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012—2017年潍坊市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及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2月潍坊市艾滋病注册患者29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对艾滋病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12个月治疗后评估疗效,并根据疗效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查阅2组病历资料,对抗病毒治疗失败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耐受及应答情况,探讨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其中肝硬化患者13例,菲肝硬化患者39例,均给予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丙型肝炎肝硬化组平均年龄为(58.31±8.72)岁,非肝硬化组平均年龄为(36.95±1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84.62%、100.00%和53.85%,非肝硬化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92.31%、100.00%和71.7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化学应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白蛋白下降和腹水,其中1例中断治疗.老年(年龄≥60岁)和采用普通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获得SVR率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年龄<60岁)和采用长效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P<0.05).基因1型患者的SVR率低于非基因1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代偿期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多能耐受抗病毒治疗,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基线临床资料和基因测序寻找耐药相关替代突变(RAS)两个方面将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结束后HCV RNA复阳患者与DAA治疗成功的HCV感染者进行对比,旨在分析DAA治疗丙型肝炎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来自多中心的13例DAA初治失败患者(治疗失败组)并对其复阳血清进行测序,与51例DAA初治成功患者(对照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测序结果进行对比。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并分析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2例有完整疗程资料的患者全部于用药结束后1年内复发,男性治疗失败患者的基线TBil、DBil、Cr普遍高于女性(Z值分别为-2.517、-2.440、-2.132,P值分别为0.010、0.010、0.038),年龄在55岁及以下(OR=5.152, 95%CI:1.116~23.790,P=0.036)、基因型为3b型(OR=9.726, 95%CI:1.325~71.398,P=0.025...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20年新疆阿克苏地区HIV/AIDS病例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阿克苏地区5个区(县)全部经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HIV/AIDS病例,采用PCR法检测病毒载量,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测HIV/AIDS病例2 412例,其中625例病毒载量≥1 000 cps/ml,1 787例病毒载量<1 000 cps/ml,抗病毒治疗有效率为74.0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χ^(2)=34.269)和婚姻状况(χ^(2)=124.685)病例的抗病毒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1岁及以上是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OR=1.941,95%Cl:1.527~2.469),已婚是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OR=0.286,95%CI:0.228~0.358)。结论 阿克苏地区HIV/AIDS病例抗病毒治疗有效率有待提高;应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和提高病例依从性为切入点,加强艾滋病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阿克苏地区HIV/AIDS病例抗病毒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仍然是个难题。了解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早期准确地对干扰素治疗应答进行预测,可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治疗,对不同情况、不同个体采用更灵活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的效价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联合抗病毒治疗(ART)中病毒抑制但免疫失败的艾滋病(AIDS)病人,通过更换二线药方案后其免疫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了云南省免费抗病毒治疗的≥15岁青少年和成人AIDS病人的部分数据,回顾性分析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相较于换药前的变化情况。结果纳入分析的331例病人,启动ART时CD4细胞计数平均值是171.5个/mm~3(59.2%200个/mm~3),更换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二线药方案前,CD4细胞计数平均值降低到125.3个/mm~3(86.4%200个/mm~3),更换后CD4细胞计数增加到200个/mm~3以上。其中换药后第12、18、24、30、36、42和48个月,CD4细胞计数增加的平均值(个/mm~3)和[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2.5(83.0,122.1)、123.0(95.9,150.2)、140.4(101.9,178.9)、145.6(96.0,195.2)、125.4(53.2,197.5)、179.9(96.0,263.8)和236.0(37.9,434.1)个/mm~3。以更换二线药前的CD4细胞计数作为协变量分析,启动ART时年龄≤50岁与50岁的比较,CD4细胞计数增加的平均值(个/mm~3)和(95%CI)是65.8(17.61,113.92),计数增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启动ART时CD4细胞计数≤50个/mm~3组和50~100个/mm~3组分别与200个/mm~3组比较,CD4细胞计数增加的平均值(个/mm~3)和(95%CI)分别是-120.0(-192.31,-47.76)和-73.3(-143.56,-3.07),计数增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41)。结论更换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二线药方案,可以使病毒抑制但免疫失败的艾滋病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增加;启动ART时≤50岁者,其CD4细胞计数增加的程度大于年龄更大的病例;启动ART时CD4细胞200个/mm~3的病例,换药后CD4细胞计数增加的程度大于初始时CD4细胞≤100个/mm~3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剂量递增方案对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1例因HCV相关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术后复发丙型肝炎的患者,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小剂量递增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以及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为术后2~59个月,21例中5例(23.8%)为标准治疗,4例(19.1%)为足疗程,12例(57.1%)为不完全治疗。获得ETVR 16例(76.2%),SVR 5例(23.8%)。标准治疗组、足疗程治疗组和不完全治疗组之间相比,ETVR获得率无显著差异,而SVR获得率差异显著(P=0.002)。治疗前病毒载量和抗病毒治疗的剂量和疗程是影响获得SVR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10例须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维持治疗,2例出现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差。抗病毒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影响获得SV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抗病毒治疗患者产生持续病毒应答(SV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39例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并进行抗病毒(聚二乙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2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18例完成全疗程规范治疗,疗程25~105周;有4例(22.22%)获得SVR,其平均治疗周期是57周。统计分析显示,非ⅠB型基因(P=0.023)、治疗前丙肝病毒载量<10~6 copies/ml(P=0.044)以及早期病毒应答(EVR)(P=0.019)与SVR的获得有关。结论非ⅠB基因型、低水平HCV RNA和EVR是肝移植后丙肝复发抗病毒治疗产生SVR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云南省文山州、临沧市两市州2010-2019年HIV感染者确诊HIV感染后不同启动抗病毒治疗时间对病毒抑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云南省两市州新启动ART的患者并为在确诊HIV感染后1年内启动ART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IV感染诊断距启动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分为≤7天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治疗后复发的预测因素及时间规律.方法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 RNA,CE1区测序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113例患者中有100例获得治疗末病毒学应答,14例复发.HCV1型复发率(21.6%)高于HCV2型(13.3%)、HCV3型(10.3%)和HCV6型(5.3%)(P=0.345).年龄≤40岁的复发率(10.8%)低于年龄>40岁者(20.6%);男性(9.8%)低于女性(20.5%),高ALT( 8.6%)低于低ALT( 21.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204、0.133、0.068).高HCV RNA的复发率(14.3%)与低HCV RNA(13.7%)相近(P=0.936).获得完全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复发率(8.5%)低于仅获得部分RVR(23.1%)和未获得RVR( 33.3%);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EVR)(13.7%)低于仅获得部分EVR( 5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4、0.148).停药后3个月内复发多见,未见停药6个月以上复发者.结论 治疗过程中病毒转阴越早复发率越低,复发在3个月内最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郑州市城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基本信息、基线特征以及随访信息。使用寿命表法分析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发生率,Log-Rank法检验各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一线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173例HIV/AIDS病人,47例发生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失败率为4%(47/1 173),其中24例一线失败发生在抗病毒治疗1年内,第1、3、5、7年抗病毒治疗一线成功率分别为98%、96%、93%、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201~350个/μL"组、"351个/μL"组相对于"0~200个/μL"组的风险比(H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48(0.109~0.565)、0.203(0.071~0.584),合并乙型肝炎(HR=2.893,95%CI:1.131~7.403)一线失败风险高,确证到治疗的时间间隔(月)"12~23"组、"≥24"组相对于"12"组的HR(95%CI)分别为2.588(1.060~6.317)、2.579(1.289~5.159)。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一线失败多发生在治疗早期,且与病人的基线CD4细胞计数、合并乙型肝炎、确证到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间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西医抗病毒疗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5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后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柴胡鳖甲汤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另外经检测,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T细胞亚群指标的CD_3~~+、CD_4~+、CD_8~+、CD_4~+/CD_8~+则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中西药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效果,改善患者的紊乱免疫系统,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探讨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荣昌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 218例HIV/AIDS病人经ART治疗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238.47±141.89)个/mm~3上升至(386.57±215.04)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病毒抑制失败17例,占7.8%,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奈韦拉平+其他组[比值比(OR)=4.183,95%可信区间(CI):1.378~12.693]比依非韦仑+其他组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漏服药物(OR=3.196,95%CI:1.060~9.635)比没有漏服药物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结论 218例HIV/AIDS病例经ART一年后免疫重建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并发症处置工作的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强化病人治疗依从性指导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及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目前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主要是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其它抗病毒新药如NS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ILN2061)、NS5B多聚酶抑制剂(JTK-003、JTK-109、NM-283)、利巴韦林类似物(Levovirin,Viramidine)以及一些免疫调节剂等正处于Ⅰ-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干扰素是天然存在的细胞蛋白,其功能包括诱导靶细胞的抗病毒状态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招募免疫细胞、诱导细胞分化等。α干扰素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二种不同而又互补的机制,一是诱导靶细胞非病毒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德宏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脱失找回病人再次入组治疗后艾滋病病毒(HIV)病毒载量(HIVRNA)抑制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脱失找回病人提供治疗和管理建议。方法收集德宏州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脱失找回再次入组抗病毒治疗且至少有一次近期病毒载量结果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基本情况、脱失原因、病毒载量、随访情况、药物方案等,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306例HIV/AIDS病人纳入分析,其中男性占72.9%(223例);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147例(48.0%),注射吸毒传播147例(48.0%);入组平均年龄(41.5±10.2)岁,31~49岁223例(72.9%);已婚占62.7%(192例);小学及以下文化占71.2%(218例);农民占85.0%(260例);脱失原因非健康原因占79.7%(244例),504人次非健康原因中病人自身依从性的原因导致脱失占82.5%(416/504);最终本组病人中10.5%(32例)发生再次终止治疗;最近一次病毒载量结果显示222例(72.5%)病人HIV-RNA400拷贝/mL,HIV-RNA50拷贝/mL的病人比例为64.1%(196例)。Logistich回归多因素结果显示,HIV感染者、目前继续保持在治状态、接受1天1次的服药方案病毒抑制率高。结论脱失找回再次入组治疗病人仍然有望获得较高比例的HIV-RNA完全抑制,加强依从性教育,优化药物方案,选用1天1次的服药方案可以更好地保证病人的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同基因型疗效差异.CHB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 4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聚乙二醇干扰素?-2a治疗,4组均治疗96 wk.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1 2 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 B V DNA均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至治疗96 wk后,HBV DNA平均下降5.13拷贝/m L;至治疗96 wk后,HBV DNA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复常率分别达94.17%和76.67%;84例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阳性患者H B e A g阴转率和血清H B e A g转换率分别达27.38%、22.62%;C型和B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组,A、B和D组3组间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且不受基因型影响,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CHB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疗效影响因素.方法以干扰素(interferon,IFN) 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基线的相关化验指标、抗病毒治疗方案及经过.分析抗病毒治疗后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8例经IFN 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入选,9例获得了SVR,占32.1%.SVR组和非持续病毒学应答(non-SVR,N-SVR)组基线性别比例、年龄、感染时限、HCV RNA、转氨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HGB、PLT和Child-Pugh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 α患者的SVR率高于普通IFN α(P =0.003),但去除中途脱落的患者后2组SVR率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 =0.308).依从性好的患者SVR率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P =0.004).普通IFN α治疗的患者终止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Peg-IFN α(P =0.009),Child-Pugh评分高的患者终止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Child-Pugh评分低的患者(P=0.034).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SVR率较低,主要与其依从性差有关,而依从性与干扰素类型和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纳入调查的初治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每隔3个月随访1次,观察半年。结果180名初次抗病毒治疗的吸毒者,治疗后6个月余的127人中,123人检测了CD4T淋巴细胞,有12人(占9.8%)免疫学失败;120名已检测病毒载量的病人中,92人病毒载量降至最低检测限以下,病毒学成功率为76.7%。治疗前CD4〈50个/μL者[比值比(OR)-0.10,95%可信区间(CI:0.03~O.37]容易发生免疫学失败;半年的服药依从性在95%以上(OR=4.58,95%CI=1.87~12.57)、半年医学随访次数在≥7次(OR=3.23,95%CI=1.16~8.98)者,容易获得病毒学成功。结论吸毒人群的抗病毒治疗疗效低于其他人群,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较晚、服药依从性差和参加医学随访次数较少,是造成吸毒人群疗效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描述凉山州2011—2016年2 884例HIV感染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和治疗满4周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2016年,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治疗比例分别为53.8%、62.4%、70.4%、77.8%、81.2%和85.1%(χ■=148.51,P0.001);孕期治疗比例和治疗满4周比例分别由38.3%和32.3%增加至46.6%和36.6%(χ■=24.45,P0.001,χ■=10.1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晚期接受首次产前检查、产时/产后接受HIV检测、新发现HIV感染、HIV感染途径不详、职业是农民是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和治疗满4周的危险因素。来自重点县和住院分娩是治疗的保护因素。结论凉山州2011—2016年HIV感染孕产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比例、孕期治疗比例和治疗满4周比例不断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促进孕产妇及早接受产前保健和HIV筛查、住院分娩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孕产妇抗病毒治疗情况。需要关注妊娠期新发现HIV感染、感染途径不详、职业是农民、非重点县的HIV感染孕产妇的抗病毒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