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欣  王子瑞 《安徽医药》2019,23(5):981-983
目的 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参数变化,评估捐献血小板、2周机采间隔及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分别检测献血者血小板捐献单份前后、双份前后、间隔2周再次捐献前、7个月内连续捐献血小板10次献血者的首次和末次捐献前血常规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机采单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WB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1<t0.025(19)=2.093,P>0.05);40例机采双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WB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6<t0.025(39)=2.023,P>0.05)。而20例间隔2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两次采集前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前一次机采前:WBC(6.13±1.54)×109/L、RBC(4.81±0.38)×1012/L、HB(144.70±10.53)g/L、HCT(42.11±3.36)%、PLT(265.45±39.37)×109/L;2周后机采前:WBC(6.21±1.46)×109/L、RBC(4.78±0.41)×1012/L、HB(141.90±11.81)g/L、HCT(43.09±3.32)%、PLT(266.15±40.24)×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20例7个月内连续10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和末次采集前WBC、RBC、HB、HCT、PLT[首次机采前:WBC(6.28±1.41)×109/L、RBC(4.93±0.37)×1012/L、HB(147.30±9.31)g/L、HCT(42.11±3.64)%、PLT(262.35±41.48)×109/L;末次机采前:WBC(6.22±1.34)×109/L、RBC(4.87±0.36)×1012/L、HB(144.80±9.17)g/L、HCT(41.67±2.98)%、PLT(266.80±46.93)×109/L]比较,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是安全的,2周的采集间隔和多次反复机采血小板不影响献血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陈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701-701
目的:探讨分析本地区血细胞各参数与其他地区参数的差异,建立本地区参考范围的可行性。方法:采集3190例我地区健康成年人静脉血,采用sysmex公司生产的xs-800i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细胞参数,建立各参数的参考范围。结果:本次调查结果为WBC:男为(6.32±1.41)×10^9/L,女为(6.41±1.59)×10^9/L;RBC:男为(5.02±0.44)×10^12/L,女为(4.33±0.36)×10^12/L;PLT:男为(163.06±57.3)×10^9/L,女为(156.69±52.07)×10^9/L;Hb:男为(152.56±14.4)g/L,女为(130.39±9.47)g/L;HCT:男为(0.448±0.087)L/L,女为(0.388±0.034)L/L。与国内其他地区健康成人血细胞各参数相比,本组受试人群的WBC、RBC、Hb、HCT、PLT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地区成人血细胞参数与其他地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刘婷婷 《淮海医药》2012,30(1):40-41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方法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25名12月内机采血小板4~10个治疗量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检测其末次机采前的血常规与其未机采得27名健康献血者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献血者外周血WBC、RBC、Hb、HCT与未献血小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采血PLT与初次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MPV与PDW、P-LCR呈正相关,MPV与PLT呈负相关。结论选择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时应结合PLT、MPV、PDW、P-LCR等血液学参数,综合考虑献血者的机体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RBC)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正常体验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的血样,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EPO、RBC、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观察组EPO水平为(99.68±28.92)mIU/ml,RBC水平为(3.30±0.65)×10^12/L,HCT水平为(29.20±3.69)%,Hb水平为(86.30±8.68)g/L,对照组EPO水平为(21.51±5.27)mIU/ml,RBC水平为(4.27±0.26)×10^12/L,HCT水平为(38.84±2.31)%,Hb水平为(132.47±6.92)g/L;观察组EPO水平高于对照组,RBC、HCT及H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EPO明显高,RBC明显降低,要根据个体化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EPO进行动态监测,血清EPO、RBC水平检测对治疗呼吸衰竭贫血患者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机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单独及联合输注对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大失血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30例)、乙组(30例)和丙组(40例)。甲组输血方式为单独机采血小板;乙组输血方式为单独冷沉淀;丙组输血方式为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原蛋白(FIB)、血小板计数(PLT)]及止血时间。结果输注后,甲组的PT、APTT分别为(22.69±2.35)、(52.33±5.41)s,乙组分别为(21.58±2.19)、(50.02±5.39)s,丙组分别为(15.02±1.47)、(41.47±4.24)s;三组患者的PT及APTT均较输注前明显缩短,且丙组缩短幅度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FIB、PLT分别为(1.69±0.28)g/L、(73.11±5.87)×10^9/L,乙组分别为(1.99±0.40)g/L、(44.45±3.28)×10^9/L,丙组分别为(2.40±0.58)g/L、(79.02±6.07)×10^9/L;三组患者的FIB及PLT均较输注前明显上升,且丙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6.77±1.58)h,乙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7.61±1.59)h,丙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4.09±0.97)h;甲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 P<0.05);丙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1、11.458, P<0.05)。结论对于大失血患者,在输血方式上选择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对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更为有利,并且可进一步缩短其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50例行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等指标,并选取体检的正常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间检测结果。结果正常组人群Hb平均为(123.5±18.5)g/L,远远高于急性白血病组(33.7±5.4)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人群WBC和PLT分别为(5.8±1.3)×10^9/L和(144.3±20.9)×10^9/L,而急性白血病组分别为(89.2±26.4)×10^9/L和(35.7±8.4)×10^9/L,正常组WBC明显低于急性白血病组(P〈0.05),正常组PLT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组(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性白血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凝血酶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80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凝血酶治疗,试验组接受奥曲肽、凝血酶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氧化应激指标、症状改善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试验组治疗后Hb(115.68±12.76)g/L、PLT(146.44±14.85)×109/L、RBC(5.79±0.55)×1012/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33±15.44)g/L、(134.44±14.25)×109/L、(4.85±0.42)×1012/L,WBC(8.72±1.41)×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6±1.82)×109/L(P<0.05)。试验组腹胀与腹痛改...  相似文献   

8.
1名72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口服甲氨蝶呤2.5mg,2次/d,1周后出现腹痛,腹泻,遂停药并服用诺氟沙星、小檗碱,但症状未缓解。入院后血常规检查显示WBC 1.6×10^9/L,RBC2.7×10^12/L,Hb86g/L,PLT 51×10^9/L,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左氧氟沙星等治疗,但外周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大便由水样便转为黏液血便,皮肤出现瘀点及瘀斑。给予肌内注射亚叶酸钙15mg,3次/d。入院第4天,患者WBC0.5×10^9/L,Hb73/L,PLT11×10^9/L。给予静脉输注血小板、压积红细胞,继续行补液、止血、抗感染等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WBC4.9×10^9/L,Hb76g/L,PLT70×10^9/L。2年后随访,血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25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地中海组,2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缺铁组。三组均行血液检验,对比三组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以及血液检验对贫血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地中海组RBC(5.71±0.38)×10^9/L、RDW(16.90±2.05)%高于健康组的(4.23±0.42)×10^9/L、(14.04±1.32)%,Hb(100.58±8.33)g/L、MCV(73.55±6.20)fl、MCH(7.59±1.38)pg低于健康组的(121.75±9.46)g/L、(90.38±7.62)fl、(21.87±1.84)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组RBC(3.05±0.66)×10^9/L、Hb(84.05±5.91)g/L、MCV(75.04±5.98)fl低于健康组,RDW(21.94±1.51)%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组RBC、Hb低于地中海组,RDW、MCH高于地中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指标综合检验对贫血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高于RBC、Hb、RDW、MCV、MCH检验的84.00%、88.00%、88.00%、92.00%、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不仅能对贫血做出鉴别诊断,且能准确区分不同贫血类型,使贫血治疗针对性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析在白血病临床诊断中使用血液分析仪检验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白血病组,其中急性57例,慢性43例;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均行血涂片和血液分析仪检验。比较不同检验方法的诊断结果及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两组的血液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比较不同白血病类型患者的血液指标。结果血液分析仪的诊断准确率89.50%明显高于血涂片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分析仪检测白血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00%、82.00%,均明显高于血涂片的90.00%、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患者的PLT(191.91±50.39)×109/L、Hb(90.53±9.46)g/L、RBC(2.76±0.24)×1012/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252.41±54.29)×109/L、(119.61±9.94)g/L、(4.02±0.3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检验生化指标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0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开展生化指标检验.比较两组生化指标水平及肝功能指标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总胆红素(25.13±5.13)μmol/L、谷丙转氨酶(96.32±10.89)U/L、淋巴细胞计数(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疗法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效果。方法35例RITP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先对患者进行C尿素呼吸试验(C-UBT)诊断和抗血小板抗体IgG(PA-IgG)检测,根据结果等信息对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PA-IgG水平。结果治疗后1、2、3个月,患者PLT水平分别为(31.50±8.45)×109/L、(38.70±7.39)×109/L、(46.91±5.41)×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3.14±5.67)×109/L,PAIgG水平分别为(363.74±102.31)μg/107血小板、(273.64±94.26)μg/107血小板、(223.20±75.21)μg/107血小板,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22.30±100.24)μg/107血小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ITP患者采用根除Hp治疗,可加快患者PLT和PA-IgG水平恢复,该治疗方式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寒米松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两种方法治疗成人重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PLT)<10×109/L且出血倾向明显105例重症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剂最地塞米松组(A组)54例,用地塞米松40mg/d连续口服4 d,强的松1 mg/kg体质量口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B组)51例,丙种球蛋白0.4 g·kg-1·d连续静脉滴注5天,强的松1 mg/kg体质量口服,连续监测治疗效果.结果:大剂量地寒米松组(A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4%和92.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B组PLT≥50×109/L时间分别为(3.8±1.2)天,(2.9±1.4)天;≥100×109/L时间分别为(6.5±1.8)天,(5.1±1.9)天;PLT的峰值(×109/L)分别为(320±69)×109/L,(351±120)×109/L.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升高血小板效果比大剂量地塞米松好,而且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PLT上升更迅速,峰值高,上升至正常稳定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90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各45例。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人员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等检查项目。结果静脉组45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为,WBC:(5.24±3.16)×109/L;RBC:(3.34±0.98)×1012/L;HCT:(42.35±20.46)%;HGB:(115.75±15.76)g/L;MCHC:(319.78±28.79)g/L;PLT:(228.75±84.78)×109/L。末梢组45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为,WBC:(5.86±3.18)×109/L;RBC:(3.86±0.87)×1012/L;HCT:(31.46±21.48)%;HGB:(101.56±16.48)g/L;MCHC:(322.43±28.94)g/L;PLT:(213.48±81.46)×109/L。两组患者的MCHC检查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RBC、HCT、HGB、PLT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应用静脉血代替末梢血可以有效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广州血液中心1925名使用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1004人,按常规方法随机分配机器,降低采血速度反应条以减少压力过低报警;轻至中度枸橼酸钠中毒者补充钙剂或降低抗凝剂回输速度,重度枸橼酸钠中毒者停止采集,血液报废.实验组921人,在采集过程中实施5个关键控制点:①献血者的筛选;②采血压力监测;③枸橼酸钠中毒防治;④血小板聚集的处理;⑤心理护理.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含量为(2.62±0.04)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71±0.05)×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86±0.25)×109/袋,中途停机65例,聚集41袋,报废率为6.5%;实验组血小板含量为(2.76±0.02)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62±0.03)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58±0.13)×109/袋,中途停机16例,聚集17袋,报废率为1.7%;两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途停机、聚集和报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把握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可显著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降低机采血小板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破壁饮片及传统饮片对血液粘稠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破壁组、传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三组受试者均空腹采集前臂静脉血5 ml,破壁组于血液中加入丹参破壁饮片混悬液2 ml,传统组于血液中加入丹参传统饮片水煎液2 ml,对照组不做处理。比较三组全血比高切粘度、全血比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传统组的全血比高切粘度、全血比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水平分别为(5.04±1.21)、(10.14±2.65)、(1.06±0.32)mPa·s,破壁组全血比高切粘度、全血比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水平分别为(4.49±1.35)、(7.63±2.31)、(0.75±0.24)mPa·s,均低于对照组的(5.73±1.52)、(12.61±3.54)、(1.74±0.56)mPa·s,破壁组全血比高切粘度、全血比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水平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的PLT、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78.45±52.37)×10^9/L、(3.21±1.26)g/L、(125.67±30.21)μg/L,破壁组PLT、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47.86±41.62)×10^9/L、(2.14±1.02)g/L、(98.69±27.56)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205.75±62.53)×10^9/L、(4.63±2.15)g/L、(152.85±48.43)μg/L,破壁组PLT、Fib、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丹参破壁饮片改善血液粘稠度的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的患者138例。 PCI术前12 h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他汀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20 mg/d)组70例,强化治疗(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剂量,随之40 mg/d)组68例。入院后检测基线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 PCI术后第1、5天复查血小板参数,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后基线、PCI术后第1、5天的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基线比较,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下降,MPV、PDW和P-LCR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6±62)×10^9/L比(210±60)×10^9/L、(10.8±0.9)fL比(10.6±0.9)fL、(12.8±1.9)%比(12.5±1.9)%、(32±8)%比(30±8)%](P<0.05);常规治疗组PCI术后第5天血小板计数、MPV、PDW、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PCI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MPV、PDW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CI术后第5天MPV及P-LCR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1.0)fL比(10.8±1.0)fL、(30±9)%比(31±8)%](P<0.05)。2组PCI术后第1、5天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抑制PCI术后MPV、L-PCR等的升高,抑制介?  相似文献   

18.
1例63岁男性患者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4000 U,2次/d皮下注射)。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术后第2天血小板计数为41×10^9/L,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术后第3天血小板计数为22×10^9/L,遂停用依诺肝素钠。术后第4、5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109/L、59×10^9/L。第6天复查,血小板计数为128×10^9/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凯因益生(α2b干扰素5MU)联合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慢性乙肝及对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凯因益生联合参芪十一味颗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28例,并设对照组(单用凯因益生)28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段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平均为4.28×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为105×10^9/L;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85×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为86.7×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十一味颗粒可以减轻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导致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g-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