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5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80例,胎龄28~36(32.11±0.85)周。所有早产儿均于出生3 d内开展颅脑超声检查。依据早产儿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颅内出血组及非颅内出血组,收集两组胎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宫内窒息、母体胎膜早破、母体妊高症、母体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电解质紊乱等多方面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待获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后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取影响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158例早产儿经颅脑超声检查出15例颅内出血患儿,发生率为9.49%(15/158);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窒息、母体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窒息、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 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窒息、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尽早识别该类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颅内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自2010年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以来,低出生体重儿(LBWI)、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体重<2500 g)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NICU收治LBWI、VLBWI共计2291例患儿,根据NEC诊断标准将这些新生儿分为NEC组和非NEC组,收集两组患儿及其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之后按照相近胎龄和体重1∶1配对NEC组和非NEC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NEC组中低胎龄,低出生体重,RDS,肺炎,PDA,布洛芬治疗PDA比例明显高于非NE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EC组产妇产前使用抗生素治疗明显高于非NE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S(OR=4.32,95%CI:2.41~16.24),肺炎(OR=7.54,95%CI:3.74~24.41),PDA(OR=2.94,95%CI:1.87~6.23)是LBWI、VLBWI发生NEC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胎龄,低出生体重,肺炎,RDS,PDA,布洛芬治疗PDA,产妇产前使用抗生素治疗,这些因素对LBWI、VLBWI诱发NEC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加了LBWI、VLBWI发生NEC的风险,其中RDS,肺炎,PDA是发生NEC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治疗策略.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出生的6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败血症的发生率,及进一步对其诸多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600例早产儿中,有58例确诊患有败血症,其发病率为9.7%;胎龄<34w、出生体重<1500g、机械通气时间≥72h、肠外营养时间≥7d及中心静脉置管因素为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率较高,存在诸多院内感染易感因素,尽量较少入侵操作次数、缩短肠外营养时间等因素,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败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布洛芬制剂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150例,根据有无其他心脏畸形,分为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500 g组及<1500 g组。均给以布洛芬口服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1500 g组闭合率96%,<1500 g组闭合率为89.3%,其总闭合率92.5%;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1500 g组闭合率46.6%,<1500 g组闭合率为42.9%,其总闭合率44.2%。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1),而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在出生体重分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P>0.05)。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中1例出现胃潴留,4例出现尿量减少,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布洛芬口服治疗早产儿单纯性PDA疗效好,对复杂性PDA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189例,按照发生BPD情况分为BPD组和非BPD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BPD发生率为24.33%,其中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胎膜早破、颅内出血、母亲产前感染史、N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使用呼吸机时间、吸氧时间与BPD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低胎龄、低出生体重、NRDS、母亲产前感染史、长时间机械通气以及高浓度吸氧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早产和孕妇感染,同时采取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降低BPD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45例疗效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达20%,若未及时诊断与处理,常诱发或促进充血性心衰、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边超声应用于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早产儿1000例,进行床边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出血的情况。结果胎龄低于32周的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概率高于胎龄大于32周早产儿,体质量低于1500 g早产儿颅内出血概率高于体质量超过1500 g早产儿,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和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概率高于无高危因素和剖宫产分娩的早产儿(P<0.05)。结论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概率高,阴道分娩及各种高危因素可造成早产儿颅内出血,采用床旁B超可以作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筛查与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区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胎龄≤33周早产儿167例的筛查资料,记录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贫血情况、呼吸机应用情况、输血情况等资料,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结果筛查结果显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5例,其中1期病变8例,2期病变10例,3期病变7例,未发现4期和5期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组出生胎龄小于非视网膜病变组,视网膜病变组出生体重,多胎,黄疸,肺炎,吸氧,窒息,呼吸机应用占比,输血败血症发生率等低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视网膜病变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高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生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轻、贫血、败血症、呼吸机应用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胎龄、体重、输血、呼吸机使用等因素相关,临床应注重筛查,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做及时诊治,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改善其视力,降低失明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陈春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17-1618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44例本院早产颅内出血患儿,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68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和母亲的情况,筛选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两组患儿有11个围生因素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孕周、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抽搐、胎盘异常、宫内窘迫、多胎、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易感因素。其中小胎龄、低体重、宫内窘迫及低Apgar评分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以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颅内出血可能的预见性,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淑敏  谢子昂  杨英伟 《河北医药》2013,35(7):1072-1074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早产儿发生率尤高,PDA存在可加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1,2],因此,适时安全地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DA)极为重要,对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的诊断处理一直成为被关注的问题,随着对早产儿PDA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对早产儿PDA发生机制、诊断、治疗都有较大进展。本文试就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4周以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87例胎龄<34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把胎龄<34周影像学提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53例为颅内出血组,同期住院胎龄<34周影像学未提示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34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颅内出血组中男26例、女27例,胎龄(30.22±2.31)周;对照组男70例、女64例,胎龄(32.04±1.49)周。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剖宫产、孕母≥35岁、试管婴儿、双胎、羊水污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组胎龄<30周、体质量<1.5 kg、产前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宫内窘迫、宫内感染、出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机械通气、肺出血、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比例分别为43.40%(23/53)、58.49%(31/53)、50.94%(27/53)、43.40%(23/53)、28.30%(15/53)、47.17%(25/53)、83.02%(44/53)、52.83%(28/53)、84.91%(45/53)、11.32%(6/53)、16.98%(9/53),均高于对照组的10.45%(14/134)、30.60%(41/134)、34.33%(46/134)、8.21%(11/134)、12.69%(17/134)、20.15%(27/134)、58.21%(78/134)、26.12%(35/134)、55.22%(74/134)、1.49%(2/134)、0.75%(1/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组产前硫酸镁、地塞米松使用率分别为60.38%(32/53)、49.06%(26/53),均低于对照组的85.82%(115/134)、71.64%(96/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宫内感染、宫内窘迫、PLT <150×109/L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使用硫酸镁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需综合评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31例早产儿于出生3天内行头颅超声检查,并酌情于生后1周、2周、1个月时复查。同时收集相关床资料(产妇因素,产程中因素,胎儿因素,产前激素、硫酸镁应用,婴胎龄、出生体重,生后因素)。结果早产儿颅脑出血发生率:931例早产儿中485例发生不同程度颅脑出血,颅脑出血总发生率为52.1%;重度出血71例(包含2例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为7.6%。生后3天内颅内出血占总发生率92.1%,生后1周时96.1%,说明颅内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1周内。证实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出生时窒息、常规呼吸机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动脉血气分析pH值低等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行颅脑超声检查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及改善早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5月~2008年5月收治73例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的资料,并与同期住院54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和产妇的情况,统计分析出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孕周、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发生抽搐、应用机械通气以及是否应用多巴胺有关。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Apgar评分低、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应提高对其可能发生颅内出血的预见性.医护人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布洛芬治疗胎龄小于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失败的影响因素,寻找PDA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9年3月30日于我院就诊的4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PDA早产儿,均接受布洛芬治疗和床旁心电图检查。根据动脉导管是否封闭分为动脉导管未封闭组和动脉导管封闭组,分析早产儿PDA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400例PDA患儿在接受布洛芬治疗后,140例导管未封闭,治疗失败率为35.0%,导管封闭260例,封闭率为65.0%。动脉导管未封闭组胎龄小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出生体质量低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宫内窘迫、窒息史、合并感染、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高于动脉导管封闭组,首次治疗日龄大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窒息史、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呼吸支持、合并感染是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出生体质量低、合并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动脉导管两端压差较大、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5分是出生体质量小于1 500 g 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不同分度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2014年收治的BPD早产儿81例,按照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组24例和中重度组57例,对其围产期情况、母孕期情况、合并症、临床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重度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呼吸衰竭、动脉导管未闭(PDA)、先天性心脏病、肺出血、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比例高于轻度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轻度组,日增长体质量低于轻度组(P均<0.05)。两组在性别、胎龄、胎数、出生体质量、母亲年龄、产前激素及出生后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积极防治RDS、肺出血、消化道出血、PDA等合并症是减少早产儿BPD的关键,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是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徐秀华  赵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49-3350
目的探讨早产危险因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降低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22例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早产儿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及妊高征是早产的主要因素;胎龄小死亡率高;剖宫产组和阴式分娩组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及颅内出血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不是剖宫产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高危因素、致病菌及药敏特点,观察IVIG疗效,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机械通气时间≥48h的75例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上机时间与VAP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组与对照组对VAP治疗预后的影响。采用气道分泌物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VAP的发生率为81.3%,VAP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VAP组,差异有显著性;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VAP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2周、出生质量〉1500g的早产儿,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应用IVIG的VAP患儿治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缩短上机时间,应用IVIG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硫酸镁联合酚妥拉明佐治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96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予抗炎、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及支持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硫酸镁及酚妥拉明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总有效率治疗组93.7%,对照组77.1%,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镁联合酚妥拉明佐治婴幼儿重症肺炎疗效显著,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138例颅内出血新生儿,对颅内出血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在本院出生的14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78例新生儿中,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7.3%,窒息率为69.8%;母亲因素中高龄为66.7%,妊高症为70.0%,贫血为59.6%,急产为66.7%;脐带绕颈为60.8%,羊水异常为64.7%.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窒息、母亲因素、脐带绕颈、羊水异常等,早产、窒息和母亲因素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