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上升~([1]),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深入开展,老年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国内研究显示~([2]),ART能有效延长老年HIV感染者的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ART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治疗满一年以上的老年HIV/AIDS病人进行疗效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贵州地区进行强化宣传教育,分析强化宣传教育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及时性及随访退出情况的影响。方法以开展强化宣传教育为研究组,开展普通宣传教育的县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新报告HIV/AIDS病人强化宣传教育前、后确证阳性时间到抗病毒治疗(ART)时间、一年内ART比例等指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强化宣传干预和普通宣传教育后随访6~18个月,比较HIV/AIDS病人随访退出情况的差别。结果强化宣传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确证阳性到ART时间从42天明显缩短至9天;研究组一年内ART比例从47.6%(89/187)提高到93.0%(439/472);同期,对照组一年内ART比例从41.4%(87/210)显著提高到84.1%(290/345);强化宣传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ART比例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维持率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宣传教育,能够缩短HIV/AIDS病人确证阳性到启动ART的时间,扩大ART比例并减少失访的发生,提高病人治疗的及时性和随访依从性,建议在积极动员HIV/AIDS病人启动ART的同时,应加大服药依从性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发展,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预期寿命已接近普通人群,病人年龄构成比也逐渐向老龄化倾斜[1]。然而,多数老年病人无法接受HIV感染的事实,易产生消极情绪[2],加之,社会对HIV感染者的污名化较严重,使得老年HIV/AIDS病人易发生自杀行为[3]。因此,早期识别老年HIV/AIDS病人自杀的高危风险因素并进行预防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病死率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山西省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报告的HIV/AIDS病例和ART信息,收集资料补充调查,计算病死率和治疗比例,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HIV/AIDS确诊病例4861例,年龄平均(36.7±13.0)岁,男性占67.9%,农民占55.0%,性传播占61.4%。从2004年到2013年ART的比例由14.9%上升到62.3%,同期HIV/AIDS病例的病死率从40.7/100人年降低到5.0/100人年。对4861例HIV/AIDS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最主要死亡风险是未进行ART[危险比(HR)=4.8]和未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HR=5.9);对2400例ART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体质指数(BMI)过低和肥胖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正常和超重病例(HR=2.4)、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50个/μL病例(HR=2.3)。结论ART显著降低了HIV/AIDS病人的病死率,提示强化ART工作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凉山州外出务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流入地抗病毒治疗(ART)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异地治疗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某县187名外出务工的HIV/AIDS病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6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187名HIV/AIDS病人均为彝族农民,其中青壮年男性174人(占93.0%),文盲小学文化173人(占92.5%)。愿意在外出务工期间接受流入地ART者占7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近一年吸毒[P=0.003,比值比(OR)=3.918]、城市流动率较高(P=0.003,OR=3.082)和出现过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P=0.009,OR=2.635)的HIV/AIDS病人,对流入地抗病毒治疗的接受意愿较高。结论外出务工HIV/AIDS病人对流入地提供抗病毒治疗的接受意愿较高,有必要继续探索针对外出务工HIV/AIDS病人的异地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广州市新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感知的医生同理心对ART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招募新开始治疗的HIV/AID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第一天时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IV感染相关的变量以及感知的医生同理心,3个月后调查研究对象的ART依从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感知的医生同理心对ART依从性的影响。结果调查对象共346人,ART服药依从率为78.9%,感知的医生同理心总分为(44.5±6.89)分。校正背景变量后,HIV/AIDS病人感知的医生同理心总分与依从性呈正相关[比值比(OR)=1.04,P=0.03]。10个条目中,"医生仔细听您说话"(OR=3.60,P=0.002)、"医生从各个方面关心您"(OR=2.14,P=0.026)、"医生会清晰地解释您的疑问"(OR=2.85,P=0.018)和"医生与您一起制定治疗计划"(OR=2.17,P=0.047)对ART依从性有影响。结论新治疗策略下,广州市新开始ART的HIV/AIDS病人依从性较好。通过提高医生同理心,可进一步提高ART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痒疹(PPE)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的发生情况、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以及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收集乌干达金贾医院皮肤科及艾滋病科2年多HIV/AIDS病人的PPE临床资料,部分进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查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1 429例HIV/AIDS病人中,患PPE 305例(21.3%)。男∶女为1∶1.48;年龄19~60岁,中位年龄35岁[四分位数间距(IRQ)28~40岁]。PPE在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病人中的患病率为33.3%(279/837),在行ART病人中的患病率为4.4%(26/592)。279例未接受ART病人的中位病程6个月(IRQ 2-12个月)。PPE表现为瘙痒剧烈的丘疹、结节性痒疹,全身对称发生;42例(13.8%)PPE为HIV感染的首发表现;31例PPE主要病理改变为真皮血管周围有显著的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致密浸润;217例PPE患者的CD4细胞计数为4~770个/mm~3,中位CD4细胞计数为41个/mm~3(IQR:21~143个/mm~3),84.2%的病例的CD4细胞计数200个/mm~3。结论 PPE在HIV/AIDS病人中发病率高,ART能改善PPE并降低患病率。PPE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真皮血管周围显著的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精液中的病毒载量,是HIV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使HIV/AIDS病人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达到检测不到水平,然而部分男性病人,尤其男男性行为者(MSM)HIV/AIDS病人精液中仍有较高浓度的HIV。研究表明,病人的高危性行为、性传播疾病、生殖道炎症、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巨细胞病毒复制等因素,可能会增加精液中的HIV载量,从而增加HIV的传播风险。因此,防治艾滋病要加强相关影响因素的控制,如改善MSM病人高危性行为,预防和治疗性传播感染及生殖道炎症,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郑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不同时期生存情况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014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依据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分成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十五"(2004-2005)、"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3个治疗时期。这3个时期新增治疗病例分别为71例、954例和1 989例,由此组成3个组,比较分析3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状况,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抗病毒治疗时期,入组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HIV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及首治抗病毒治疗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五期间ART病人五年生存率(0.91)高于十一五期间ART病人(0.80),而十一五期间ART病人两年生存率(0.87)高于十五期间ART病人(0.67)。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病死率分别是28.89/100人年、5.61/100人年和2.66/100人年,不同治疗时期ART病人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8,P0.01);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了0.377倍和0.162倍。结论随着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大,HIV/AIDS病人生存率显著提高,病死率及死亡风险明显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湖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后的生存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艾滋病提供措施和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现况调查等方法,查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有关HIV/AIDS病人ART后进行的随访记录以及现场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资料录入数据库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6周岁接受ART的HIV/AIDS病人670例,其中男性574例(85.7%),已婚/同居345例(51.5%),平均年龄(39.90±13.42)岁。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婚姻状况等相关潜在混杂因素之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较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低[风险比(HR)=0.112,95%可信区间(CI):0.028~0.455],最近一个月漏服药物(次数≥2次/月)组的死亡风险较未漏服组高(HR=8.991,95%CI:2.531~31.938),具有轻度以上焦虑组的死亡风险较无焦虑组高(HR=3.673,95%CI:1.244~10.849)。结论湖州市HIV/AIDS病人免费ART后能够提高其生存率,基线CD4细胞计数高、无焦虑症及未漏服抗病毒药物会降低死亡风险,建议针对HIV/AIDS病人早期加入ART、增强其服药后的心理干预和卫生服务、以及加强服药依从性的宣教,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退出治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欠发达地区ART依从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HIV/AIDS病人退出治疗较严重的两个县作为研究现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88名调查对象中,退出ART的病人占37.91%(185人),维持ART的病人占62.09%(303人)。能够维持ART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接受ART后可以延长生命的占68.98%(209/303);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领药不方便占30.27%(56/185),强制戒毒停药17.84%(33/185),药物不良反应12.43%(23/185)和由于农忙等原因未去领药11.35%(21/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后外出务工[比值比(OR)3.823,95%可信区间(CI):2.384~6.131]、男性(OR=1.839,95%CI:1.133~2.983)、服用过中药(OR=1.836,95%CI:1.097~3.071)、就医不便捷(OR=1.694,95%CI:1.002~2.866)是退出ART的危险因素;而病人在ART过程中得到家人支持(OR=0.250,95%CI:0.093~0.671)、接受过ART服药依从性教育(OR=0.107,95%CI:0.044~0.260)、ART知识(按得分≥5分计)(OR=0.203,95%CI:0.095~0.434)是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抗病毒治疗的异地转介机制、推进戒毒所内ART的开展、加强ART人群的依从性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12.
抗病毒治疗(ART)可降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病毒载量,从而对AIDS的流行和发展产生影响。文章针对国内外ART对AIDS疫情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传染源的影响来看,ART能抑制HIV/AIDs病人血液、生殖道、直肠壁的病毒复制,但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从传播途径的影响来看,ART是否会增加危险性行为尚存争议。从高危人群的影响来看,ART应用于高危人群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耐药性等诸多负面效应。因而亟须更多研究对ART所带来的AIDS疫情趋势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探讨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荣昌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 218例HIV/AIDS病人经ART治疗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238.47±141.89)个/mm~3上升至(386.57±215.04)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病毒抑制失败17例,占7.8%,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奈韦拉平+其他组[比值比(OR)=4.183,95%可信区间(CI):1.378~12.693]比依非韦仑+其他组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漏服药物(OR=3.196,95%CI:1.060~9.635)比没有漏服药物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结论 218例HIV/AIDS病例经ART一年后免疫重建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并发症处置工作的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强化病人治疗依从性指导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艾滋病疫情截至2012年8月31日,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486 834例,死亡105 811例;其中累计报告AIDS病人197 096例,死亡60 093例。本月共报告HIV感染者7 228例,AIDS病人  相似文献   

15.
<正>一、艾滋病疫情情况截至2012年6月30日,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474 528例,死亡102 936例;其中累计报告AIDS病人190 712例,死亡58 457例。本季共报告HIV感染者18 218例,AIDS病人12 262例(其中,由既往HIV感染者在本季转化为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宁波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依从性情况,进一步分析抗病毒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病人依从性的政策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宁波市2004-2015年开始接受ART的HIV/AIDS病人,对一般情况和服药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卡方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RT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依从性评价采用依从性支持评价中心(CASE)指数为判断标准。结果共调查ART的HIV/AIDS病人207例,依从性良好的182例,占87.9%。停服和漏服药物的主要原因是遗忘,占48.4%。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服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占45.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受调查者知识1(如果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可否自己停药或少吃些药)知晓情况差,是影响ART依从性的危险因素[调整比值比(aOR)=8.24,95%可信区间(CI):2.0~33.90,P=0.003]。受调查者知识2(如果不能坚持按时遵医嘱服药,是否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知晓情况好,是影响ART依从性的保护因素(aOR=0.26,95%CI:0.07~0.97,P=0.044);服药采用提醒方法,是影响ART依从性的保护因素(aOR=0.26,95%CI:0.07~0.90,P=0.034)。结论宁波市HIV/AIDS病人ART依从性整体良好,针对影响ART依从性的原因,加强服药依从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患者使用多种服药提醒方法,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服药训练策略对中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0~48周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门诊2013—2014年进行初次ART的HIV/AIDS病人90例,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服药训练策略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评价治疗期间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和病毒抑制情况。结果在干预12、24和48周时,干预组完全依从的病人占比达到97.73%、93.18%和95.45%,而对照组仅有58.14%、44.19%、72.09%的病人能够达到完全依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24和48周时,干预组的服药依从率分别为99.93%,99.81%和99.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84%,98.31%和9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时干预组病人病毒抑制率97.73%,对照组为81.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药训练策略能够提高初始治疗HIV/AIDS病人48周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ART病毒抑制率。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及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掌握HIV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情况,现对嵊州市70例HIV/AIDS病人机会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相关的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为HIV相关的精神疾病病人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首次住院的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及相关精神疾病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 921例HIV/AIDS住院病人中,HIV相关的精神疾病41例,患病率为1.05%;平均年龄(38.07±10.23)岁(31~40)岁,无业者19例(46.34%),静脉吸毒传播的21例(51.22%),异性性传播18例(43.90%),合并丙型肝炎17例(41.46%),合并乙型肝炎2例(4.88%)。41例HIV相关的精神病组病人中,20例有抑郁症,10例谵妄,9例痴呆,抑郁及躁狂双向表现者2例;其中21例有明显的自杀倾向,20例有妄想。41例均给予精神科药物治疗及抗病毒治疗(ART)和心理专科治疗。ART半年随访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增长120个/μL,病毒载量检测均低于检测下限。在ART过程中依然给以精神科药物维持治疗,给予心理疏导治疗,41例病人均未出现精神病发作现象。结论 HIV/AIDS病人中精神病患病率高,以青壮年为主,多合并静脉吸毒病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抑郁症,通过抗病毒治疗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大多数病人能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肺结核(TB)(简称HIV/AIDS-TB病人)抗结核治疗(ATT)对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影响因素和HIV-1基因型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确诊的HIV/AIDS-TB病人和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临床资料、HIV-1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分析影响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因素。结果 197例HIV/AIDS-TB病人在联合治疗24周后HIV核糖核酸(RNA)检测阳性率为23.86%(47例),抗病毒治疗失败率为11.17%(22例),抗病毒失败病人的耐药率为9/22,均高于ART的HIV/AIDS病人,但二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IV/AIDS-TB病人主要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M184V(26.67%),主要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V179D(26.67%)和V106M(20.00%),未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突变。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组时的白蛋白(ALB)、抗酸杆菌涂片、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RT和ATT方案与HIV-1复制无关,而ATT 8周内接受ART是抑制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保护因素。结论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HIV/AIDS-TB病人的HIV-1病毒载量,且未加速病人HIV-1基因型耐药的产生。对于尚未接受ART的双重感染病人在启动抗结核治疗8周内开始ART有利于抑制HIV-1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