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俊雄  胡志宏 《抗感染药学》2019,16(9):1618-1620
目的:评价头孢呋辛钠术前术后给药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间接收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1 500例资料,按用药治疗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0例;治疗组患者术前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白细胞计数、CRP、TNF-α)水平测得值和体温复常时间的差异,以及治疗费用和抗菌药物用量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体温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炎症因子(白细胞计数、CRP、TNF-α)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和抗菌药物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呋辛钠不同时段给药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左氧氟沙星,有效改善了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郭轶芳 《抗感染药学》2019,16(4):627-629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间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72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经验性常规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药物品种选择、用药时机、联合用药)及术后发病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后体温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抗感染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用药时机合理率及联合用药合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抗感染药物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切口感染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避免了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11月抽取200份处方作为对照组(n=200),于2017年12月~2018年5月中抽取200份处方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未实施药学干预,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实施药学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不合理用药率、用药时间、药物利用指数及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的临床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并且,观察组的药物利用指数较对照组相对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可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同时可缩短患者的用药时间,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陈启杰 《北方药学》2021,18(6):131-132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123例作为资料,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对症支持治疗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共61例,观察组为对症支持治疗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共62例,评价两组疗效、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5.16%、81.97%,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45%、19.67%,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增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促使炎症吸收,病菌清除,稳定生命体征,而且用药不良反应少且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持续改进药学干预对合理用药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院于2021年1月实施持续改进药学干预,以此为节点,选取2020年1月—12月本院的500份病例用药记录作为对照组(干预前),以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的500份病例用药记录作为观察组(干预后)。比较实施持续改进药学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费用和药物总费用。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用药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抗菌药物费用和药物总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持续改进药学干预可改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抗菌药物用药药学监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不进行抗菌药物用药药学监控;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内进行抗菌药物用药药学监控.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感染和耐药事件的发生例数、对围手术期用药干预计划的满意度、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感染和耐药事件的发生例数分别为2例和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例和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围手术期用药干预计划的满意度达到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差异显著(P<0.05);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抗菌药物用药药学监控,可以充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防止耐药事件和术后院内感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癌痛治疗药物合理使用科普干预对肿瘤住院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和服药依从性等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6~10月我院120例确诊为癌性疼痛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初次入院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药学科普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癌痛宣教,药学科普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癌痛治疗药物合理使用科普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NRS)、疼痛缓解率、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用药依从性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药学科普干预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缓解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学科普干预组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与对照组(P<0.05);患者用药依从性评分及依从性好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住院患者实施癌痛治疗药物科普干预有显著作用,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能更好的缓解患者疼痛,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廖伟中 《海峡药学》2016,(10):244-246
目的:分析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的108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108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4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不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实验组54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预防用药时间以及合理用药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可得,组间第1代头孢菌素、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的使用率、合理用药比例以及预防用药时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采取临床药学干预可有效提高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7,(23):3281-3284
目的:探讨在疾病诊断相关组预付费制度(DRGs-PPS)下的临床药师参与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进入临床路径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12月的患者为对照组,入径52例,完成路径41例;2016年1-12月的患者为观察组,入径58例,完成路径46例。临床药师参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路径实施,对临床用药进行技术干预和行政干预,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镇痛药、辅助用药、抗骨质疏松药、抗凝药等5类药物的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参与观察组临床路径实施后,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和费用、镇痛药的用药费用、辅助用药的用药时间显著低/短于对照组,抗骨质疏松药用药品种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RGs-PPS下,临床药师参与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规范了我院骨科5类药物的用药合理性,确保骨科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有效临床药学干预模式。方法我院于2015年7月开始落实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临床药学干预模式,选择该干预模式实施前(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Ⅰ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实施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Ⅰ类切口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情况,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估结果:观察组总合理率(98.0%)显著高于对照组(88.0%),组间差异均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2.0%)显著低于对照组(21.0%),组间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学干预应用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联合用药干预对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应用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07年应用抗菌药物注射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针对联合用药因素,采用宣传教育、行政干预、监督检查等措施进行临床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的联合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联合用药合理性明显提高(P<0.01),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结论:针对联合用药因素进行干预,可提高门诊抗菌药物注射剂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药学干预促进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300例,以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沿用常规药物使用措施,观察组则在用药期间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药学干预,比较2组药物使用有效率、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治疗指标。结果 观察组药物使用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7%(χ2=14.945,P<0.001)。观察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禁忌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给药方法不当及给药剂量不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6.67%(χ2=3.940,P=0.047)。观察组用药时间及治疗时间短低于对照组,药物利用指数及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规范化药学干预可显著提升药物治疗的整体有效率,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有效控制药物使用期间的各种不良反应,同时可缩短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3.
张晓娟  陈彩萍  万波  罗宇芬  杨敏 《中国药房》2011,(42):3963-3965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我院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神经外科干预前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对照组和干预后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干预组,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选取的病历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与干预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1),预防用药时间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5);无指征联用例数显著减少(P<0.05),无依据换药的例数也显著减少(P<0.0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对照组为8.5d,干预组为5.4d,干预组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实施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对规范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我院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模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普外科干预前手术病历100份(对照组)及2011年干预后手术病历100份(干预组),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和预防用药时间等方面;干预组平均预防用药时间为5.4d,与对照组(8.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对规范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70-1773
目的:探究复方黄柏液辅助抗菌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足感染的疗效及其对创面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间诊治的糖尿病患者足感染80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5%碘伏液消毒创面配合抗菌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黄柏液消毒创面;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足部创面面积、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足部创面面积测量值小于对照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复方黄柏液辅助抗菌药物治疗糖尿病足感染患者有效改善了炎症因子水平、促进了足部创面的愈合,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抗菌用药干预对Ⅰ、Ⅱ类切口患者住院时间及药物经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行Ⅰ、Ⅱ类切口手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抗菌用药干预,对照组行常规用药及护理干预,均干预1个月。干预结束记录两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药品费用,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不合理用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8.47±2.10)d与对照组(10.81±2.39)d比较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医疗费用(7.21±1.35)×103元、药品费用(2.17±0.84)×103元、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百分比(28.13±3.05)%明显低于对照组(7.83±1.96)×103元、(2.47±0.76)×103元(P<0.05);观察组干预后切口感染率6.7%、不合理用药率8.3%与对照组20.0%、23.3%比较明显较低( 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13.3%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术后抗菌用药干预可有效减少Ⅰ、Ⅱ类切口患者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同时降低切口感染率、不合理用药率,提高手术疗效及药物经济性,临床应根据情况采取抗菌用药干预,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程秀阳 《江西医药》2015,(3):254-255
目的:探讨药敏试验在抗菌药物选择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住院患者100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入院后即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记录两组所使用的抗生素及治疗效果,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的合理比例上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热、白细胞增多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药敏试验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效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降低其使用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朱卫江  张丹  郭喜红 《中国药房》2012,(18):1658-1660
目的: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干预管理规范,观察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Ⅰ类切口择期手术病例,试验组(180例)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用药,对照组(178例)按习惯方法用药。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从干预前的49.4%下降至干预后的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从干预前的4类17个品种下降为干预后的1类2个品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55.7%上升至干预后的76.3%;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6%上升至干预后的68.4%。结论:通过制定和实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能显著降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药师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外科围术期合理用药指标制定综合药学干预细则,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抽查2016年1—2月、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1—2月骨科Ⅰ类切口出院患者病历各50份,分别作为第1研究组、第2研究组、第3研究组和第4研究组,比较四组患者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差异。从用药指征是否恰当、使用药物的时间和选择的药物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方面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第4研究组患者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30.00%(15/50),较第1研究组(66.00%,33/5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研究组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为80.00%(12/15),较第1研究组(39.39%,13/3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研究组患者平均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疗程为1.4 d,较第1研究组(3.7 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研究组患者的用药指征恰当、药物选择合适和用药疗程适当等评价指标均较第1研究组显著改善。结论:药学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骨科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前后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探讨并完善医院骨科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综合管理措施与模式,不断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间骨科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08例资料作为干预前组,另抽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97例资料作为干预后组,统计其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中的成效。结果:经过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68.52%下降至28.87%;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更趋于合理、规范并且用药指征性比较明确;平均用药疗程由2.5 d缩短至1.0 d;预防性给药时间合理率由32.41%上升至82.54%;84.47%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给药时间不超过24 h;通过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使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各项合理用药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且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干预管理,采用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显著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仍继续强化干预力度,进一步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