腑的密切关系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诊察方法,是司外揣内诊察原则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浅谈“司外揣内”与“黑箱”、“白箱”、“灰箱”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这种古老的对自然界的观察方法与近代控制论的“白箱”、“黑箱”、“灰箱”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实质都是从整体上把握证的本质,从整体上认识和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活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灵枢·外揣》载有"司外揣内"和"司内揣外"。与在中医诊断学应用较为普遍的"司外揣内"相比",近者,司内揣外"古今多有歧义。结合《黄帝内经》中多篇含有的"远近""内外",并借鉴古今对"司内揣外"的释义与理解,试图从传统视角以及结合《黄帝内经》中"司""揣"含义的视角来探讨"近者,司内揣外"的多角度含义,从而为《黄帝内经》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做铺垫。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守正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针对传统“司外揣内”让中医与现代科技相背离以及无法概括“无症状却隐藏着重大疾病”的现状,中医学者需秉承中医思维为主体,积极吸收总结西医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司内揣内”发展自身。随着中医从“司外揣内”阶段进入“司内揣内”阶段,中医的藏象理论将在宏观层面出现调整并借此扩展到细胞层面;中医的病、症、证概念则将重构为症是整个生命活动中出现的异常表现,既可以出现在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中;证不光是疾病中的某一阶段病理概括,还包括无病时阴阳将失衡之趋势概括;疾病时间节点前移,“阴阳平衡”也可出现疾病,要根据阴阳的状态和各种症状、体征综合判定健康与疾病,且疾病还包括自身阴阳尚处于平衡但将会导致他人阴阳失衡,对他人健康造成危害;中医的治疗体系将从宏观辨证论治和“中病即止”转变为宏观微观结合辨证论治与“中病中症即止”。  相似文献   

8.
"司揣内外"包含了"司外揣内"和"司内揣外"两个层面的意义,是一个完整的中医诊断过程,构成了一个双重诊断体系:空间层面上的有机统一诊断体系以及时间层面上的分段接续诊断体系。在空间层面上的有机统一诊断体系中,"司外揣内"和"司内揣外"可以互为逆向验证过程,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修正的有机统一体。在时间层面上的分段接续诊断体系中,相对于"司外揣内"来说,"司内揣外"应该是更高层次的中医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扁鹊作为中医医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考证其事迹,推断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是一个群体,一个流派、学派.其创立脉气出入与循环学说、并论述损至脉.本文通过对扁鹊“特以诊脉为名耳”的记载,论述现今主流的“司外揣内”诊断思维的不足,提出应重视“司内揣外”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0.
司内而揣外出自《灵枢·外揣》,作为中医临床的两种辨证思维方法,历代医家以及教科书均较重视司外而揣内,很少提及司内而揣外,这种片面性直接影响了对辨证论治的全方位理解,进而影响到临床疑难性和复杂性疾病的诊疗。司内揣外辨证的基本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意思:即按部位、色脉、望闻诊和问切诊、天人关系、有形无形之意,分出"内"和"外"。司内辨证思维的侧重点不是"揣外",而是"司内",不应停留于病家的外在脉证和体征方面去考虑问题,而应聚焦于机体的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阴阳关系,脏腑关系、气血关系、六淫致病特点等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并以此作为判断病机,确立治法,处方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作为 90年代医学专业中一门新学说 ,“兼证医学”与中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辨证论治”是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 ,其司外揣内的观察方法与现代控制论“黑箱”理论有着异工同曲之处 ;通过机体某些局部征象 ,而测知整体生理、病理信息的诊察技巧 ;讲求“道”和“一”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知常达变”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 ,通过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认识疾病本质 ,以达到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从而对疾病作出正常判断 ,并概括为完整证名…  相似文献   

12.
张岚  刘春强 《中医杂志》2011,52(11):982-984
中医诊断学在诊察方法上表现出鲜明的"司外揣内"的思维特征,在诊察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搜集机体生命活动外在的表面征象,以推断机体内在的病理变化。它既具有与现代医学诊断思维不同的特点,诊断疾病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建立在元气本体论思想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之上的中医学理论则对这一诊断思维具有约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司内揣外和司外揣内的理论,对"内"、"外"、"远"、"近"和"司内揣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内外互揣是辨证的主要内容,结合对"远"近"的阐释,申明内外互揣的重点是"知内"的思维方式,只有"知内"才可以防变,而这也正是贯彻"治未病"思想的基础。并重申脉症合参尤重脉诊的思想,对现今临床弱化脉诊的现象和单纯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特色,司外揣内则是传统的、主流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中,司外揣内作为主要的诊断思维而得到肯定。司外揣内作为中医治病的灵魂所在,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是辨证的惟一途径。古往今来,中医学家  相似文献   

15.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通过外在表象推究内在机理的一种诊断方法。呕吐是临床的常见症状,本文从中医"象"的特点出发,把握"司外揣内"的内涵,探讨"司外揣内"思想在呕吐临证中的应用,为本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证是古人运用朴素的整体系统思维和意象思维方法,通过司外揣内的方式,整合外现的相关生命现象的改变,与内在机能系统的失调联系起来,辨析病位、病因和病性,是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也是防治疾病的核心和准则。然而,在疾病初期“病已初成于内、证尚未见于外”时,常常会无证可辨,面对这种“已病未证”的情况,应如何进行中医药的防治呢?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中医诊断基础理论"司揣内外"的方法,结合脏腑辨证论治,在"司内揣外"及"司外揣内"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注重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主张心身同治,愈后防复的治疗观念,以期指导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出自《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源于《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之思想,意为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之体表。"司外揣内"是中医临床认识病因的重要方法。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实验室、影像和器械等现代医学常用理化检查方法越来越广泛地为中医所用,大大丰富了诊断途径,也拓展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  相似文献   

19.
"司外揣内"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诊查原则,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在《灵枢经》中有着很多对于司外揣内思维的相关论述,这一传统的、主流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也得以广泛应用。文章试从《灵枢经》的解读来探析司外揣内思维的认知方法,从而实现理论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经》提出“司外揣内”,奠定了中医学通过外在表象推究内在机理的思维基础,并将应象思维方法广泛地运用於临床诊治的各个方面。本文结合《内经》理论与中医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