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者的检测结果,探讨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出现的规律和HIV不确定人群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的变化特征。方法对驻马店市HIV确证实验室2013-2015年报告的55例HIV抗体不确定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回顾性研究其WB带型及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S/CO值特征,观察其最终临床转归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结果 2013-2015年驻马店地区共检测HIV抗体不确定者55例。经随访检测,有30例(54.5%)确证为阳性,21例(38.2%)确证阴性,4例(7.3%)失访。WB条带的组合模式共有18种。单次带型分析显示,p24带型出现26次,占总条带数的23.0%;其次是gp160,占总带数的19.5%。HIV筛查试验ELISA不同S/CO值样本的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9,P=0.006)。结论驻马店市近几年发现HIV不确定结果中,env带的出现及HIV筛查试验ELISA的S/CO6.0预示HIV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对HIV感染的判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使用四代艾滋病病毒(HIV)抗原抗体试剂筛查,联合蛋白印迹试验(WB)或核酸补充实验的检测策略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方法第四代HIV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筛查阳性样本282例,采用第三代HIV抗体检测试剂复检,复检阳性样本进行WB确证,复检阴性样本同时进行WB检测及HIV核酸检测。结果 282例样本,经WB检测HIV抗体阳性195例,占69.1%,阴性71例,占25.2%,抗体不确定16例,占5.7%。71例WB阴性样本,HIV核酸检测阳性5例。16例WB不确定样本,经核酸检测阳性11例。四代阳性+三代阳性样本206例中,WB确认为HIV抗体阳性195例,占94.7%;9例不确定样本的WB带型主要为p24gp160。四代阳性+三代阴性样本76例,WB检测HIV抗体阴性69例,其中5例经核酸检测为阳性,核酸值均1×106拷贝/mL。结论四代阳性+三代阳性样本,WB确证阳性符合率高;四代阳性+三代阴性样本,WB检测存在漏检的问题,需要补充核酸试验确证。WB不确定样本,核酸检测可以实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核酸检测用于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诊断的可行性,为制定新的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云南省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蛋白免疫印迹(WB)试验确证结果为不确定、背景资料齐全、初次血浆留样大于1000μL的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并与抗体随访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9例WB不确定的样本,有22例检出HIV核酸。其中成功随访18例,随访过程中17例HIV抗体阳转,1例带型有进展但不满足诊断标准。被访者WB条带在2周随访时均出现明显变化。核酸阴性的27例,7例成功随访,WB条带无进展或阴性。结论有条件开展HIV核酸检测的地区,对HIV抗体不确定者宜采用核酸检测尽早诊断;无核酸检测条件的地区,对HIV抗体不确定人群的随访间隔宜缩短至2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本地区HIV待确证样本核酸检测和WB结果,探讨核酸检测在HIV检测策略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常州市2019-2021年共1 382份HIV待确证样本,在获得WB确证(包括随访后)结果后进行核酸检测,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检测策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结果 1 382份HIV待确证样本出具了1 073份HIV-1抗体阳性报告,165份HIV-1抗体不确定报告,144份HIV-1抗体阴性报告。1 073份抗体阳性样本核酸检出率为96.37%(1 034/1 073),165份抗体不确定样本核酸检出率为32.12%(53/165),144份抗体阴性样本检出2例高病毒载量样本。抗体不确定样本随访率33.94%(56/165),核酸检出率和随访抗体阳性率单条带样本分别为20.54%(23/112)和27.59%(8/29),双条带样本为52.08%(25/48)和72.73%(16/22),三条带样本均为100.00%(5/5)。含p24条带样本分别为64.15%(34/53)和65.52%(19/29)。补充实验检测策略分别采用先抗体确证再随访、先抗体确证再核酸检测和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HIV WB结果不确定或阴性的疑似HIV感染样本中不同检测方法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75例WB结果为不确定或阴性的疑似HIV感染样本,依据核酸检测和抗体随访结果最终判定受检者的HIV感染状态。样本先使用HIV抗体ELISA、HIV抗体快速检测法(RT)、HIV抗体胶体硒法(CS)和HIV抗原/抗体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进行筛查和复核试验,再进行WB抗体补充试验和HIV核酸检测。分析不同筛查方法对疑似HIV感染者的检出水平,并分析WB不确定结果中条带分布及p24抗原/抗体与HIV感染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纳入的75例疑似HIV感染样本中最终确证38例HIV感染,37例HIV未感染;35例受检者样本筛查试验和复核试验检测结果均呈反应性时,最终确证33例HIV感染者。21例ELFA法HIV抗原有反应样本,HIV核酸检测结果均阳性,而WB检测结果不确定有19例,阴性2例;47例ELFA法仅抗体有反应样本中,HIV核酸阳性15例,阴性32例,而HIV WB不确定38例,阴性9例;对62例WB不确定条带分析显示仅有1个条带的确证HIV感染阳性率占5/26;2个条带中确证HIV感染阳性率占25/30;而出现3个条带的确证HIV感染阳性率为6/6。结论对疑似HIV感染者样本进行检测时WB出现不确定结果时若条带数越多,提示HIV感染的风险越大。对疑似HIV感染者,即使HIV WB结果为抗体阴性,建议结合HIV筛查试验检测结果或进一步做p24抗原检测或HIV核酸检测,以免出现漏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蛋白印迹试验(WB)检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征、带型特点、随访转归情况,以了解WB检测HIV抗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为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随访和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菏泽市HIV-1抗体"不确定"者的检测结果、条带、社会学特征、随访及抗体转归情况录入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1例"不确定"者中,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检测者占47.62%(10例),义务献血者占28.57%(6例),住院病人占23.81%(5例)。男性占90.48%(19例),女性占9.52%(2例)。年龄分布在17~68岁之间。21例中随访到13例,10例转为HIV抗体阳性,阳转率76.92%;3例转为阴性,占23.08%;失访7例,失访率33.33%;死亡1例。HIV抗体检测结果"不确定"的样本出现8种带型,分别为gp160、gp120、p24、p66、p51、p31、p17、p41,其中gp160、gp120出现频次最高。表现为12种带型组合。出现gp160/gp120带型的不确定者后期随访全部转为阳性。结论同时出现gp160和gp120两条Env带的不确定者预示有较大感染风险,对此"不确定"者的随访周期可缩短至1或2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检测艾滋病病毒(HIV)阳性反应样本与蛋白印迹试验(WB)确证结果的相关性,探讨ELFA在HIV感染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杭州市各筛查实验室上送样本中,ELFA检测HIV抗体阳性反应样本2 113例,HIVp24抗原阳性反应样本39例,用WB试验进行确证。比较ELFA阳性反应结果和WB确证结果的相关性,分析ELFA检测HIV抗体不同检测值对WB确证结果的预测性。结果 2 113例抗体阳性反应样本与WB试验结果符合率为98.25%(2 076例)。剔除46例无随访结果的样本,进一步讨论2 067例抗体阳性反应样本,ELFA法检测HIV抗体阳性预测值为97.92%(2 024例)。39例HIVp24抗原阳性反应样本首次WB确证36例(92.31%)为结果不确定,已随访的23例均确证为阳性。结论ELFA检测HIV抗体抗原结果直观,抗体阳性反应样本和WB确证试验有很好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是HIV抗体检测S/CO比值替代策略中一种较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艾滋病病毒(HIV)抗体蛋白印迹试验(WB)不确定的结果给受检者诸多困扰及心理负担,同时因随访时间不足或未能进行核酸检测辅助确证诊断,导致此类患者未能及时确诊及进行抗病毒治疗(ART),可能导致HIV继续在人群中传播。为了解HIV抗体WB不确定者发生的频率、人群特征及随访转归,对2013-2017年HIV抗体WB不确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安阳市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中,筛查试验阳性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合理地开展HIV抗体日常检测。方法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然后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HIV抗体阳性者与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经两种ELISA试剂筛查HIV抗体呈阳性或一阴一阳的352份血清标本,经WB确认阳性331例,阳性率为94.03%;21例为不确定,占5.97%。WB带型≥7条带的共计328例,占99.09%;6条带的3例,占0.91%。结论艾滋病筛查实验和确认实验结果一致性高。筛查实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阳性样本必须进行确证实验,对确证实验不确定的样本需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0.
220份HIV抗体检测确证为阴性或不确定标本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007-2009年红河州220份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确证为阴性或不确定的标本进行分析,以减少HIV抗体检测中假阳性结果的发生。方法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的常规HIV抗体检测方法和程序,以及HIV抗体检测的替代策略进行检测及结果判断。结果共有4 043份标本做蛋白印迹(WB)确证实验,220份标本被确定为阴性及不确定结果,占5.44(。其中阴性标本66份,占0.16%,不确定标本154份,占3.81%。结论对实验的各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对不确定结果的受检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艾滋病病毒(HIV)4代区分抗原抗体试剂筛查结合核酸定量补充实验的HIV检测策略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 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HIV4代区分抗原抗体试剂筛查有反应的病例样本1 122例,用3代试剂双份复检、蛋白印迹法(WB)抗体确证,抗体不确定或阴性的样本采用核酸定量检测或随访检测。按2015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中区分抗原抗体的抗体诊断策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代试剂早期感染检出能力和HIV核酸定量检测作为补充实验的可行性。结果 1 122例样本中,非性病门诊筛查样本中,有反应的66例,均为Ag~-/Ab~+;性病门诊筛查样本中,有反应的1 056例,其中4代试剂筛查Ag~+/Ab~+病例3例,Ag~+/Ab~-32例。性病门诊的32例Ag~+/Ab~-病例中,3代试剂Ab~-病例13例,占性病门诊初筛有反应病例的1.23%;26例进行了核酸定量检测,核酸检测率占81.3%(26/32);抗体确证结果显示,WB阳性6例,WB阳性率为18.8%(6/32)。所有32例病例经WB抗体确证和/或核酸定量检测,结合CD4~+T淋巴细胞和流行病史,均诊断为HIV感染。4代试剂筛查单独抗原有反应的,与HIV诊断阳性符合率为100%。按新的策略,共74例需进行核酸定量补充实验或随访检测,对补充实验选用核酸定量和随访的病例人数进行卡方检验,χ2=3.28,P=0.07,选择做核酸检测和随访检测的病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区分抗原抗体试剂用作初筛结合核酸定量检测,作为补充实验的检测策略可提高HIV早期感染的检出率,在高危人群中具有推广的可行性,不同实验室宜根据检测对象的特点对HIV检测策略进行临床评估后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抗体蛋白印迹试验不确定标本的血清学特征,比较血清学和核酸定量方法对不确定结果的鉴别效果,为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随访处置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2003-2014年确证为"HIV抗体不确定"并有随访结果的298例标本为研究对象。对首次和随访标本同时进行蛋白印迹试验和必要的核酸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史资料来判定标本HIV感染的真实状况;对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样本的筛查、确证和核酸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1)不确定标本中发现28例HIV感染者,其中血清阳转24例,带型不进展但核酸持续阳性者4例。2)不确定结果中,未感染组和感染组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CO均值有显著性差异;蛋白印迹试验条带强度越强,感染风险越高,所有gp160gp120带型后续随访全部为HIV感染者;胶体金检测不确定标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和88.5%。3)病毒载量检测不确定标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和99.6%,随访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1)针对env带的不确定标本预示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尤其是gp160gp120和gp160p24两种带型,须做进一步的随访和鉴别诊断;2)不确定结果随访8周以上带型不进展也不能完全判为阴性,应当视情况采用核酸方法鉴别诊断;3)病毒载量检测是鉴别不确定标本的有效方法,当结果为低拷贝或与流行病学资料(或抗体结果)相悖时,要考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蛋白印迹试验(WB)中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条带的特点,分析WB试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对2010-2015年确证试验中出现的176例不确定样本的WB带型,以及随访到的55例样本再次确证的WB带型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76例不确定样本中,来源于中心血站的占66.5%(117例),医疗机构占25.0%(44例),自愿咨询检测者占7.4%(13例),羁押人员占0.1%(2例)。不确定结果条带有20种带型,不确定带型居前三位的是:p24(+)占46.6%(82例);gp160(+)占12.5%(22例),p17(+)p24(+)占8.0%(14例)。核心蛋白(Gag)类的类型有2种,样本例数构成比54.5%(96例);外模蛋白(Env)类的带型有13种,样本例数构成比41.5%(73例),多聚酶(Pol)类的带型有5种,样本例数构成比为4.0%(7例)。完成随访的55例样本中,Env类条带的阳转率为55.6%(15/27),Gag类条带的阳转率为18.5%(5/27),Pol类条带的阳转率为0(0/1)。Gag类的不确定结果带型以p24居多,多与非特异性反应有关,但是不可忽视早期感染的可能。结论出现Env类带型的不确定结果阳转率较高,感染HIV的可能性更大;终末期病例应加强核酸检测,以免不确定样本流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艾滋病病毒(HIV)核酸检测技术,对男男性行为者(MSM)中HIV初筛检测阳性,蛋白印迹试验(WB)确证结果为不确定者和HIV初筛检测阴性者进行筛查,及时诊断MSM中的HIV急性期感染者,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探索我国MSM中HIV急性期感染筛查诊断和治疗的工作模式。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通过方便样本的招募方式,选取天津地区的MSM 2 000人,同时使用艾滋病第三代和第四代快速检测试剂进行平行检测,阴性样本统一进行集合核酸(HIV Pooled PCR)检测,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为阴性、WB检测结果为阴性和不确定者接受扩增核酸检测(NAAT),结果为阳性者且检测值≤1 000拷贝/mL,进行1-2周随访,并在随后接受核酸和WB检测,阳性检测者检测值1 000拷贝/mL,则重复扩增核酸检测步骤,并最终按照检测结果判定HIV急性期感染者。结果共招募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1 914人,第三代和第四代快速检测试剂同时检测出阳性73人。4例WB不确定结果样本经过两次NAAT检测被诊断为HIV感染。通过集合核酸检测发现3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共6例HIV急性期样本接受抗病毒治疗,6例接受治疗样本的病毒载量分别降至46拷贝/mL、230拷贝/mL、72拷贝/mL、20拷贝/mL、622拷贝/mL和48拷贝/mL。结论使用第三代快速检测试剂开展HIV急性期检测工作仍具有较大实际意义和可行性,同时在日常HIV检测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核酸检测,减少MSM在HIV检测过程中,从其WB确证结果不确定到随访至其WB检测结果阳性中间传播HIV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蛋白印迹试验(WB)检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征、带型特点、随访转归情况,以了解WB检测HIV抗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为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随访和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将菏泽市HIV-1抗体"不确定"者的检测结果、条带、社会学特征、随访及抗体转归情况录入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1例"不确定"者中,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检测者占47.62%(10例),义务献血者占28.57%(6例),住院病人占23.81%(5例)。男性占90.48%(19例),女性占9.52%(2例)。年龄分布在17-68岁之间。21例中随访到13例,10例转为HIV抗体阳性,阳转率76.92%;3例转为阴性,占23.08%;失访7例,失访率33.33%;死亡1例。HIV抗体检测结果"不确定"的样本出现8种带型,分别为gp160、gp120、p24、p66、p51、p31、p17、p41,其中gp160、gp120出现频次最高。表现为12种带型组合。出现gp160/gp120带型的不确定者后期随访全部转为阳性。结论同时出现gp160和gp120两条Env带的不确定者预示有较大感染风险,对此"不确定"者的随访周期可缩短至1或2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最近一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实验室检测"不确定"结果的分析讨论,尽可能减少实验室"不确定"结果的比例,提高实验室HIV确证实验的质量。方法该病例的血清标本采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两种快诊实验检测,又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证实验,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结果,对该样本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一例首次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两次随访均来自浦东新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的病例,ELISA和快诊检测为HIV抗体阳性,但WB确证结果首次为"不确定",第2、第3次随访结果也均为"不确定",后经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基因测序结果为HIV-1型的CRF01_AE重组亚型,符合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论对确证试验为"不确定"的病例,应综合初筛结果和实验室辅助检测手段及流行病学史,尽早明确个体HIV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抗体蛋白印迹试验(WB)结果为不确定的标本,其HIV-1病毒载量检测的情况,为WB结果不确定标本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WB结果为不确定的血浆标本,且4周后随访到受检者,采集第二份血浆标本进行WB检测。对首份标本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综合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共59例WB结果为不确定的标本。21例后期随访WB结果为阳性的标本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大于检测限的标本19例,低于检测限(TND)的标本2例。4例随访WB难以确证的标本,通过病毒载量检测做出诊断。34例后期随访WB结果为阴性的标本,其病毒载量结果全部为TND。病毒载量检测对此类标本的敏感性为96.61%(57/59),特异性为100%。结论病毒载量检测对HIV早期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孕产妇和WB随访难以判断的标本。对于WB结果出现两条或两条以上核心条带的标本,随访WB阳转和病毒载量浓度较高。但病毒载量TND并不能完全排除艾滋病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1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者进行随访检测,探讨目前HIV抗体筛查和确证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受检对象进行HIV抗体筛查和确证试验,并于3、6个月和1年随访检测.结果 首次筛查试验PA试剂为阴性,第3代梅里埃ELISA试剂为阳性,确证试验WB试剂检测带型gp120p24,判为HIV-1抗体阳性.比较试验第4代梅里埃ELISA试剂为阳性,金豪、吉比爱ELISA试剂为阴性,雅培硒标试剂为弱阳性.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为阴性.3次随访检测,筛查试验结果与首次检测基本一致,确证试验带型分别为gp120p24、p24和p24p55,1年后的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为阴性,受检对象随访后结果定为阴性.4次血样集中检测显示,筛查试剂批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试剂间有差异;确证WB试剂不同批号间带型存在差异.结论 目前应用的WB确证试剂存在一定的批间差异,对弱阳性带型或阳性带型不常见的样本,需更换试剂批号重复进行确证检测;确证试验结果处于临界阳性状态者需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WB确证试验若同时出现1条env带和p24带判为HIV抗体不确定,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9.
正艾滋病(AIDS)疾病严重影响人群的身心健康[1]。目前的检测先经艾滋病病毒(HIV)筛查试验,如筛查结果为阳性,则进行确证试验。常用的确证方法为蛋白印迹试验(WB)。对于WB试验,有时会出现多次检测结果均为"HIV抗体不确定"。现对本市监测发现的多次WB试验结果均为"HIV抗体不确定"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威海市2011-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为威海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11-2014年威海市辖区内25家筛查实验室,采用第四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胶体硒试验,对送检的及本筛查中心实验室检出的220例筛查阳性标本,使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确证试验。结果 220例筛查阳性标本中,确证HIV-1抗体阳性185例,阳性率为84.09%;确证阴性11例,阴性率为5.00%;HIV抗体不确定24例,占10.90%。筛查阳性标本来源于医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供血机构,其中采供血机构的阳性率为63.64%(14/22)。确证的185例中,条带gp160和gp120出现率为100%,p55、p39条带的阳性率分别为62.70%(116例)、61.08%(113例)。在随访到的不确定标本中,条带含有gp160、p24的带型转阳率很高。二次确证有13.92%(11/79)的标本和一次确证的带型不一致。结论 HIV抗体初筛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阳性,HIV抗体结果以WB结果为准;WB试验中不确定标本需做好随访工作,尽量减少潜在新发感染者的流失。一次、二次确证不一致的标本可作为研究新发感染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