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运用PDCA循环干预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4年Ⅰ类切口手术560例(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480例,普外科疝气修补术80例)、2015年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680例(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590例,普外科疝气修补术90例)和2016年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630例(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553例,普外科疝气修补术77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经过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我院手外科钢板,钢针内固定术和普外科的疝气修补术等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规范性显著提高,各项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结论 PDCA循环管理提高了我院手外科和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规范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5,(17):2426-2428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1年1-6月)225份,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2年1-6月)211份,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3年1-6月)157份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67%下降至25.48%(P<0.05);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比例由干预前的31.37%提高至50.00%(P<0.05);抗菌药物品种数由干预前的20种下降至5种,二联联合预防用药率由5.88%下降至2.50%,选用第三代头孢菌数的比例由6.48%下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也由14.26%降至4.16%。干预前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是有效的,能持续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5):690-694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3年1-12月,干预前组)512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4年1-12月,第1轮干预组)861例和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5年1-12月,第2轮干预组)1 070例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经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我院骨科内固定术的构成比显著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合理率、术前0.5~1h用药率、疗程合理率和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50.20%、98.08%、93.77%、6.61%和82.10%上升至58.41%、100%、99.04%、52.00%和99.04%;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由干预前的4种减少到2种,且选用头孢唑啉的比例较干预前显著增加,选用克林霉素的比例显著下降;术后预防用药疗程由干预前的(4.63±2.42)d缩短至(1.61±0.75)d,且用药疗程<24h和疗程为24~48 h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疗程>72 h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提高了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但我院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尚未完全控制在24h以内,有待进一步持续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6年1-12月)537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7年1-12月)562例、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8年1-12月)52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1.88%降至28.82%;术前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和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7.41%、26.69%和21.76%上升至64.90%、76.82%和84.77%;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664.69±395.87)元下降至(274.19±226.64)元,抗菌药物占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住院费用比分别由52.38%、6.34%下降至11.13%、2.21%(P均<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规范应用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朱卫江  张丹  郭喜红 《中国药房》2012,(18):1658-1660
目的: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干预管理规范,观察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Ⅰ类切口择期手术病例,试验组(180例)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用药,对照组(178例)按习惯方法用药。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从干预前的49.4%下降至干预后的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从干预前的4类17个品种下降为干预后的1类2个品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55.7%上升至干预后的76.3%;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6%上升至干预后的68.4%。结论:通过制定和实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能显著降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研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开展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精神及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要求,抽取我院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2年1-6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各180份,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2011年相比,2012年1-6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8.33%降至46.11%,联合用药比例由22.60%降至2.41%,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9.38%升至67.47%,用药时机合理率由16.38%升至61.45%,用药疗程合理率由8.47%升至53.01%。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仍存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预防用药时间偏长等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樊裕  王旋  潘韵  姜翠敏 《中南药学》2014,(10):1043-1047
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 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 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 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P<0.05)。结论在普外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管理,能够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专项整治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10月与专项整治后2012年同期所有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使用合格率、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预防用药时间合理率、平均预防用药时间(d)。结果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合格率、预防用药时机、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均达到控制标准。结论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燕玲 《中国药房》2011,(38):3575-3578
目的:对比干预前、后我院外科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1月(干预前)及2010年1月-2011年3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例各280例,对比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由干预前的100%下降为干预后的55.36%;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0%上升为干预后53.57%。但仍存在无指征用药、用药疗程过长等现象。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明显提高围术期的抗菌药物用药水平,降低药物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但仍有待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5,(17):2420-2422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在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到主要矛盾,通过PDCA循环管理对五项Ⅰ类切口手术进行干预,从2012年4月起,每6个月为一阶段,进行两个阶段的循环管理。通过病案系统抽取2012年4月-2013年9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病历914份,其中2012年4-9月(干预前组)296份,2012年10月-2013年3月(干预组1)303份,2013年4-9月(干预组2)315份,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我院五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从干预前的25.00%下降至干预后的2.86%(P<0.05),手术术后感染率≤1.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的应用,我院五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已规范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抽取2009年1月至6月(干预前)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13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干预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干预组,对干预前后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8.2%下降至67.5%;给药时机正确率由0上升至59.2%;预防用药时间从5.1d缩短至2.6 d;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6.4 d下降至4.9d.结论 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干预,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勇  方贺斌  林励  林西西 《海峡药学》2013,25(1):166-168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医院甲状腺、乳腺、腹外疝3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制定目标,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执行措施,检查和标准化。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的2010.11月~2011.4月及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的2011.5月~7月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显著提高,无高危因素预防用药比率从78.9%下降到24.2%,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格率从21.1%上升到93.5%,预防使用疗程合格率从26.3%上升到96.8%。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可有效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李希娜  李丹露  刘璐  张婧  马满玲 《中国药房》2012,(30):2818-282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5-7月219例(干预前)和2010年9-11月229例(干预后)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应用率、用药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的正确率从干预前的1.83%增加到干预后的95.6%(P<0.01);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干预前的(3.3±1.9)d缩短到干预后的(1.9±1.1)d(P<0.0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从干预前的0.4%增加至干预后的82.9%。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可明显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普宁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干预前(2011年1—6月)、干预后(2014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归档病历各200份,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96.50%(193/200)、27.00%(54/200),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分别为24.87%(48/193)、74.07%(40/54),预防性用药疗程分别为4.50、1.20 d。结论: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但仍存在预防性给药时间不当、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等现象,还需进一步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控制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办法。方法将PDCA法应用于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目标以及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降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分别为48.56%,39.67%和28.91%。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干预措施.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3月(干预前组)和2011年4~6月(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评价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前,药物选择合理率为18.5%,总体合理率低;干预后,药物选择合理率为92.3%,其他各项用药合理率也提高明显.结论:临床药师通过术前前瞻性干预用药,使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预防使用合理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肥市滨湖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干预前(2011年9月—2012年2月)的317例及干预后(2012年9月—2013年2月)的325例骨科Ⅰ类切口患者,比较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通过综合干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83.28%下降到干预后的54.15%(P<0.05);术前0.5~2.0 h给药率显著升高,由干预前的17.05%提高到干预后的90.91%(P<0.05);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 h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3.33%提高到干预后的55.11%(P<0.05);用药指征合理率显著提高,手足骨科、创伤骨科、关节骨科用药指征合理率均达到100.0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显著上升。结论:我院对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明显提高了我院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黄飞 《抗感染药学》2019,16(8):1333-1336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对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管理的成效。方法:抽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行Ⅰ类切口手术的住院患者2 276例资料为对照组,另抽取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行Ⅰ类切口手术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住院患者2 343例资料为管理后前期组,再抽取2017年1—12月间收治的行Ⅰ类切口手术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住院患者2 534例资料为管理后期组;统计各科室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比较和分析3组患者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品种、疗程的合格率,以及3组患者抗菌药物人均使用频次和成本费用。结果:管理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2期组也明显低于管理后前期组(P<0.05),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品种、疗程的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期组的合格率也明显高于管理后前期组(P<0.05);管理后期组手术患者的用药频次和用药费用均显著低于管理后前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并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该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在实施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前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比例为16.44%,外科Ⅱ类切口合理用药比例为28.0%;临床药师干预后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比例分别为74.22%和71.27%。结论临床药师对医师的用药方案进行干预调整后,Ⅰ、Ⅱ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程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