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心肺复苏,观察组采取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以及复苏成功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急救用时。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87.50%高于对照组的45.00%(P<0.05);两组复苏成功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对照组(13.68±3.54)min,观察组(13.42±3.08)min]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4.56±0.44)min、急救用时(3.12±1.28)min均短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5.34±1.58)min、急救用时(4.13±1.37)min],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能缩短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间,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缩短急救用时,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李久胜 《医疗装备》2018,(12):28-29
目的探讨体外自动除颤仪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除颤,试验组给予自动除颤仪除颤,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除颤成功率为90.0%(45/50),对照组为72.0%(3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苏成功率为82.0%(41/50),对照组为68.0%(3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识别到确定心律失常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从心搏骤停到除颤实施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应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能够缩短从识别到确定心律失常时间、心搏骤停到除颤实施时间,提高除颤成功率与患者复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急诊心搏骤停(SCA)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38例急诊S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19例。对照组采取心肺复苏机救治,试验组采取AED救治。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急救耗时时间、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并统计试验组SCA后10 min内不同时段进行AED除颤的复苏成功率。结果试验组SCA后<1 min进行除颤复苏成功率高于1~<4 min、4~10 min,SCA后1~<4 min进行除颤复苏成功率高于4~1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急救耗时低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AED用于急诊SCA患者救治中效果确切,有利于缩短急救耗时,提升复苏成功率,但应早期实施AED除颤以保障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贺敏 《医疗装备》2021,(2):151-153
目的分析心电除颤仪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6月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设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2018年7-12月医院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电除颤仪干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生存率、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电除颤仪有助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邓四安 《现代养生》2023,(8):615-617
目的 探讨院前电话医疗指导对猝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未实施院前电话医疗指导期间救治的猝死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实施院前电话医疗指导期间救治的猝死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现场救治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预后和回访满意度。结果 实施院前电话医疗指导后,观察组患者现场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率高于对照组(P<0.05);生存率及生活自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急救措施、服务态度、医疗收费和到达现场时间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猝死患者的救治中采取院前电话医疗指导,可指导目击者开展抢救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提升回访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急救中应用除颤仪对患者心博骤停的影响.方法:选取的80例研究对象是本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10月~2019年8月.其中接受心肺复苏机救治的40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另外接受自动体外除颤仪救治的40例患者,视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除颤仪在不同时间对复苏成功率变化和救治后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突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救治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突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在急诊救治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急诊救治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救治护理后的抢救效果和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15.3±2.1)min,对照组为(30.4±4.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93,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3.8%,对照组6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χ~2=7.81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对照组4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χ~2=6.488,P0.05)。结论急救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徐达 《中国校医》2020,34(8):594
目的 分析急救前移对心搏骤停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中心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诊的147例心搏骤停患,依据有无进行急救前移分为观察组(73例)与对照组(74例)。对比2组救治时间和复跳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心搏骤停后首次进行胸外按压时间、心搏骤停后至医院的时间、院前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前心脏复跳率(5.5%)、院内心脏复跳率(12.3%)均高于对照组(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心搏骤停后首次进行电除颤时间、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前移可以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死亡率,应当在院前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院前抢救心搏骤停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院前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中使用AED的382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统计呼叫电话至开始除颤时间,并计算成功除颤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统计复苏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82例患者中46例心电示波为室颤,现场予AED除颤后成功恢复自主循环12例;心电显示为心脏停搏、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经CPR后转为室颤,经AED除颤恢复心跳2例;心肺复苏成功共14例。呼叫至开始除颤时间,存活组(6.72±1.53)min,死亡组(9.32±2.03)min。结论影响除颤厦心肺复苏成功主要的因素是时间,使用AED快速旱期除颤可以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实施急诊急救过程中US00206858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于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医院急诊接受急救的患者中选取68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4,急救方法:US00206858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与对照组(n=34,急救方法:心肺复苏)。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急救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较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实施急诊急救的过程中US00206858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仅仅提高了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同时也缩短了心肺复苏时间、急救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薛丽 《医疗装备》2022,(2):44-46
目的 探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用于心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心搏骤停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使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的3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使用人工除颤联合心肺复苏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体成功率、院内存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提高心脏骤停病人院前救治的综合水平以及影响心脏骤停院前救治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对目标人群中心脏骤停病人进行院前心肺复苏术,用院前心肺复苏术临床效果研究调查346份病例资料。结果:按照院前心肺复苏的条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发现在呼救反应时间长短、有无旁观者参与、有无电击除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道开放后使用球囊面罩和气管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骤停病人在呼救反应时间小于10分钟、现场有旁观者参与复苏、早期启用电除颤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自2016年1月开始实行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选取2016年1-12月实施一体化救治模式后的4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于实施一体化救治模式前仅采取常规急救流程的2015年1-12月选取4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急诊抢救效果。结果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5.00%(34/40),低于观察组的97.50%(3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因抢救失败死亡率为15.00%(6/40),高于观察组的2.5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总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急诊救治中应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06至2019-10在我院120站救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救治流程进行分组,实施常规急救流程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n=61),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指导下实施急救流程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n=75),对比两组患者院前急救项目时间、救治效果及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 (1)两组出诊反应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现场救治时间、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及心肌总缺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院前急救人员到达时及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心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现场救治时间、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及心肌总缺血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是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培训、宣传等模式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自行救治水平,为患者心肌梗死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升除颤仪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以为提升医疗设备救治价值提供可行性借鉴。方法:应用医学样本实验法,从本市大型医院2005~2019年以来引进的100台除颤仪为例,从收治的5236例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样本,依照除颤仪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水平高低的差异,平均对照研究裂变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列,分别施以一般管理和安全管理两列,比较两组临床应用结果并总结提升除颤仪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心脏骤停及其死亡病例数值对比分别为100%(40/40)和67.50%(27/40)、0(0/40)和32.50%(13/4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升除颤仪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水平须以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来加以强化,以为提升医院医疗器械设备使用效率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复苏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开始复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维持血液灌注和氧供的同时,减少了对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的干扰,有效降低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陈秋燕  卓梅娟  林玲 《医疗装备》2023,(10):147-14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患者应用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对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8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予以绿色通道护理,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入导管室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5.45%)高于对照组(81.82%),入导管室时间(26.27±4.35)min、住院时间(10.43±2.07)d短于对照组[(37.26±2.98)min、(15.29±2.73)d],并发症发生率(2.27%)低于对照组(18.19%),护理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介入治疗患者应用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入导管室及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在对脑卒中患者抢救过程中院前急救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88例2019年7月—2020年7月通过呼叫天津市急救中心120送达医院接受抢救的脑卒中患者,按照抢救流程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因各种原因未接受院前急救治疗,仅经车辆转运至医院的为对照组,接受院前急救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急诊处置用时、救治成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急诊处置用时为(12.31±5.12)min,短于对照组的(33.14±6.15)min;研究组救治成功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9.55%;研究组患者基本稳定占比54.55%,高于对照组的18.18%;研究组患者植物状态及死亡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功能损害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经过院前初步急救能够明显缩短患者入院后急诊处置的用时,尽早开始专科治疗,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模式联合体外自动除颤仪(AED)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30例AMI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抢救方式不同分为手动组和自动组,每组65例。两组均采用优化急诊模式,手动组采用手动除颤仪抢救,自动组采用AED抢救。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患者的30 d生存率,抢救前后的心肌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FF)],分诊时间及抢救成功患者的急救、住院时间,以及抢救成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自动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患者的30 d生存率均高于手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前,两组心肌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组抢救成功患者的LVDD水平低于手动组抢救成功患者,LVEF高于手动组抢救成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组抢救成功患者的急救、住院时间均短于手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组抢救成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用于新生儿窒息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和2014年6月-2016年5月该院分娩的足月活产新生儿10 220例和11 959例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窒息复苏,观察组给予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对比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窒息患儿病死率以及复苏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8%、97.2%及1.4%,对照组为2.2%、84.5%及3.6%,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的窒息患儿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可快速地让患儿建立有效自主呼吸,改善缺氧状态,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