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究采用“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与“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I期Kümmell病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PVP治疗的I期Kümmell病患者53例,其中采取“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治疗25例(A组),采取“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治疗28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分布及并发症情况,并记录术前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视觉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通过X线或CT检查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伤椎前缘与中线高度和Cobb角,并观察骨水泥松动或移位及伤椎再骨折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的优良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定期随访。A组较B组手术时间相当(P>0.05),骨水泥注入量更多(P<0.05);A组术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入椎间盘1例、椎体前侧1例,无临床症状;B组术中9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入椎间盘6例、椎体前侧3例,无临床症状;A组术中骨水泥渗漏率较低(P<0.05),术后椎体裂隙及骨折线周围骨水泥分布更广泛(P<0.05);两组术中均无脊髓、椎前大血管损伤,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VAS、ODI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前、术后VAS、OD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与中线高度显著增加(P<0.05),Cobb角测量值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比较,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伤椎前缘与中线高度变化、伤椎Cobb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骨水泥松动或移位及伤椎再骨折情况发生,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A组优23例、良2例,B组优19例、良9例,A组优秀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治疗Ⅰ型Kümmell病时,与“双侧水平裂隙穿刺法”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双侧垂直错位穿刺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的骨水泥渗漏率更低,骨水泥分布更广泛,术后早期治疗效果相当,中期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保守治疗无效单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55 ~ 80岁,平均60.5岁;病程4 ~ 25周,平均12.5周。病变节段L3-4 5例,L4-5 30例,L5-S1 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的结果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 23个月,平均(16.2±3.2)个月。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55±5.36) 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7.53) mL、手术切口长度为(14.26±2.66) cm。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疼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出现下肢麻木,感觉过敏;有2例患者硬膜囊撕裂;无感染发生。结论 在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UBE行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2月~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和椎板开窗组,每组30例。经皮椎间孔镜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椎板开窗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于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ODI指数评价患者脊柱活动功能,末次随访时行Macnab疗效评级。结果 与椎板开窗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组的手术切口长度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减压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技术更有利于术后早期疼痛症状缓解和脊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为70 ~ 150 min,出血量10 ~ 40 mL,住院时间3 ~ 8 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6天。术前VAS评分为(6.96±0.74)分,术后1 d、1周、1个月VAS评分为(3.13±0.63)分、(2.44±0.87)分、(2.15±0.75)分。术前ODI评分为(39.07±11.58)分,术后1 d、1周、1个月ODI评分为(19.88±6.39)分、(18.75±5.84)分、(15.21±5.21)分。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势,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TTL系统(一代Isobar系统)和Isobar EVO系统(二代Isobar系统)对手术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三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共计63例采用Isobar动态固定系统联合减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TTL组(34例)和EVO组(29例),对比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椎间高度指数(DHI)、上邻节段髓核容积(LNPV)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 TTL组随访21 ~ 28个月,平均(26.32±2.15)个月;EVO组随访21 ~ 30个月,平均(25.46±4.4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DH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术前增高(P<0.05),而上邻节段EVO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EVO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TTL组增高(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上邻节段LNP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较术前均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上邻节段LN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Pfirrmann分级变化情况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而EVO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sobar EVO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非融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在短期内可能延缓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就诊的符合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诊断的76例患者,其中31例采取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PPS组),45例采取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WPS组)。对两组的术中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功能评分,以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76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病例无脱落,经对各时间节点比较分析显示:术中用时及术中透视次数的组间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VAS及ODI评分比较,PPS组明显优于W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皆具有良好、确切的临床效果,其中WPS组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程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青少年寰枢椎旋转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的5例青少年寰枢椎旋转脱位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寰齿前间距(ADI)、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I)、延髓脊髓角(CMA)、脊髓储备空间(SAC)、疼痛评分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评分等指标。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 19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周ADI、VAS低于术前,CMA、SAC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VBLADI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均未发生椎动脉损伤、脊髓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青少年寰枢椎旋转脱位,能安全、有效地恢复上颈椎的解剖关系,显著缓解颈痛,改善神经症状和矫正斜颈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处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统计自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26例,均在局麻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手术治疗,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VAS评分、NaKai优良率。 结果 患者NaKai优良25例,术后复发1例,无效0例,总优良率为96.2%。术前 JOA评分(5.18±0.28)与术后1周 JOA评分(28.24±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评分(6.18±0.28),术后3个月评分(3.24±0.46),术后6个月评分(2.64±1.27),术后1年评分为(1.44±1.16)。术后3个月到1年VAS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例患者下腰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中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疗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分优54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了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并获得随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2~20岁,平均14.6岁。比较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30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下肢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11/12)。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路径下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5例中央型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路径内镜下椎管扩大成形、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及椎管减压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记录手术完成情况,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评估腰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综合疗效并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6.44±15.12)min,术中透视(9.72±3.34)次,出血量(18.11±4.31)mL、住院时间(4.12±1.12)d;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腰、下肢VAS评分、ODI逐渐降低,JOA评分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cNab标准手术优良率为88.57%;术后发生一过性腰腿痛2例,慢性腰痛1例,复发2例,无神经损伤加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路径下内镜治疗中央型LSS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改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游离突出型椎间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游离突出型的患者99例,男45例,女54例;年龄21~65岁,平均(49.95±8.73)岁。病例分别采用PETD(51例)与PEID(48例)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ETD组与PEID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手术时间为(89.7±23.4)min,术中透视次数为(27.2±6.5)次;PEID组手术时间为(64.0±18.2)min,术中透视次数为(7.4±2.9)次。PETD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加重,1例出现局部痛觉过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1例患者术后12周复发,行后路融合手术; PEID组,1例复发行椎间盘单摘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下肢感觉异常,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VAS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随访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PETD组优良率88.2%; PEID组优良率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与PEID治疗L5/S1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但PEID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临床中应根据解剖特点、患者症状特征确定入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切2中垂直内移测量法在经皮椎间孔镜侧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1/2或L2/3)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分析。方法 纳入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6月—2018年8月单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5~84岁、平均65.14岁;病变节段位于L1/2者8例,L2/3者12例。术前均采用1切2中垂直内移测量法在MRI横断面测量后,确定穿刺旁开距离和穿刺点;手术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逐步扩大椎间孔,直视下进行神经减压。分析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VAS、ODI对患者临床表现及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总体临床疗效的评价采用MacNab评估标准。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输尿管和肾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72.13±23.01)min;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第2天均佩戴腰围下地活动、适当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出院。术后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根据MacNab评估标准,术后疗效优14例(70%)、良5例(25%)、可1例(5%),优良率为9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分别为(65.15±7.16)分、(22.02±9.64)分和(10.13±9.61)分,ODI分别为45.17%±10.54%、16.51%±8.35%和11.65%±5.93%,术后3、6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侧路手术治疗中,采用1切2中垂直內移测量法定位穿刺旁开距离和穿刺点安全可靠,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后再手术解剖学优势及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严格按纳入标准选择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脊柱外科2011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25例。根据患者住院ID号尾数的奇偶分为2组:微创组13例,行侧后路椎间孔镜微创髓核摘除术;开放组12例,行后路开放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的差异,以及采用ODI和VA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1年的疗效。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2.3±1.1)h,长于开放组的(1.9±0.8)h,术中出血量微创组(40±15)mL也少于开放组的(340±150)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2, 5.466, 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微创组1例随访仅6个月),末次随访时微创组患者临床疗效优11例、良2例,开放组临床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内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ODI、VAS评分均较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采用的是侧后入路,与首次手术时后路术式非同一解剖入路,针对来自神经根腹侧的复发致压突出物,无需牵开神经根硬膜囊即可摘除突出物。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对脊柱生物力学影响小等优点,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皮大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fusion,PE-LIF)与Wilst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Wiltse-approach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腰椎减压融合术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手术方式分为PE-LIF组(24例)和MIS-TLIF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全血C反应蛋白(CRP)及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含量评估椎旁肌肉损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的Oswe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9例采用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的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1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9.66%。结论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BMI≥28 kg/m2)患者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者为开放组(20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者为椎间孔镜组(16例)。按照VAS评分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和体征方面评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12~20个月,平均13.6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低于开放组(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两组间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开放组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0.0%(18/20);椎间孔镜组优1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14/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3/20)和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TESSYS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腿疼痛缓解等方面较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