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刊2015年第1和2期报道专题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重点内容包括:开展个体化脑血管病一级预防;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常见缺血性卒中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争议与前景;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健康教育与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社会心理因素在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与治疗;HAT、SEDAN评分及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第三届亚太地区脑卒中国际会议暨第八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3月23-26日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地点:上海世博会议大酒店)。本次会议设专题如下:(1)卒中一级预防:卒中新的危险因素和干预;(2)缺血性卒中急性处理:溶栓治疗的回顾与展望;(3)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前景;(4)出血性卒中的诊治进展: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研究者在过去两年有多篇脑卒中一级预防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相关专业杂志上,内容涉及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现状、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与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补充维生素B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病风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气功预防脑卒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等,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本刊2011年第2期报道专题为脑血管病,重点内容包括:中国脑缺血治疗现状与对策;神经血管单元在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加强血压、血糖和血脂管理是防治脑卒的关键;应加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脑卒中影像学研究进展;脑卒中药物治疗循证医学证据;脑卒中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脑卒中炎性反应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脑卒中生物学标志研究进展;内源性脑保护的诱生:从缺血预适应到缺血后处理;脑卒中康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相关问题;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极重型基底节区出血神经内外科  相似文献   

5.
青年脑卒中多不具备脑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病因以非常见类型或病因不明确为主.由于青年脑卒中的总体发病率逐年增加,且脑卒中复发率亦与病因防控相关,故而对青年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病因进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现对近年来报道的青年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2015年第4期报道专题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重点内容包括: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警惕脑卒中后早期和晚期抑郁;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与评价;天津市城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分析;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治疗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6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疗效及技术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安全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时期,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的抗血小板治疗、规范化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社区无症状性缺血性卒中流行病学调查、中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横断面研究、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缺血性卒中合并慢性肾脏病和脑微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生物学标志物、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与脑萎缩、脑出血围术期血压管理、预测血管结构异常性脑出血预后量表、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等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内外重要期刊,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系指脑血管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导致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所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亦称脑血管意外。其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与体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其中67%~80%患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血管性痴呆,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损害、积极寻找相关因素、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314例,分别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情绪状态。结果与脑卒中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受教育程度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P=0.000,0.008),而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增加(均P=0.00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02,0.005);其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NIHSS评分、HAMD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Barthel指数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影像学分型以皮质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左侧大脑半球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教育程度低、糖尿病病史、HAMD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认知损害与社会人口学因素、脑卒中部位、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对2013-06—2014-06收治入院的177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81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6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及发生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6.54%和43.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867,P=0.001)。结论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高于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一类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约70万人死亡或残疾[1],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包含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但不可避免会导致神经细胞再灌注损伤,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与上臂间血压差异增大的相关性,探讨上臂间血压差异增大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指标.方法 以确诊为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84例患者作为卒中组,以无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80例门诊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上臂间血压差异,以≥1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异常标准,比较两组间上臂间血压差均值大小的差异及异常比例的差异.结果 卒中组平均压差均值为(8.34±1.38)mm Hg;对照组为(5.23±1.22)mm Hg;上臂间血压差异≥10 mm Hg者卒中组为35例(41.67%),对照组为14例(17.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上臂间血压差异增大患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上臂间血压差异的增大可能为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时对于上臂间血压差异增大的监测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测及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3.
<正>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特点[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50~2)×106例新发脑卒中患者,现有脑卒中患者7×106例,其中约85%为缺血性卒中[2]。脑卒中可以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从上述比例看,我们更应加强对缺血性卒中的关注[3]。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更应重视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预防性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20~2021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率和血管内治疗率。方法 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湖北省23家高级卒中中心和116家防治卒中中心在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上报的1855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分析。结果 湖北省静脉溶栓率和血管内治疗率分别为10.37%和1.96%,2021年静脉溶栓率较2020年有所提升(11.39%vs.8.92%,P<0.001),血管内治疗率较2020年也有所提升(2.25%vs.1.55%,P<0.001)。结论 湖北省静脉溶栓率和血管内治疗率有所提升,卒中中心建设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由于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局限性,2015年以来5大临床前瞻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新一代血管再通策略(主要是可回收支架)在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明显优于单独内科治疗,各国脑卒中指南也相应进行更新。本文围绕5大临床研究及欧洲、美国最新指南中关于筛选合适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降低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并被多国指南推荐。临床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长期服用药物治疗,随着静脉溶栓治疗在国内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等药物的使用对静脉溶栓疗效有影响,因此我们以急性缺血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系指脑血管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导致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所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亦称脑血管意外。其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与体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其中67%~80%患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的康复与脑组织存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应于高危因素、缺血和出血等可逆性神经功能损伤出现之前明确诊断并及时处理。近年来,CT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睡眠觉醒障碍的早期诊断与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观察研究,使用Ewing试验评估ANS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并应用PSQI评分评估脑卒中后3个月的失眠程度。分析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将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成像标志物与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障碍联系起来,分析缺血性卒中合并ANS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44例(84.6%),年龄(58.85±9.52)岁。ANS功能障碍的比例高达90.4%,10例(19.2%)严重ANS功能障碍患者在脑干卒中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最高。经过3个月的随访,发现与非严重ANS功能障碍组相比,严重ANS功能障碍组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更严重,但未发现严重的ANS功能障碍与睡眠障碍之间的联系。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普遍存在ANS功能障碍,尚未发现严重的ANS功能障碍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ANS调节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后循环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的病因差异.方法 选择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 28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9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1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43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5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 急性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世界范围内,脑血管病不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且,脑血管病有着很高的致残率,约1/3的幸存者日常生活需要帮助[1]。我国目前发病率调查显示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急性脑血管病,也称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类,其中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发病率占73%~86%[2],而死亡率约为23%,幸存者大多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到目前为止,除了急性脑卒中的重症监护治疗方案和抗血小板治疗是有益的[3-5],缺血发生3小时内静脉注射rt-PA溶栓也是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手段[6,7]。但是溶栓治疗费用高,治疗时间窗短,且存在出血等副作用,从中受益的患者非常少。据统计,在社区医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仅有1.6%~2.7%接受溶栓治疗,在教学医院或是卒中专科医院,只有4.1%~6.3%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那么,有没有一种相对安全,又便宜有效的治疗呢有人提出将高压氧治疗(HBOT)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辅助[8]治疗[8]。高压氧治疗是指将患者置于密闭的高气压舱内吸氧的一种治疗。按照美国高气压医学会有关定义,舱内治疗力应该大于1.4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